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对“应用型”办学目标与挑战的思考

2013-7-12 16:2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8| 评论: 0

摘要: 中国已步入以创新为主、推动技术和社会进步发展的新阶段,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我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规模大扩张,结构大调整,凸显了创新发展的时代呼唤。如果把应用型作为高校办学模式的一个 ...

中国已步入以创新为主、推动技术和社会进步发展的新阶段,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我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规模大扩张,结构大调整,凸显了创新发展的时代呼唤。如果把应用型作为高校办学模式的一个命题,恐怕它不仅仅限于全国数以千计的高职高专、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也不仅仅限于近些年陆续升本的3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甚至近600所的本科院校也在受影响之列。扩展一下视野,应用性可能还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是一个早已发端而远未结束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时代潮流。

高等教育的应用性广义上是指高校办学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全面对接,无论是基础性理论研究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还是自然科学的进步,但凡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各种对人才、成果、服务的需求,都可以视为应用性的应有之义。从历史上看,现代大学的鼻祖就是社会需要催生的结果。建于1088年享有欧洲大学之“母校”美誉的博落尼亚大学,当时的两个著名的专业就是法律和医学。作为现代大学渊源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在秉持普遍主义的独立、自由等人文精神的前提下,更多的是履行职业训练的技能,且高度集中在律师、医生和牧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从欧式大学到美式大学,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无不显示出社会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等重大技术进步对高等教育的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时至今日,那些身居国际顶尖高校的校长们早已敏锐觉察出大学教育与世界发展趋势的适应问题,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应用性、技能性及其与服务性紧密相连的“人文精神”的关系。

商洛学院于2006年升为本科院校,把应用型作为学院的定位,既反映了学院从领导班子到教职工的一种日益普遍和强烈的危机意识、挑战意识和机遇意识,更是我们对自身社会角色、社会职能和自身命运的期待,是一种责任的自觉担当。从单一师范专科学校到综合性的本科院校;从以教学为主到教学、科研、服务的三位一体;从模仿跟进的学术型发展之路到确立应用型的发展路径,我们用了7年时间。但应用型并非一个轻松的话题,许多现存的和未来发展中将会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都值得高度关注和认真应对。如果把我校向应用型的转变看作是一次“华丽的转身”,一个“强校之梦”,那么我们即将为此而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这种转型的成本我们能否承受或者说我们做好了准备吗?

第一,理念上的挑战。应用性和应用型是两个范畴。何谓“应用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商洛学院要追寻的答案不一定是权威性的,但必须是对自己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应用性和师范性,应用型和教学型并不构成对立的关系。因为师范性就是应用性的分支,属于后者的外延。教学型实际上也是应用型的组织、过程、手段等特征的描述。就科学的层级构造而言,应用性和基础性是相对应的。若由此推论,那世界上还没有一所大学是单纯基础性理论教育的。有时我们用“应用性”和“研究性”来标注高校的类型差异,这种划分的科学性值得商榷。应当说,应用性是任何一所高校普遍具有的特征。应用性和研究性不是彼此对立的关系,而是如何搭配,在那些领域搭配。区别在于,它和基础性及其对应的学科专业培养体系等结构性的比例配置因学校而异。而“应用型”比“应用性”要宽泛,应用型的命题是如何在社会众多的需求中找到学院经过努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去满足的需求,如何尽可能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距离(但不可能为零距离),如何实现学校与社会更有效地对接。

因此,狭义上的应用型办学模式,其外部性在于社会对高等教育要素的再分配,是高等教育体系内分工的再调整;其内部性是校内教育资源结构性调整和优化配置,以此来体现一所学校的区位性、地域性价值。

第二,体系上的挑战。既然要打造一个应用型本科高校,那么应用型的转型应当包括哪些内容,需要从顶层到基层系统设计。应用型不能停留在学校、停留在观点、停留在某些环节上,它需要具体化、细化、系统化,具有可操作性。有几个关系需要厘清:一是应用型在不同系、专业、课程等方面如何体现,要防止陷入转型的误区,要按照“一系一策”的个性化思路去策划和实施,避免在解决校际发展“同质化”的过程中又出现系际、专业和课程之间的“同质化”。二是应用型既要突出实践性但又不等于实践性。应用型是全方位、全局性、战略性的办学定位与目标,从课堂的理论教学到实践性教学无一不涉及。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容易把握和体现应用型,而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怎么和应用型对接,怎么改的问题较多,难度较大,需要突破。三是应用型包括工科性,但不等于工科型,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如何体现应用型,尚无现成的经验可借鉴,需要认真探索和试点。四是应用性和地方性的关系。应用型以地方性为主导,但又不等于地方性,尤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所在市的地域性。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无疑具有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布局上的地缘性特征,但从高校的社会属性上考察,它又具有一定的跨地域性。这已经为招生和就业的现实所验证。服务地方自然是这类院校义不容辞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应用性定位的重要体现,但服务什么,以什么服务,怎么服务等还没有完整明晰、确切的界定。就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去向看,一个地方尤其像商洛这样的欠发达区域,本地的生源和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短期内难占“半壁江山”。就专业的设置看,地方发展会催生某些新专业的增长点,但作为主体的本科专业新的基本增长点是跨市甚至是跨省的。所以,服务所在地这种地方的应用型的价值取向,可能是以科研为主要支撑和主渠道,而服务的领域既有经济的,也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要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方向予以支持和推动。五是应用型和技能性的关系,应用性包括了技能性但不等于技能性,应用型本科的准确内涵应当是人文性 技能性,而且是以人文性为先,以人文精神为“体”,以专业技能为“用”的结构。在转型过程中要十分注意二者的内在关系和平衡。

第三,制度上的创新。向应用性的转变,最难的是观念的更新,最关键的是制度的创新尤其是政策的创新。办学定位的应用型意味着学校的一切教学资源要按照这一目标去配置。转型固然需要观念的引领和支撑,但转型的进展不能等大家的观念都转变了才开始,要重视政策的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导向作用,把优质教育要素配置在向应用型转变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上,从而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转型实践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积蓄释放办学的正能量,以实现强校之梦。应用型的第一要义,是从学校到教师到学生的三位一体,纵贯如一的“服务”精神。它既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第一需求,也是对人才培养规格和高校办学定位的基本要求。“服务”精神是人才之魂,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精神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强身健体”之本。本科与其他办学层次,真正的名校与一般高校的核心差距就在于此。(商洛学院党委副书记 左晓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2 , Processed in 0.04820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