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商结合、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先后被确定为“福建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性重点培育的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门、国家财政部门列为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三年来,学院秉承“厚德强能”校训和“质量立校、特色强校、文化兴校”办学理念,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质量,较好地实现了项目建设任务的预期目标,各项建设指标增量明显,其中校企合作企业数、兼职专业教师授课课时数等19项指标超额完成建设任务。一组组快速“上扬”的数据便是佐证: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7033万元增长到10455.68万元。新增实训实验室27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71个、合作企业55家。 ——新增3个省级精品专业、1门国家精品课程和1门国家共享资源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综合试验项目;荣获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编写了116本专业教材,其中已正式出版59本。 ——5个重点专业校内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94.4%。新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63名,其中企业人员16名;新培养、引进骨干教师136名,其中企业人员27名;兼职教师从160名增长到670名,所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49.84%;新增4个省级教学团队、3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福建省优秀教师和1名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教师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项目和课题142项,承接企事业合作项目10项,取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获奖成果4项;科研项目到账1265.6361万元。 ——面向社会开展培训与鉴定达69586人次,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数由2300人增长到5800人。 经过三年的探索、改革与实践,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两岸职教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出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进入质量、内涵全面提升的新阶段,成为海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海西信息行业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的“中心”,两岸高职教育交流合作的“典范”。 积极创新体制机制 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高职教育改革深化的要求,更是学院科学发展、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学院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主线,与政府沟通,与行业、产业园区、企业等开展深度融合,从办学决策层面、人才培养层面、社会服务层面三个层面与社会进行跨界融通,建设产学研培全面合作的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 ——牵头成立福建省信息产业教育集团和全省首个“合作办学理事会” 2010年1月,由福建省信息产业商会和学院牵头,成立了由90多家福建省大中型电子信息企业、20多所职业院校参与的“福建省信息产业教育集团”,学院为常务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2011年8月,在福建省教育部门、福建省信息化部门、福建省经贸部门、福建省建设部门等支持下,学院成立了由福建省教育部门为理事长单位,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56个理事单位组成的“合作办学理事会”。 ——依托行业企业和产业园区打造全新校企合作模式 学院依托“福建省信息产业教育集团”和“合作办学理事会”,形成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培立体推进”体制机制,并探索实践“产学研培四位一体”、“校企联姻厂校结合”、“企业冠名订单培养”、“三维立体资源共享”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产学研培四位一体”模式以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制造、来料加工等技术服务为起点,强化工学结合教学环节,开展校企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申报科研课题,促进校企双方互动、合作、融合和共赢。如电子工程系“光电实训基地”依托福建省光电行业协会、福建省照明协会,与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合作,利用台资企业在半导体产业上的突出优势,引入福建三安光电、时创电子等企业进行产学研培合作,为企业实现产值达3000多万元,还协助两家企业申报了3项技术专利等。 “校企联姻厂校结合”模式以校企紧密型合作“基地”为基础,打造“校中厂”和“厂中校”模式。目前,福建建通、福建育港、福建永辉等企业都在学院内建立了“校中厂”,并成功探索出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时创”模式、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骏鹏”模式等“厂中校”模式。 “企业冠名订单培养”模式是根据企业需要的人才规格进行订单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订订单班学生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并合作实施教学环节。目前,学院共有永辉班、富士康机器人定向班、阿里巴巴特色班等39个形式多样的订单班,共订单培养了2384名学生。 “三维立体资源共享”模式是校企通过人才、设备、成果等资源共享,实现政校行企互惠双赢,加强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如软件工程系专业带头人胡锦丽老师由福建省领导点名挂职福建新大陆公司;与中国电信福建分公司共建“通信技术工程中心”;与摩托罗拉公司等企业联合组建“摩托罗拉工程学院福建授权培训中心”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学院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紧扣企业对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需求,在人才成长“冰山”模型理念下,构建起“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冰山”模型认为,“冰山”水面以上的知识、技能是显性的、可测量的应知、应会部分,“冰山”水面以下的责任心、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创新意识等是隐性的、不容易衡量的关键能力部分,一个人的成长真正取决于关键能力。学院通过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通过实务专题、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开展“百项技能大赛”强化学生技能 2008年以来,学院每年和企业联合举办全院性的“百项技能大赛”,竞赛项目达100多项,做到班班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实现技能竞赛专业、教师、学生的全覆盖,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截至目前,学院已有1400多人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获奖;连续六年参加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均获高职组团体优胜奖一等奖;近三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5项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开展“实务专题”课程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实务专题课程是学院通过学习借鉴台湾技职院校实务专题及德国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经验,结合学院实际改造形成的开放型课程,并于2008年在软件工程系、应用语言系进行试点,2009年在全院推广,列为全院学生的必修课程,并与毕业设计结合并逐步取代毕业设计,有关成果开始不断涌现。 2010年,学院副院长姜平到德国考察职业教育,其《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培养的考察与借鉴》获得当年教育部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高等教育司等联合颁发的“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优秀研修报告奖”;2011年,学生实务专题作品“校园管家—手机智慧校园”获海峡两岸第五届软件设计大赛三等奖,是高职院校仅有的获奖的软件类作品;同年,学院《以“实务专题制作”为载体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高职教学改革综合试验项目》被评为省级教学改革试验项目。 学生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和关键能力的提升,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近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继续保持在98%以上,签约率超过60%,企业满意度达90.7%,学院被教育部评为“2010-2011年度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充分发挥办学优势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充分发挥办学优势,致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牵头成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职教育专业委员会,与福建信息产业商会等牵头联合成立福建省信息产业教育集团,受福建省教育部门委托成立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现拥有可鉴定76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基地,以及福建省先进制造业软件公共服务平台、软件适用人才重点培训基地、电光源测试分析中心、光电器件实验中心和模具数控技术服务中心等,是福建省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电子商务类等师资闽台联合培训中心和福建省中职师资培训基地。 ——以项目合作为切入,提升企业竞争力 学院以创新项目合作为切入点,促进校企之间在新产品的研制、技术应用、技术开发、高技能与新技术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了校企双赢。 2010年,承担了福建省科学技术部门支持40万元立项的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科技重大项目“智能自适应LED路灯开发及光色度测量分析应用”;承担了福建省发改部门支持300万元的福建省先进制造业软件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立项。 2011年,承担了福建省信息化部门支持100万元的软件人才基地项目;与台湾高雄应用科技大学、福建省模具工业协会签订《海峡两岸共同开发风光互补LED景观路灯》项目,并成功申报福建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获得10万元的立项支持。 2012年,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面向海西产业集群的服务制造支持系统开发与应用示范”的子项目《台湾精细化管理模式在电子与机械制造行业应用示范》。 此外,学院还连续十年参加“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共有50多个成果参展,大部分已实现项目对接。 ——开展培训服务,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依托各类平台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服务工作。三年来,组织完成各类社会培训69586人次,其中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总量33670人次,承担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培训20196人次,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其他培训33471人次。 学院具有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有专科和专升本两个层次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形式,包括函授教育、远程教育和专本衔接自考等三种类型。至2012年,各类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达5800多人。 学院还承担全省机械、建筑、电子、计算机四类专业近9000名考生考生技能测试工作;与省教育考试院合作研发3个网上报名系统,每年为近20万名考生提供服务。 ——对口支援兄弟院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学院积极对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商职业学院和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职院校开展对口支援活动,已为对口支援的西部院校联合培养教师385名、培训学生805名。 学院还积极派遣干部、教师赴疆工作和挂职支援地方教育事业和共青团工作。如有连续两期进行援疆的院团委书记、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蒲文庆和应用语言系教师邱巧如夫妇;商贸管理系吴刚老师挂职连江团县委副书记圆满完成任务,并受到团省委通报表扬…… 此外,学院还积极参与职教改革试点,承担了9项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并与福建省邮电学校、平潭职业中专学校、福建工业学校联合办学,开展6个专业的中高职“3 2”分段培养试点工作;与福建工程学院本科院校培养“3 1”应用型本科人才,搭建中高职、高职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开展两岸职教交流合作 示范和辐射作用显著 作为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先行校,学院在全省和全国范围内先行先试探索海峡两岸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新途径,形成“四首创,五模式”经验和“七个多”的显著成效。 ——闽台职教交流合作的“四首创,五模式”经验 学院首创开展海峡两岸视频教学、引进台湾实务专题制作课程、成立台湾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成批次组织两岸师生互访游学等四种项目,形成先行先试职业教育远程交流模式、师生双向交流常态化模式、台湾经验本土化模式、理论研究模式、项目合作模式等五类模式。还在全省高校中最早成立“台湾职业教育研究所”和“两岸交流合作中心”,最早开展闽台师资培训和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首创开展两岸远程视频教学,首次引进台湾“实务专题”课程并实施推广,并通过承办海峡两岸高职院校校长论坛、海峡两岸科技论坛等会议,编辑30期《台湾职业教育研究参考资料》,为全省高职院校提供咨询和服务,有力地促进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 ——闽台职教交流合作的“七个多”显著成效 在合作上,学院与30多所台湾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并与其中16所建立“姊妹校”关系;与台湾高校、台资企业合作研发9个科研课题,引进9门和合作开发11门课程,合作编写18本教材,合作共建10个实验实训室;聘请17名台湾客座教授,选派131名教师和195名学生赴台学习交流,还率先邀请由3所台湾高校27名师生组成的“游学团”到校交流,实现了两岸职业院校学生互派互访的“破冰之旅”,开创了福建省高职院校接纳成批台湾高校学生参访的先河。 学院海峡两岸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示范辐射作用显著,成为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示范窗口,带动海西乃至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为祖国统一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了独特的“高职”力量。 站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新起点上,面临海西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谋划,敢为人先,顺势而为,并将继续发扬“传承菁华、开放包容、知行合一、协同创新”的学院精神,朝着“社会服务成效显著、两岸交流合作典范、人才培养全国一流”办学目标,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现“职教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2 , Processed in 0.05678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