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爱军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可现实中,我们又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因为规则,不敢勇敢地面对错误,而是用谎言来搪塞;因为规则,明知他人急需帮助,却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因为规则,常常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不知不觉成了“两面人”;因为规则,做事畏首畏尾,不敢逾越雷池半步。 不禁想起一个小故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许多美丽的玫瑰花,其中有一朵最大,每天都有许多学生来看。这天早晨,一个小女孩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正在散步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了,走过去,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她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先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在现场会怎样做呢?可能是一连串的质问:玫瑰花摘下来还能再长上去吗?你奶奶真的有病吗?你不知道玫瑰花是学校的公共财物吗?你不知道玫瑰花是给同学们看的吗?最后,可能会以破坏学校公共财物来处理这个小女孩。表面看来,这样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妥,因为不管什么原因,小女孩都不能摘花。既然违反了学校的规则,理应受到批评教育甚至惩罚,目的是让她记住规则不可侵犯,进而自觉遵守规则。可如果真的这样办,我们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性。苏霍姆林斯基敏锐地捕捉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并为之深深感动。于是,他既没有选择板着面孔进行规则说教,更没有选择批评、惩罚,而是把玫瑰花奖给了可爱的小女孩,玫瑰花将人性之美牢牢定格在小女孩的心中。 现实中,学校教育令行禁止、整体划一,面对规则,学生只有服从,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于是,我们就发现:下课了,学生排队安静地按指定的路线行走;上课时,学生紧绷着小脸,双手都交叉放在课桌上,学习用品摆放位置也完全一样;回答问题,学生都把小手举得一样高……结果,学生有了自制力和约束力,会自觉地遵守规则。可是,他们身上一些美好的东西,如善良、纯真、诚实、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力等被限制、阻断、破坏,逐渐消解了。于是,我们又看到了学生的种种不良倾向:教条、麻木、虚伪、呆板、循规蹈矩、亦步亦趋……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解释:“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不是把规则强势灌输给学生,而是小心翼翼地唤醒他们美好的人性,并促使其健康自然地生长、开花、结果。中小学是人生的特殊阶段,规则并非一个“尺码”,也需要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充满浓浓的人文关怀。教育实践中,我们不妨学学苏霍姆林斯基,做个有爱心、有洞察力和有智慧的校长、教师,有时也让规则走开一会儿,引导学生沿着他们自己特有的生命轨迹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外国语学校)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3 , Processed in 0.07275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