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易鑫 无线网络覆盖教学楼、林荫道旁摆放着手工机器人、钱学森图书馆俯看是机器人的形状……走进西安交通大学,记者立刻被这所高校无处不在的科技气息所吸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以此为使命,西安交通大学已经不懈追求了百余年。 在科技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的今天,西安交通大学不断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有益于创新思路迸发与实现的体制机制,探索出“学术特区”等科研人才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出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打破科研人员“铁饭碗” 2012年,31岁的高传博在美国加州大学读完博士后正准备回国,这时,一则西安交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全球招聘广告吸引了他:“终身职轨道制”、相互独立又彼此合作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实战引领式的学生培养模式……这些国际化的字眼让在海外求学多年的高传博眼前一亮。 最终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一员的高传博很幸运,因为前沿院2012年收到的求职简历多达558份,而实际仅录用了11人。“对于海外优秀人才而言,前沿院这个有别于传统高校管理模式的‘学术特区’真的很有吸引力。”前沿院战略室主任孟祥丽说。 作为一个成立仅仅两年多的高校科研机构,前沿院这个学术特区究竟“特”在何处? “有红烧肉的瓷饭碗”,是院长任晓兵对前沿院工作的比喻。他说,中国的教授都是拿着“铁饭碗”,不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前沿院就是要打破“铁饭碗”,让青年学者端上有挑战性的“瓷饭碗”。青年学者均采用“终身职轨道制”任期制,每3年或5年为一个聘期,直至成长为本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时方可转为终身职位。若某一聘期内业绩不达标无法晋升或在规定的年龄内无法达到终身职位的标准则聘用结束。与此同时,前沿院的“瓷饭碗”里装满了“红烧肉”——优厚的待遇可以让科研人员摆脱生活压力,专心科研。 前沿院待遇的优厚在传统高校确实不可想象。以高传博为例,刚到前沿院的他就开始负责实验室的平台建设,除运行费以外,他还获得了5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并享有校内同等人员2至3倍的工资。 在管理上,前沿院使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孟祥丽介绍说,青年学者需和其学生建立起独立的研究小组,方向接近的研究小组可以组成一个实验室。当研究方向一致时,实验室可以置于研究中心内;当研究方向不一致时,实验室也可置于研究中心外。相互独立又彼此合作,使得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 如今,成立仅两年多的前沿院已产生了一批一流的科研成果,不仅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论文,还获得了国家级奖励,申请到重大项目。如任晓兵团队发现的世界最高性能环保型无铅压电材料,有望替代使用了50余年性能优异但对人体有害的“压电材料之王”——锆钛酸铅(PZT),如今已有许多国内外厂商寻求合作。 更令人兴奋的是,短短的时间里,前沿院已与校内其他学科开展了包括联合申报课题、加强实验室建设等多方面的合作,催生了前沿生命科学研究所等一批新的基础学科前沿研究所,从而带动学校整体科研环境的变化,推动全校的体制改革和创新。 协同创新消融体制坚冰 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卢秉恒院士,如今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高端制造装备涉及设计、控制、制造工艺、基础部件、集成等多个方面。根据“2011计划”协同创新要求的“国家急需、世界一流”,2012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秦川机床、洛阳轴研、沈阳机床等多家装备骨干企业,成立了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围绕高速高效加工装备、精密超精密加工装备、新工艺与装备的国家重大需求,建立起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产学研用长效合作的研发与应用平台,弥补了以前学校‘孤军作战’的欠缺。”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周光辉说。 如何实现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周光辉介绍说,中心成立后,作为学校的二级单位,可以自主设岗、自主聘任、自主考核、自主定酬。根据任务驱动,来聘请各高校和企业的人才。“在中心里,只有一部分是全职,大部分是企业和高校的专门人才过来兼职,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平台,让不同单位的人在这里开展合作,让人才在这里流动但不调动,而且人才愿意来这里流动。”周光辉说,考核方面,中心实行绩效考核,鼓励教师走进企业,以工程实际应用能力论英雄。 在周光辉看来,中心的成立像是一枚火种,使体制机制的坚冰开始消融,同时也点燃了企业、政府、行业、科研单位各方面的热情。自从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招聘信息发布后,各高校、企业、行业专门人才的简历如雪花般飞来,再也没有了以往“人才汇聚难”的顾虑。 据了解,2012年,西安交大同时牵头发起并成立了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等6个协同创新中心,各中心在人才聘用、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各种有益探索。 科教院搭建科研体制创新平台 写项目经费申请、做项目预算、管理项目经费、找人员维护实验室设备……以前,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党委书记彭宗仁教授每开展一项新的科研项目,都会为各种纷繁的事务性工作头疼不已。然而,现在他已经不再为此烦恼了。 200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科技与教育发展研究院,作为一个独立的事业法人单位,搭建学校科研体制创新平台,聘用了涵盖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科研支撑及辅助人员350余人,其中为“学术特区”——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聘用青年学科研究(PI)及实验技术等人员64人,并为其提供户籍、档案转递、社会保险等一站式服务,解除其后顾之忧,使其安心于教学、科研。“这支队伍扩大了学校科研队伍的体量,为学校的科研体制创新注入了强劲活力。”科教院副院长李成福说。 科教院成立后,彭宗仁随即提出了项目的设岗申请,院里很快为他配备了科研助理和实验技术人员。从杂事中解脱出来后,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彭宗仁可以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如今,科教院作为学校专职科研人员聘用及管理部门,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为责任教授及时进行人员的动态调配。无论是专职科研人员协助教授进驻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还是企业技术人才到项目,无论是与行业,还是与地方政府合作,科教院都会利用专职科研人员聘用的机制平台“提供”高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 除了使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策划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科教院还进一步为各项目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科研服务。今年4月,科教院组织山东胶州市42家企业负责人与学校8个学院的33名教授、副教授进行项目对接,并针对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问题与企业负责人展开了热烈讨论,企业与有关专家现场签订了11份合作意向书。 西安交通大学正在大步迈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脚步。学校党委书记王建华说,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了评价体系能够科学合理,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使学校汇聚和培养一流的人才,扎扎实实地提高科研质量,进一步提升学校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赶上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2 , Processed in 0.06003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