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克里斯蒂安·皮恩教授在讲授化工前沿课程——能源和环境。吴卫泽 摄 ■本报记者 唐景莉 实习生 黎彦 马琳 小学期,可能对很多人来说都还是个陌生的词儿。在许多人看来,小学期让传统教学的进行曲中出现了一串跳动的音符。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10所高校设立了“小学期”制。将课程“请进来”,让学生“走出去”,推进资源共享,成为小学期的三大看点。 与国际接轨 记者在高校采访时了解到,夏季小学期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均会利用暑期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教授进行授课与开展讲座。与国际接轨是小学期的最大亮点。 所谓夏季小学期,就是为学生开选修课,或针对校内外不同需求开设“暑期班”。 类似的学期改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曾风行一时,如厦门大学曾在1986年试行过第三学期。 而早在2002年,北大也开始实行“三学期”制:增加了一个“小学期”,时间为7月初至9月中旬。 北京化工大学今年邀请了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知名大学及各类研发机构的相关学科、复合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来当小学期的授课老师,开展插层化学与功能纳米材料等国际化课程。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教授卫敏说:“作为教师,在小学期期间学习借鉴国外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方法,不但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加与国际专家在科研上的讨论交流与合作,而且还有助于教学思维模式的开化、促进研究的发展与进一步提高教师学科前沿创新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的小学期更是打破了学院之间的藩篱,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兴趣选择不同于自己专业的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的大三学生杜家丞,在小学期选择了哲学院开设的。由美籍教授罗兰·博尔讲述的“马克思、恩格斯与宗教”。“全英文授课,注重课堂互动,对于习惯接受国内教育的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体验。”杜家丞说道,“不仅授课方式有差异,研究方法也有很大差别。罗兰教授更加注重对文本原典的研读而不只停留在原典提炼出来的原理,有别于国内的传统模式。”杜家丞认为,这种扎实的研究路径有利于提前适应研究生的钻研方式。 为学生加料 为拓宽学生视野,许多高校利用小学期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开展走进实验站、采集点或主题夏令营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去”,拓宽视野提高能力。 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乐趣中收获知识,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每年会安排大二学生按照不同专业利用暑假开展小学期外出学习,农学院专业学生走进实验站了解作物,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到黑山寨采集昆虫标本,园林专业学生去承德避暑山庄学习园林建筑等等,根据专业特点在校园外让学生体会自己所学内容的本质及用武之处,从而进一步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引发学习兴趣。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利用小学期去吴桥实验站进行学习,2010级学生程敏玮谈到,小学期的收获可以用三个词概括“成长、幸福、友谊”。学农的小学期不再是单纯的听一堂课,而是生产实践,是真锄头干、真太阳晒的节奏。在这个小学期里,不光是我,身边的每个人都觉得收获良多。一个城里长大的孩子以前不知道花生、大豆长什么样,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从未听过土豆还能机收,一个台湾交换生也未曾想到大陆普通农村庄稼的播种、收获已经可以全程机械化,这群饱受高等教育的农大学子也算是真的“体”民生之多艰了。 对于学习有更高要求的学生,小学期俨然已成为这些学生的加油站。无论是为出国学生组织的英语夏令营、创新创业训练还是各类学业竞赛,都给了他们一个更好的学习机会。凡到厦门大学旅游的人,有时会不经意地发现,在一个布满学生涂鸦的隧道里,有一间学生“工作坊”,除了同学自己帮同学修车之外,还有3个“无人机”、“机器人拼装”、“智能汽车”等不同创新团队的学生在里面紧张地忙碌着,这是厦门大学特意为学生课外创新活动提供的一个特别场所。 让资源共享 高校开设小学期,不只是针对本校学生,大多数院校会开办主题夏令营并接受外校学生的申请。 山东大学孔孟夏令营先后举行“说齐鲁,夸山东”、“齐鲁文化”、“孔子学说与文化中国”等数场学术讲座,让来自台湾和大陆各高校的学生进一步领悟齐鲁文化精髓和内涵,拓宽了两岸学生学术交流的平台。为了接轨世界一流大学,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教学模式的交流借鉴,上海交大本次夏季小学期不仅邀请了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海外名校的知名教授前来授课,更热情欢迎海外同学前来选修课程,为广大海外学子提供了一个体验上海交大名家名课的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本着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宗旨,今年首次尝试夏季学期向C9其他成员高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际合作研究分会成员单位、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机构等开放。本次共计有各高校的120余名学生报修交大的夏季小学期课程。“一直很想感受一下上海交大的风采。”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秦同学在抵达的第一天就激动不已,经过图书馆的时候看到屏幕上显示的入馆人数被吓了一跳,觉得交大的学术氛围太浓了,“希望在这里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培养出‘学霸’的气质。”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1级的夏恩灵今年小学期选了两门课,一门是通识类的日本文化艺术专题,一门是移动App产品设计。他说:“小学期时间很短,节奏很紧凑。这些课程平时是用一个学期来完成教学,现在压缩在两三周内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暑期课程会很辛苦。让我自豪的是,小学期让我认识到自己能力的强悍,两个星期学完一个学期的内容,说明我完全有能力学得更好更出色。” 然而,真正能够加入到开放式暑期学习的学生毕竟是众多学子中极少的一部分,面对那些因地域距离、经济条件、学校背景等众多因素干扰而无法进入其中学习的学生来说,如何让这些更大的群体享有这丰富的资源同样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或许今后小学期中优质的课程可以考虑网络共享、电视直播等,让无法走进现场的学生共同感受大师的魅力,体验名校的风采。 ■教改实践 国内多校开设夏季小学期 目前国内开设夏季小学期的学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 北京大学 2002年,北大开始实行“三学期”制:增加了一个“小学期”,时间为7月初至9月中旬,为期两个半月。配合“小学期”,北大将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由过去的每学期17学时课堂讲授对应1学分,改为15学时课堂讲授对应1学分;全天从早8时至晚9时连续12节排课,但学生每周上课总量仍控制在25至26节左右。“小学期”为学生开选修课,或针对校内外不同需求开设“暑期班”。 浙江大学 2011年浙江大学正式实行“四学期制”,每学年依次分成秋季、冬季、春季、夏季4个学期。每学期大约为9周,其中授课8周、考试1周。同时,设时间长短不等的3个假期,春假1周左右,暑假6至7周,寒假4至5周,秋季学期和冬季学期之间不设假期。与“四学期制”相适应,浙大的本科教育重新制订了教学计划,采用全天候排课方式。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本人需要和学习能力,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选择课程层次。 上海交通大学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全面推行夏季小学期,将原来两学期制改为“两长一短”制,小学期共4周。上海交大新探索的“两长一短”教学安排,将原来的“20周 20周”改变为现在的“18周 18周 4周”,全年学时总数不变,但在校历和学制安排上,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为提高国际办学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据悉,在今年的夏季小学期里,上海交大共开设了选修课程、实习、实践、海外游学、学术讲座、科技节、科研见习岗、校级公共课、一级学科公共课、交叉学科课程、高端暑期讲座、研究生创新论坛、卓越工程师实训、国际交流活动等14大类教学及实践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自2009年起开始改革学期制度,在原来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的基础上,于每年7月增设夏季学期,举办暑期学校(也叫“国际小学期”)。目前暑期学校的校级核心课程相对稳定在130门左右。课程群包括三大系列,即: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包括中国政治、中国法律、中国文化、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国发展等6个专题系列;学科前沿及学科通识系列课程,包括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理工学科三大类;语言培训系列课程,包括对外汉语培训和本校学生英语强化培训课程。 厦门大学 近年来,厦门大学根据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推进,不断充实和完善短学期的教学安排,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成果。第三学期作为正规的学期,不会缩短寒暑假。过去两学期制的教学安排,每学年周数一般在41至42周。实行三学期制后,每学年3个学期的周数安排一般采用18周 18周 6周,也是在41至42周之间。第三学期为6周,其中1周考试,5周上课。所有的课程都要考核,但不强调笔试,可用口试、考查、小论文等多种形式。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暑期学校从2004年开办,每年暑期学校开设项目近400项,参与学生约16000人次。教师参与人数近400人,包括邀请的海外学者。学校确立了学术讲座、技能培训、社会实践、开放实验、海内外交流和双学位班/辅修班六大板块,目前学校邀请了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知名学者来校授课,包括语言类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供校内外学生选修,同时学校也接待海外高校团体夏令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校外学生主要以驻济高校、国内合作高校以及海外合作高校的学生为主。 北京化工大学 2013年,北京化工大学暑期学校为期两周,聘请56名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知名大学,以及各类研发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开设40多门前沿与复合课程,涵盖了北京化工大学理工、经管、文法所有专业的知识领域。培养对象不仅包括本科一至四年级的学生,还包括研究生,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选课程免费学习,每班人数最多25名,共41个班。(实习生黎彦整理) ——————链接—————— 夏季小学期起源 暑期学校(又称夏季小学期)起始于1871年美国哈佛大学,至今有130多年的历史。在这130多年中,暑期学校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逐渐被美国其他高校所认识,暑期学校开始变得普遍。例如加州在1959年通过“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以立法方式要求州内“各公立高等学校以及力所能及的私立院校在夏季开设折合四分之一年、半个学期或四分之三学期单元值的学术课程”,从而使得加州高校和中学的学生在暑期跨校自由选课学习成为可能;耶鲁大学也于1970年左右开始举办暑期学校。 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大学暑期学校形成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暑期学校打开围墙既面向本国其他高校和社会开放,也向世界开放,努力吸引全世界优秀学子加入。 中美夏季小学期比较 从课程来说,国内大学的暑期学校主要以课程和科研训练为主,课程类型主要集中在实习实践类课程和人文素质类课程。从暑期课程的开放度来看,仅有几所高校面向校内外学生和社会人员开放,其他暑期学校的受益群体只是本校学生。美国大学的暑期学校都是开放的,开放入学和多样化的学生群体是其暑期课堂的重要特征。 从时间安排来说,国内大学暑期教学一般集中在一段时间,长短不一。美国大学比较多样化,有的集中,有的分成不同的课程系列。不同的课程系列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不同,因而入学申请、课程注册的时间也随之不同。 在学分互认方面,哈佛暑期学校的课程被本校内部大部分学院接受,当然也被世界其他大学接受。国内大学在暑期学校开设的课程,一般校内学生选修学分获得承认。当然,也已经有学分互认的尝试,比如,目前国内有多所高校承认学生在北大暑期学校选修的课程和学分。 国内夏季小学期 夏季小学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三学期。三学期制一般指每个学期相等长度,定位、功能一致,并以此为周期安排全学年教学任务。而“小学期”以“两长加一短”的形式,安排在紧随春季学期的三到四周中。这也是诸多世界名校普遍采用的学期制度。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1 , Processed in 0.05920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