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故事 应运而生的绿色制药创新中心 ■本报记者 姜乃强 纪秀君 “是浙江工业大学研发的新技术,实现了公司生产工艺的绿色化改造。”谈起“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花园生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焕政赞不绝口。 长期以来,我国制药产业存在着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等诸多问题。制药产业的现状是“低端出口,高端进口”,我国占领了国际医药90%的低端市场,而90%的高端市场由欧美制药强国控制,中国制药业亟待走出困境。 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提升制药产业的整体水平?这既是国家重大战略急需解决,又是区域发展和行业产业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这样的共识,国际联动、企业融合的协同创新体“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应运而生。 中心由浙江工业大学牵头,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单位协同,联合了华东医药、海正药业等区域制药企业及美国IPS公司、俄罗斯科学院等国际创新力量。中心形成了绿色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制药、药物制剂三大研究方向,建立了药效学、药品质量控制、药物安全性评价、环境友好四大支撑平台。 中心是相对独立的非法人实体,是学校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改革实验田。无论是院系的人、学校的人还是协同单位的人,乃至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都可以成为中心的人。中心形成了一支由药物化学专家周后元、生物化工专家沈寅初、药物制剂专家侯惠民三位院士等领衔,以科技创新团队、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核心的高水平人才队伍,组建了跨单位、跨学科的创新团队10个,聘用了一批来自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优秀人才,跨单位聘用人员比例达30%以上。 目前,浙江近七成制药企业与浙江工业大学牵头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更有30余家企业直接将研发中心建在中心内。中心培育组建以来,已形成6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制造特色技术,建成全球最大的萘普生等11个原料药大宗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专家点评 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举措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校管理教研部主任、研究员 刘亚荣 为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央提出“2011”计划,要求高等学校采取协同创新的方式,全面实现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实现教育与经济、科技、文化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浙江工业大学牵头创建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构建更加开放、更加宽阔的协同创新平台,吸纳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和国际高智人才的创新力量,带动我国高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种协同创新平台模式的探索,将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多元办学职能,更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改变了政府、企业、高校各成体系,各自发展,部门占位思想严重的现象。 因此,“2011计划”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举措,将把高校带入一个新的发展天地。 ——政策背景—— 2012年5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第三个具有国家意志的重大专项计划。 “2011计划”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 “2011计划”启动实施以来,重点推进了多个前期基础较好、有一定新思路的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组建,并针对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四类不同模式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确定了具体的认定标准。 不是审方案、看思路,也不是先申请、然后再去做,而是已经扎扎实实完成了前期培育,有基础、有成效,看到前景了,才可能被认定。“2011计划”的实施,推动了高校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创新能力的提升,产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1 , Processed in 0.05856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