■本报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吴世先 眼下,即将毕业的学生正忙着四处投递简历、参加各种面试,但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谢娟昌却已经成功走上了心仪的工作岗位。谢娟昌信心满满地说:“通过学校组织的校企直通招聘会,我大三上学期就被企业预定了,签约后一切手续都由学校打包办妥,现在我已经完全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了。” 在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谢娟昌的就业经历并非个案。截至目前,该校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超过80%,居广西各高校前列。近年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为抓手,探索实施了以“三大融合、三大工程、三大基地”为核心的“三三”就业工作模式,全力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三大融合”提高学生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高校而言,这就意味着人才培养要与社会发展融会贯通,协同创新,使大学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活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党委书记李幼平说。 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该校坚持“产学融合、学科融合、工学融合”三大融合。为此,该校立足北部湾经济区和广西重点发展的“14 10”产业集群用人需要,主动出击,与玉柴集团、钦州港口集团等148家企业签订了产学一体化培养协议。在专业及课程设置时,还特邀企业直接参与,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与培养方案。 学科融合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量变,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质变。该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吴运秋也是融合式教育的受益者之一,毕业两年的他已经成为了一家大型集团公司中层领导,任人力资源部部长一职。吴运秋说:“与本科生、研究生同场比拼,我能脱颖而出的秘诀就在于综合素质比较好,学校开设的通识课程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增强了综合能力,工作表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立交桥工程”助贫困生就业 在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就业服务工作已经升华为一种校园文化,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就业服务“立交桥工程”与百企进校园工程等。 “学生是就业的主体,要树立就业意识,做好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好高骛远的就业问题。”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院长张昌年说。 为此,该校坚持就业课程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大力建设了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学生入学后都要接受“全程化、套餐式”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该校还投入近100万元建设了毕业生综合素质拓展室,积极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参加就业讲座、模拟面试等活动,切实提高学生求职技能。 “一站式就业服务明确了学生的就业目标,节省了企业的招工时间,为学生就业提供最大便利,实现了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共赢。”张昌年说。 校友基地带动就业 “就业不应该是一个枯燥的名词,而应该成为有幸福感的动词,不仅要让毕业生有工作,更要让工作成为大学生实现人生梦想的动力。”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张秀兰表示。学校搭平台,学生唱主角,企业共参与的“三大基地”,成为了该校毕业生就业的可靠保障。 该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工作,着力打造了以北部湾经济区和广西“14 10”产业集群为核心,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主体的大学生就业基地。 目前,该校有校外就业基地400余个,就业基地对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贡献率达50%以上。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该校构建了由“一区两室”组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无偿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基金、创业咨询等服务。2007年以来,该校自主创业学生已达1600余人。2006届毕业生罗弦创办的竹鼠养殖企业,如今资产规模已达300多万元,实现年利润100万余元。 该校还以优秀校友为基础,建设了136个校友基地,充分发挥校友的力量带动毕业生就业工作。2012年,近50%的毕业生通过校友基地的帮助找到满意工作。同时,该校还通过校友基地征集用人单位意见,使学生培养紧跟企业用人需要,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3 , Processed in 0.07625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