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带着爱和梦想去流浪

2013-7-11 16:2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5| 评论: 0

摘要: 来源 车坛影协网 行走 胡百卉 摄 岁月 田国英 摄 编者按: 暑假又来,把那些绷紧神经的日子暂且放在一旁,带着梦想,背上行囊,去放牧心灵,寻求向往。看,我们的师生已经踏上了他们崭新的行程——青春儒家,暑期 ...

来源 车坛影协网

行走 胡百卉 摄

岁月 田国英 摄

编者按:

暑假又来,把那些绷紧神经的日子暂且放在一旁,带着梦想,背上行囊,去放牧心灵,寻求向往。看,我们的师生已经踏上了他们崭新的行程——

青春儒家,暑期乐教

——关于“北大儒行社”国学支教活动的对话

带着爱去播撒的心灵是强大的,快乐的,充满青春与活力。——让爱远行

主持人:

孙牡丹 本报实习生

嘉 宾:

赵金刚 北大儒行社首任社长

李 震 北大儒行社现任社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活跃在北大校园里的北大儒行社每位成员心中的信念。每年暑假,这些年轻的学子就冒着酷暑奔赴大江南北,开展他们特有的国学支教活动。赶在他们7月10日出发之前,我们邀约了该社团的两任社长,畅谈他们的暑期“儒行”故事。

“青春儒家”与时代同行

主持人:先说说北大儒行社的缘起吧,当初怎么会想到创建这个社团?

赵金刚:早在社团成立之前,孟庆楠等几位北大哲学系的学长在云南银海公司的支持下,前往云南大理哀牢山深处的一所彝族小学——乌栖完小,开展支教活动,他们以《弟子规》等传统的蒙学经典为内容,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礼仪之风。教学效果相当好,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后来,这个支教团的成员就成了儒行社的主要创始人。

主持人:就像“儒行”这个取自《礼记》的社名所显示的,你们是一个很注重“知行合一”的社团,对吗?

赵金刚:没错,儒行社的宗旨是“研读儒家经典,弘扬儒家文化,践行儒家思想”。这些年,社团指导老师提出“青春儒家”的口号,希望用我们的行动,让人们能够体会到儒家的青春与活力——它关心这个时代、进入这个时代、思考这个时代,并且能够真正为这个时代发挥它的作用。

主持人:据我所知,汤一介、许抗生、杨立华三位先生都是儒行社的指导老师,他们会经常参与社团的活动吗?

李震:是的,这些先生不仅是我们的精神领航者,更对社团的发展给予了莫大的关怀和培植。建社伊始,汤一介先生专门为儒行社题写了社名,为社刊《儒行》题字,并举办了以“儒行”为主题的创社讲座。后来,还把儒学研究院举办的“大道学术讲座”也交给我们承办。他们的付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儒行”的精神气象,也让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坚信我们的行动是有意义的。

埋儒家种子在孩子们心田

主持人:请具体说说你们的国学支教,事先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在当地的教学活动又如何安排?

李震:每年寒暑假,儒行社都会派出多个分队,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多个支教点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国学教育。每次活动都有很多同学报名,为保证教学质量,每批参与者都需经过三次以上培训,学习前辈们的示范课。并且,在团队出发前就排定课程、准备好教案。每当开辟新教育点时,支教领队们都要先与当地老师充分沟通、对当地学生一一家访,了解班级里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地设计相应的教学风格。

主持人:你个人参加过几次支教?

李震:入社以来几乎每年寒暑假都去,一共有七八次吧。

主持人: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李震:每次的支教经历,首先都是对自我的一次改变和沉淀。以前思考的许多问题,只有到了社会现实面前才变得更真切深入。支教过程中,会收获许多感动,我们和当地师生结下的友谊远远不止一周。支教结束后,他们会给我们写信,我们也会给他们回信。通过这些后续的交流,让我看到活动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真的非常大,尤其体现在他们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品行转变上,这种影响可能是一辈子的。可以说,我们是一群播撒种子的人,通过支教把儒家文化价值观念的种子埋在他们心里,或许现在还没发芽,但将来会开花。

弹起吉他吟唱“古风今乐”

主持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如果取法得当,也可能形成一种风尚,你们的“青春儒家”是否也采用了一些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独特方式?

赵金刚:儒家一直有“乐教”的传统,强调音乐对人心的感化作用。我们也一直觉得音乐这种形式更能让小孩子接受,从在大理山的支教开始,我们就采用音乐教学。起初是用谷建芬先生的《学堂乐歌》,后来逐渐自己谱曲。我清楚记得我们谱第一首歌《弟子规》时的情景。我们的社员徐尚贤和韩晓放弃每天的午休,拿着吉他边琢磨边谱曲,中午谱出一段,下午就教一段。之后,林叶、许瀚艺两位同学陆续加入我们的音乐团队,他们把《诗经》、《女儿经》里的一些篇目,还有部分唐诗都谱成了音乐。一直以来,我们的谱曲原则是,适应当代小孩子的心理,轻松活泼,尽量做到让今天的孩子“喜闻乐见”。

主持人:目前也有不少以“国学”自我标榜的组织在推广“乐教”,儒行社与他们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赵金刚:我们不拒斥现代的形式。去年9月28日,我们在百年讲堂多功能厅举办了“古风今乐”音乐会,邀请了来自河南、广东、北京等省市合作学校的小孩子一起参与,所唱的大部分歌曲都是我们自己谱的音乐。今后,我们希望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感的东西,采取更丰富的形式,在多个领域有所拓展。

主持人:如何继承古代儒学经典的真精神,同时又不陷入“泥古”的误区?

赵金刚:儒学本身就有“时势”这一向度,强调“古今异宜”。儒学有它的变与不变,我们研读经典和进行实践,就是要把握变与不变这样一个儒学内在的张力。虽然我们讲的是儒家的价值,但儒家并不是古代的,他有超越时代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发掘,也有不合时代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扬弃。“礼时为大”,或许这才是我们“儒行”实践真正需要探索的。

穿越时空的心灵翱翔

书中奇幻美妙的世界,是敞开的心灵之窗外最美的风景。——泛舟书海

■乔成治

十七岁的高中生活很忙碌,但即将到来的暑假,不仅可以让我细细地品味那些喜欢却没有时间拜读的好书,更让我有机会走近书中那些曾经令无数人向往的古代建筑,去体味人类千年的辉煌与奇迹。

那些遗迹简单粗糙,却彰显了一种丰富的精神。如果抛开历史去看埃及胡夫金字塔时,我们可能会对它嗤之以鼻,因为以现代审美来看,它显得如此单调。然而,它却描绘了一段历史,一段传奇。当我们用心去仰视它的时候,不禁会感叹它的雄伟,感叹古人的智慧,感叹法老权力的至高无上,也会想到它曾经历过的劫难——罗马人的征服,阿拉伯人的禁锢,拿破仑的炮火……然而它依然挺立在那里而从未倒下。无论辉煌与没落,简单的几何体,代表了一段文明永不消亡的决心。

那些遗迹破败凄凉,却代表了一段兴亡的历史。时过境迁,那些看似空壳的断壁残垣却最能体现一个帝国的盛与衰。曾经一个帝王的宫院如今杂草丛生,一座以荣华富贵为骄傲的宫殿,如今只能在现代技术的维修下保留住几座被严重风化且不足一米高的台阶与墙壁。想到大明宫,这个代表大唐二百多年盛世的标志性建筑物,当我们徘徊在它的废墟中时,它显得如此的沧桑与悲凉,但它留给今天更多的遐想与感悟,便是时代可以造就一个奇迹也可以毁灭一个奇迹,无论什么事物,当它极度存在的时候,势必会物极必反。一个帝国如此,一个人更是如此。

那些遗迹古老陈旧,却诠释了人类不灭的信仰。当萨拉丁率领他的穆斯林教徒军队攻入耶路撒冷时,他说:“耶路撒冷对我一文不值,但是它对我的宗教来讲却是无价之宝。”现在早已破损的墙壁,却记录着数十万人在此地浴血拼杀时的篇章。我们不禁会问,难道基督徒和穆斯林人之间几个世纪的争斗仅仅是为了这个一百二十六万平方千米的贫瘠土地的控制权?他们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土地,而是为了追逐他们心中的信仰,即对上帝的崇拜与对麦加的向往,仅此而已。今天,当你站在耶路撒冷的城墙上俯视大地,昔日的硝烟不会再升起,数个世纪的战争使文明更好地交融在一起,映入眼帘的是不同宗教的朝圣者。从古至今,不同文明汇集在此地,无论过去多久,无论和平或战争,耶路撒冷的信仰永远不会消失。

能在暑期去拜谒这些文明的遗迹,是去穿越人类那些丰富的时空,让心灵在未来与过去的边际,经历激荡,变得成熟。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高中学生)

蝉鸣声声盛夏来

这个时节,那些尘封的笑声和蝉声又怎会不再入梦?——岁月追忆

■刘小兵

儿时,蝉鸣声声的夏天,正是我们放暑假的时候。每天完成三两页暑假作业,我们一帮孩子就会呼朋引伴地相邀去户外疯玩。那时,给我留下记忆最深的,是去村外的杨树林捕蝉。

杨树林离我们所在的小村有两三里地,那是我们儿时游乐的天堂。捕蝉前,需每人准备一个小布袋,用铁丝围成圆形,再固定在长长的竹竿上。听着哪里有蝉声,就得举着长长的竹竿往哪里轻手轻脚地走过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布袋往蝉所在的树杆扣去。动作麻利的,一天能捕到四五十只蝉,拿回家去,大人们喜不自禁。掐了头,把腹腔里的排泄物挤了去,清水洗过两轮,就可以下锅了。

记得有一次,我和哥哥、弟弟去杨树林里捕蝉。许是那天天气太热,杨树林里空空荡荡的。我们哥仨大喜过望,每人拿着一个长竹竿,各占一方,忙活了一个多小时,竟捕了五六十只蝉。那晚,母亲用油炒了一大碗,父亲还特意把外公接了来,买了一瓶二锅头和一袋花生米。酒席上,父亲和外公一边喝着酒,一边品着蝉香,开心地谈论着国家大事,展望着来年又是个丰收的好年景。谈到兴奋处,外公高兴地摸着我的头对我说:“孩子多吃点,今天咱家可改善伙食喽!”

长大后,懂事了,对小小蝉儿却渐生敬意——它不因生命短暂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相反,却以火一般的热情讴歌着夏的绚丽,把最美的歌声献给了夏天,把最美的诗章留在了瓦蓝的天空。

蝉鸣声声盛夏来,年轮碾不碎经年的记忆,尽管孩提时捕蝉的岁月早已走远,但一家人围在餐桌前,其乐融融地谈着蝉事、农事、国事的情景,却历历在目,小小蝉儿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欢乐,也鼓舞着我以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去面对世间的一切。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湘维报社)

十八岁的奇幻旅行

成长的心灵迷蒙离奇、漂浮不定,可谁忍心舍弃走向梦想的冒险。——青春初旅

■胡百卉

曾跟随着三毛“万水千山走遍”,看她如何将脚印落在南美,如何行走在广阔的撒哈拉。于是,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拥有了一个英雄的梦想:收拾好十八岁的行囊,独自背包看遍这千姿世界的美丽景色。

决定独自旅行,是在假期之前的半个月。在期末复习的紧张时刻,忙里偷闲地一点一点作着出行的计划,看着小小的梦想在自己手中慢慢成熟,在疲惫的时候内心也有欢喜的期待,期待着自己亲手浇灌的盛开。

就这样,在这个暑假。带着一点冲动,背着行囊,踏上了旅程。

从前,旅行在我的想象里是简单轻松的,我要做的就是收拾好不多的行李,在美丽的风景里,吃着安排好的餐食,拍着不同的照片……直到这一次独自出发,才真正明白旅行的滋味。

一个人拖着重重的行李箱,在机场或者车站穿梭,在住的地方拿出需要的东西,在前往下一站的时候再重新收好。在烈日炎炎的城市或者景区之中,寻找公交车站,更多的则是徒步行走。背着相机,为了拍照不能打伞甚至不愿意在手中拿一瓶水。就这样每天汗水淋漓,却快乐无比。

旅行真正的快乐并不在繁华的商业街上,不在花团锦簇的景区里,而是在沿途不同的景致里,或许是一条巷子、一条街、一棵树、一条长椅、一个邮筒甚至一个角落,一点一点渗透着城市的风情。更多的,便是遇见不同的人,他们或许态度粗蛮、出言不逊,或许善良友好,热情相助。他们扮演着这个城市、这个社会的不同角色,让你体会到这个世界最真实的一面——冷漠甚至残酷,更多的却是爱和温情。

旅行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曲径通幽,它的丰富多彩,它的不同寻常。当我在南京沉浸在假期旅行的惬意之中时,却丢了手机。面对这个陌生的城市,不认识任何人,也不认识路。在偌大的景区,看着陌生人擦身而过,车流不断,一瞬间有了一种万念俱灰的绝望感。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景区门口求助的两个人,却花费了几个小时陪伴我一起寻找。他们骑着单车载着我穿行在景区之中,问不同的人,想尽一切的办法。虽然最后也只是一场徒劳,但在傍晚,当我们一起坐在山坡上,看着夕阳西下,听着他们对我的安慰,我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背起行囊去行走,去寻找,带着简单的心去感受,在不断前行中感悟生命的真谛,我想这就是旅行意义。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专业2012级本科生)

胡同深处静享闲适

找一个安静的时刻,让心灵栖息在默默绽放的时光之花上。——守望宁静

■田国英

多年来,始终有一种不能释怀的胡同情结。每逢暑期,邀一二好友,或租一骑单车穿行于幽长的古巷老街,或漫步于斑驳的老墙下,漫无目的地“串”着北京胡同。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也不怕迷路。带着一颗平常心,慢慢绕,每条看似一样的胡同都有它独特的故事与魅力,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带着恬淡从容的微笑,娓娓讲述他漫漫的传奇人生。

纵横交错的胡同,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清晨缓缓来临,沉睡的古老城市从暗夜中渐渐苏醒。胡同口卖早餐的摊铺,一个茶蛋、一根油条、一碗粥、一碟咸菜,方便又实惠。用过早餐,老大爷坐在一张小板凳上,戴着一副金色边框的老花眼镜,悠闲地看着报纸,旁边卧着一只慵懒的小狗,一大早就惬意地睡起了回笼觉。退休的阿姨满脸幸福的笑意,拎着菜篮子穿过迷宫般的胡同买菜去了。不用出胡同,日常生活也打理得有滋有味,一条几百米的胡同里,几乎拥有了老百姓生活所必须的各类服务机构。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老北京的四合院,不同于城市里高耸入云的电梯房,不像繁忙的城市人,住了几十年都不知道隔壁的邻居姓甚名谁。四合院里欢声笑语,可以一起做饭、吃饭、洗衣、打扫、聊天。妇女们的家常话不外乎就是儿女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琐事。街坊在胡同里走着,也会热情地打招呼、问好,唠两句家常。时常碰到跟我们一样瞎串胡同的,迷路了向他们问询,他们必定用地道纯正的京片子指引方向,大气又友好。

黄昏,徜徉在温馨、充满故事的胡同中,温暖的余辉毫不吝惜地倾洒于依门而歇的老人身上。我轻叩快门,用胶片定格了这份安详与宁静。夜幕降临,南锣鼓巷的点点灯火悠悠地闪烁着。寻一个僻静的小茶楼,一杯清茶、一份奶酪、一曲排箫之乐、一份内心的纯净,静静体会老北京千年的韵味。那一刻,我真正找到了作为一名教师最应具备的品质——守望宁静与孤独。守望宁静、守望孤独真的很难,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精心呵护这份源于对北京胡同的久违的祥和与宁静,尝试着在我的教育生涯中能给我的同行、我的学生一份执着的守望,一份宁静的真爱。

胡同如人生,幽幽长长、含蓄沉静,不直白、不张扬、不浮躁。胡同里的人崇尚老子的“无为”思想,讲究知足常乐,他们始终保持着一颗清静淡泊的心,笑看人生的潮起潮落。雍容而不华贵,小家而非碧玉,文化深厚而不张扬,韵味悠长而不庸俗,这也许就是北京胡同的魅力所在吧。

2013年的暑假到了,为了在喧闹的城市中独享一份心灵的宁静,北京胡同——我又来了!

(作者系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3 , Processed in 0.07882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