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太空漫游”:让我们再次仰望星空

2013-7-15 16:2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4| 评论: 0

摘要: 阿瑟·克拉克 电影《2001:太空漫游》剧照 编者按:伴随着我国神舟十号飞船的胜利返航,对神秘太空的探索欲望再一次在国人心中升起。本期我们对世界科幻殿堂的经典著作“太空漫游”四部曲(包括《2001:太空漫游 ...
阿瑟·克拉克

电影《2001:太空漫游》剧照

编者按:伴随着我国神舟十号飞船的胜利返航,对神秘太空的探索欲望再一次在国人心中升起。本期我们对世界科幻殿堂的经典著作“太空漫游”四部曲(包括《2001:太空漫游》、《2010:太空漫游》、《2061:太空漫游》、《3001:太空漫游》,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及其作者、世界科幻三巨头之一阿瑟·克拉克进行深度解读。

阿瑟·克拉克的作品具有极强的预见性和准确性,联合国、NASA(美国宇航局)和互联网都从他的书中受益。他在1945年便撰文提出通信卫星概念并证实其技术可行性,因此被誉为“世界通信卫星之父”。《2001:太空漫游》被誉为世界科幻文学不可超越的巅峰之作,不但是全球科幻迷心中的圣经,更成为流行文化的经典。由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花四年时间制作的同名电影也因其对宇宙的终极追问而成为一部探讨哲学命题的鸿篇巨制。

■杨越江

克拉克给了人类一种新的视野

“太空漫游”四部曲的第一部《2001:太空漫游》初版于1968年,它的写作与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经典同名科幻电影的拍摄是同步进行的。阿瑟·克拉克与库布里克的这次无间合作,同时造就了文学与电影两个领域的经典,成为全球“太空漫游”粉丝们几十年来所津津乐道的传奇。

“太空漫游”的传奇之处更在于,在它初版后的第二年,人类才真正踏上月球(1969年7月20日),预示着人类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美国航天界称,正是克拉克为他们的登月“提供了最重要的知识动力”。

几年之后,NASA(美国宇航局)的太空探测器所使用的技术正如克拉克在书中所预言的一样,而探测器实际拍摄到的土卫八照片,竟然也与书中所描述的完全一样。克拉克本人则随着太空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奠定了“最伟大的太空预言家”的地位,至今无人能超越。

四部曲的第二部《2010:太空漫游》初版于1982年,第三部《2061:太空漫游》初版于1987年,最后一部《3001:太空漫游》则初版于1997年。虽然每一部的故事情节都与上一部有一定关联,但实际上并不是之前的续篇,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生发出全新的预见,讲述出更加复杂而新鲜的故事。克拉克本人对这四部曲的期望,是“让每本书自成体系,并且根据目前的知识,做到尽可能的准确”,而不是一味延续之前的套路。

中国读者可能并不知道的是,克拉克非常敬佩“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或许可以说,“太空漫游”系列的第二部《2010:太空漫游》的其中一个主要情节,就是为了充分体现对钱学森的景仰而设置的。每一部“太空漫游”出版后,克拉克都会托人转交、赠送给钱学森。就在《3001:太空漫游》出版后不久,克拉克获得了国际宇航学会的最高荣誉“冯·卡门奖”,并且在北京受奖。可惜的是,钱学森当时正因病住院,不能探视,最终与克拉克缘悭一面,这成为克拉克终生的遗憾。

如今,“太空时代”已被“深空时代”取而代之,美国宇航局宇宙探测器已经快要飞出太阳系,火星载人探测器已经被列入启动计划……显然,人类对浩瀚宇宙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在今天读来仍然不过时,这不仅因为他作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预言,用克拉克的终生好友、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话说,“克拉克给了我们一种新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正从地球摇篮向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伸出双手”。

正是因为“太空漫游”,我们仰望星空的意义从此不同。

用技术细节预言未来科技的发展

很多人一直误认为阿瑟·克拉克是美国人。因为世界科幻三巨头中的另外两人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都是美国人,而克拉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先在美国出版的,再加上和库布里克这个美国导演合作撰写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剧本,这些都造成了他是个美国人的错觉。阿瑟·克拉克其实是英国人,1917年出生于萨默塞特郡的迈因赫德,这个英国的小乡村现在已经因为阿瑟·克拉克而有点成为航天迷和科幻迷圣地的感觉了。

1941年,克拉克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担任雷达技师。1945年,他在英国《无线电世界》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地球外的转播》的论文,用一系列图表和方程式,详细论证了“空间站”驻泊于距赤道36000千米的轨道上,就可以与地球保持同步运转;多个“空间站”作为中继,就可以提供覆盖全球的通信网,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已经实现的“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概念。虽然并不是克拉克“首创”了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概念,但的确是他首先把这个想法系统化的。面对后人“同步卫星之父”的褒奖,他极其谦虚,他总是主张:“无人可以预言未来”。

但是克拉克自己却一直在用无比精细的技术细节预言着未来科技的发展。在《太阳帆船》(1972)一文中,他描写了利用太阳风作为飞船动力的故事。2005年美俄已经联手进行了“太阳风帆”试验并取得成功。而就在几天前,美国宇航局刚刚发布消息称,他们计划于2014年,使用利用“太阳风帆”技术的宇宙飞船,将阿瑟·克拉克的基因信息送入太空。如果计划如期实现,那么克拉克那一个接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准确预言,将在这件事情上达到一个高潮,他将是个人基因信息被送入太空的第一人,而且是乘坐使用他预言过的技术的宇宙飞船!他完全配得上这样的荣誉。

《天堂的喷泉》(1979)是另一部缜密描述人类伟大工程的作品:不远的将来,人类集全球力量在位于赤道的岛国建造了一条通天电梯,人和货物可以搭乘电梯用几天的时间上升到36000千米高的同步轨道,这个一劳永逸的工程使昂贵的火箭发射成为了历史,任何人都有机会到太空一游。这部小说使他再次赢得了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和“星云奖”。但来自工程界的肯定才是对克拉克技术预测式小说的最大褒奖。2000年,美国宇航局发布了太空电梯概念图——这种用高强度碳纳米管制成的电梯可从地面直接通往位于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太空站,有望成为21世纪后期从地面到太空的主要交通工具。

克拉克影响了公众对于太空探索的态度

虽然太阳风帆和太空电梯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均是前苏联“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但克拉克的独特贡献在于他搭建了科技界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并为这些科幻创意进入工程界视野而不遗余力地鼓吹。自从1969年7月克拉克应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之邀作为嘉宾为亿万电视观众解说“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以来,他便成了重大太空事件的发言人。美苏宇航员、杰出的科学家如卡尔·萨根和制片人都认为克拉克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于太空探索的态度。

正如现代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所说,“凡尔纳是我生活的总导演”,有不少航天专家也对克拉克的作品心存感激。航天科学家托伦斯·约翰逊为美国宇航局服务了35年,致力于完成木星和土星无人探测任务。他回忆起一次航天会议的情景,“火箭工程师们围着桌子坐成一圈,都说自己读过克拉克的小说”。约翰逊感慨道:“因此我们成为了火箭工程师。”

2008年3月19日,阿瑟·克拉克因呼吸衰竭,于斯里兰卡的家中去世。他一生创作作品超过100部,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2500万册。其一生主要荣誉包括:1956年、1974年、1980年三次获得雨果奖;1973年、1974年、1979年三次获得星云奖;1961年,因科普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1969年,因《2001:太空漫游》而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共同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1986年,获得象征终生成就的星云科幻大师奖;1989年,受封二等英帝国勋位爵士(CBE);1994年,因国际通讯卫星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2000年,受封下级勋位爵士(Knight Bachelor)。

除了荣誉,人们也在以各种方式向他表达着敬意:1981年发现的4923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克拉克”(同一天被发现的5020号小行星则被命名为“阿西莫夫”);“2001火星奥德赛号”火星探测卫星的名字,便是根据《2001:太空漫游》而来;2003年在澳大利亚因沃洛什(Inverloch)发现的新种角龙则被命名为“克拉克巧合角龙”。

太空,那里毫无疑问将是人类未来的家园。伴随着嫦娥工程的不断推进,伴随着神十与天宫的各项成就,伴随着成功的第一次太空授课,航天梦也正在成为中国梦。在全人类的宇宙事业里,中国人已不再是观众,而是参与者。正如阿瑟·克拉克给自己墓碑上写的话:“他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太空漫游”四部曲的出版,也正是希望,有更多孩子能够因此而爱上太空,爱上科学,爱上无尽的探索,从不停止成长。

【新闻链接】

科学家与孩子们共筑“探月梦”

我们可以移民月球吗?月球上能住多少人?为什么在月球上看到的天空是黑色的……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首任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北京青少年阅读体验大世界作了题为“我的探月梦”的科普讲座,这是“百种好书伴我成长”之“改变人生的十次对话”系列讲座的第二讲,该系列讲座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导、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

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欧阳自远先生围绕个人求学和科研经历、月球奥秘、外国探月故事、我国探月工程、未来的太空探索等方面的内容,与中小学生展开了对话,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孩子们的30多个问题,带领孩子们走近月球,展望未来的太空探索。欧阳自远还与现场的小听众共同在寄语墙上写下了登月梦想,畅想中国梦,共筑探月梦。(却咏梅)

【资料链接】

最后的科幻大师

阿瑟·克拉克(1917.12.16-2008.3.19),英国著名科幻作家,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被称为“最后的科幻大师”,他的逝世被视为“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阿瑟·克拉克1917年生于英格兰的萨默塞特,1941年进入英国皇家空军,担任雷达技师。1945年,他在《无线电世界》杂志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卫星通信的科学设想论文,详细论述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为今后全球卫星通信奠定了理论基础。1946年退役,进入伦敦国王学院深造,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52年开始全职写作。主要作品有《童年的终结》(1953)、《城市和群星》(1956)、《2001:太空漫游》(1968)、《与拉玛相会》(1973)、《天堂的喷泉》(1979)等。

亚当·罗伯茨在《科幻小说史》中,对克拉克这样评述:“克拉克通常能够不动声色地实现对笔下的虚构世界进行罗素式的科学论证。但是,克拉克这位理性主义者、无神论者及启蒙作家,被拉向超越的宗教喻象,其程度之深,这一点是更加有意思的。”

在《太空漫游》四部曲中,克拉克借助理性工具,将人类文明与宇宙命运推演至极致,试图到达终极问题的答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2 , Processed in 0.06322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