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孩子们在湖北省宜昌市伍家乡共同村“阳光家园”看书、下棋。李红梅 摄 ■本报记者 程墨 实习生 杨保华 荣洲标 走进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病区,铁闸门里一群孩子正排着长队领午餐。他们看起来除了脸色苍白、身材瘦弱外,与同龄人相差无几。但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的异样:双眼空洞,表情麻木。儿科主任马筠告诉记者,他们都是重型精神病患儿,其中流动儿童超过了一半,还有1/4是留守儿童;而这些流动儿童中,90%以上曾是留守儿童。 12岁的小波是河南人,跟随父母四处漂泊,从他记事起,就没有在一个地方固定生活超过两年。父母带着他四处打工、做小生意,贩过生活用品、水果、服装、家禽等。搬家、转校是家常便饭,没有固定的家、没有固定的朋友,父母忙着做生意也无暇顾及他,他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很快就经常逃课去网吧打游戏。 今年年初,小波一家人来到武汉,禽流感的出现让父母的家禽生意十分清淡。父母压力很大,每次看到他学习成绩差,总是冲他发脾气:“花那么多钱供你读书,学得个什么鬼样子,门门考试不及格……”渐渐地,小波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稍不顺心就大吵大闹,乱砸东西,还出手打父母。4月底跟父母大吵一架后,从自家三楼窗户跳下。医生诊断说,外伤不是很严重,但他患上了重度抑郁症,需要住院治疗。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儿科曾对武汉875名小学4-6年级儿童(590名留守儿童,285名对照儿童)进行抑郁症风险调查研究。调查显示:留守儿童较对照儿童抑郁症指标明显升高,而社会支持相对不足,显示其发展为抑郁症的风险大大增加。 亲情缺位的留守儿童 全国妇联5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近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外出,相当数量的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不能得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 城乡流动儿童则多数是长期流动,他们在户籍地以外地区流动时间平均为3.74年。7至14岁流动儿童中,约1/3的流动时间在6年以上;0至6岁儿童中,自出生以来平均一半时间是在现居住地度过的。 少儿时期被认为是孩子成长、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过早与父母分离,流动儿童小小年纪就经历着社会的冷暖,他们的童年面临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那么,这些徘徊在公平边缘的“星星”都失去了什么?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有32.67%的孩子与祖父母一起居住,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则高达205.7万。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这些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无论教育方式、教育能力还是监护措施都极为有限。而被带进城里的孩子,父母能够给予关爱和指导的时间也并不多。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弱化和农村生活条件的限制,生活质量、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成长环境均劣于长期享受父母关爱的儿童,他们存在严重的生活失助、安全失保、学业失教、亲情失护、心灵失呵等“五失问题”。 张兰(化名)和丈夫常年在广州打工,女儿小雯从一出生就被留在爷爷奶奶家,起初他们逢年过节总会回去看看。4年前,儿子出生了,由于老人年纪大带不了两个孩子,他们就带着儿子一起去了广州,因工作繁忙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回家。每次女儿电话里都问“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他们总是搪塞过去。近年来,孩子在电话里说的话越来越少,最后干脆连电话也不接了。 两个月前回到家,她才知道女儿在学校经常被同学嘲笑,说父母不要她了只要弟弟,女儿很生气就打同学,时间长了没人跟她玩。她经常自言自语,还突然发笑,最后发展到拼命地打自己,甚至想自杀。医院确诊小雯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亲情、教育、安全,缺失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环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引人忧思。 被边缘化的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则面临人格困境,歧视、边缘化现象,城里的教育资源、亲密的伙伴都不属于他们。 有媒体报道,有些地方老师在统计成绩时,只面向正式注册在校学生,借读的流动儿童除外。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学生也会在潜意识中将同学分类:有户口的,没户口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学生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一起。一名小学生告诉记者:“一些竞赛活动,只允许正式学生参加,所以在选拔和培训时,那些借读生都没有资格。” 9岁的小夏目前在武昌一所小学上学,前不久,他突然跟父亲提出不想上学了,父亲怎么劝都不管用,就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理咨询室找肖劲松教授咨询。小夏之前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乡下,学了一口当地的土话。在学校上学时,同学经常嘲笑小夏房县老家的口音,笑他是“乡里伢”,让他觉得非常自卑,变得不爱说话,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近一亿的儿童处于留守和流动状态。这意味着,他们的成长或缺乏父母的悉心照顾,或得不到正常良好的教育。他们过早体味到亲情的冷漠、金钱的能量、社会的不公平。无论留守还是流动儿童,他们同样面对的是心理的孤独。这些都足以让一个孩子心理失衡。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建议,为预防留守、流动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无论孩子在不在身边,父母都应多关心孩子,在外打工也应常打电话和孩子交流,问问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学校老师更要用爱心关爱留守、流动学生,要给予精神上的关怀,给予心理健康上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多种活动,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和深深的关爱。 杂乱网络的致命诱惑 留守流动儿童共同存在的精神空虚隐患,也使得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和心理问题骤然上升。 数据显示,上海、北京等流动儿童大户城市,当地流动儿童犯罪率均超过本地户籍儿童。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的犯罪也呈现多发和低龄化趋势。从小失去父母的关爱,为孩子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埋下了隐患。近年来,儿童犯罪率不断上升。中国林业大学的一项心理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情绪稳定性较差,对突发刺激反应强烈。 在娱乐设施缺乏,精神空虚背后,孩子们将兴趣和爱好转向了虚拟的网络世界。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7月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全国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人群比例均有上升,其中初中学历人群涨幅较为明显,显示出互联网在这一人群中渗透速度较快。 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2月,我国6至14周岁的儿童网民数量达到7660.2万人,较2010年增加了约280万人。多彩的网络空间里诱惑巨大,更潜伏着危险。 武汉市新洲区一位徐姓市民透露,市郊和乡镇一带多存在违规经营的网吧,其中上网的多为未成年人,以留守儿童居多。 当前,网络发展迅速,各大网站、聊天群参差不齐。其中,“自杀网站”、“自杀网聊群”数不胜数,如此纷繁杂乱的网络世界,为保卫孩子拥有纯净的互联网世界带来巨大的挑战。 2013年3月,广东东莞5名青年通过网络相约采用烧炭的方法自杀,其中3人死亡。在这起相约自杀案件中,5名涉案人员来自不同地域,让他们走到一起的中介是自杀网聊群。类似事件在浙江杭州的萧山区也曾上演。 多年来,我国工信部、公安部、三大电信运营商等部门、机构在建立儿童网络安全保护机制方面不断探索,如实行“谁经营谁负责”、“谁接入谁负责”的原则,深入开展“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等,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新的问题不断产生,保护机制也应与时俱进,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仅凭政府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力量去监督、引导有如杯水车薪,通过政府社会管理创新,依托一些有责任感、有能力的社会团体及公益组织,在法律允许的范畴内鼓励、指导他们开展相关活动,不失为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0 , Processed in 0.07227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