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名校长把脉中学教育改革

2013-9-4 16:2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5| 评论: 0

摘要: 刘彭芝 王铮 王殿军 人大附中学生的自主研修课 北大附中初中部的篮球赛 清华附中学生的户外野餐 CFP供图 编者按 不久前,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第二期校长班培训大会在人大附中召开。本次培训 ...

刘彭芝

王铮

王殿军

人大附中学生的自主研修课

北大附中初中部的篮球赛

清华附中学生的户外野餐

CFP供图

编者按

不久前,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第二期校长班培训大会在人大附中召开。本次培训主题为熔铸中外教育精华,坚持教育综合改革,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分优秀校长就如何切实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等话题参与了讨论,并分享了有关教育改革的成果。

本期选取的是三位校长在会议上的精彩发言。

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刘彭芝

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环境下,人大附中一直在思考如何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思来想去,我觉得摆在第一位的,还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既是自己学习,更是自主学习。自己学习好理解,自主学习,是指在自己学习中有独立的思考。人的一生,从小学到博士,最长在校跟着老师学习的时间是二十二年,由此可见,人的学习,绝大部分时间是自学。今天,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已经消亡;今后,文盲这个词,或许指的就是那些离开学校后不能通过自学来更新知识的人。进一步讲,即使是听老师讲,也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因此,自学,才是学习的常态,才是学习的核心。有创新能力、出创新成果的人,肯定是自学能力强的人。中学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向内下功夫,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学的自觉、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这一点,过去很多人认识不够,现在应该大加强调、反复强调。

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学问学问,学必须与问连在一起,而且“问”是学问的发动机。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中进步的。创新人才,首先是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才,而且是善于在众多问题中发现核心问题的人才。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想出“阿基米德定律”、牛顿在苹果树下悟到“万有引力”,他们都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高手。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对全人类的不朽贡献,就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并为解决这个根本问题找到了正确答案。因此,所有创新人才都是“问题中人”,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发现并解决了小问题,便成就了小创新;发现并解决了大问题,便成就了大创新。中学培养创新人才,一定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一定要培养学生在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专心致志、锲而不舍。问题意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把“金钥匙”。“人生为一大事来”,这一大事,或许就是发现并解决一个问题吧。

独立精神与协同精神

教育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协同精神。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重视系统性和协调性。为适应这种变化,科学研究和各种创新也越来越体现出协同性。今天,无论国内外,几乎每一项大的创新都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团队在联合攻关。阿波罗计划可以说是国家团队在攻关,人类基因组计划已是国际团队在攻关了。最近,美国白宫宣布启动“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奥巴马在2O13年初的国情咨文中表示,这项计划将让科学达到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这项计划又是一个国际团队联合攻关的大计划。协同创新已成为当代创新的主要形式,也是创新能最终成功、产生巨大效益的根本保证。中学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认清这种趋势,顺应这种趋势,从娃娃抓起,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中国的创新人才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还有其特殊意义。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团队精神先天不足,更需要后天培养。有没有团队精神,愿不愿意、善不善于协同创新,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

教育要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七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动脑与动手并重;十年前,人大附中开设了许多让学生动手的劳技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两年,这个问题讲得少了,所以今天我要重新提出来。动手,首先是劳动,劳动光荣,是我们最基本的价值观。学校里的动手类选修课,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一种知识运用,也是一切创造创新的活水源头。动手类选修课,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能力。动手类选修课,也是让学生放松身心,増加学习趣味的重要途径。现在的独生子女,容易出现坐而论道、眼高手低的毛病,让他们参加动手类的选修课,也算是对症下药。总之,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

快乐学习才能回归教育本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小学生的减负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求给学生减负的呼声很高。作为一线校长,我十分赞成减负,人大附中这几年也一直在做减负努力,只有减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才能回归教育本原,真正按教育规律办学。作为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的会长,我更是真切地懂得,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与减负同步;不减负,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我甚至认为,何止是学生要减负,像人大附中这样的优质学校要减负,校长要减负,教师也要减负。现在的问题是,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负担都很重,压力都很大,大家捆绑在一起,白天黑夜连轴转,都很苦。减负问题是典型的知易行难,减负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只要高考的指挥棒还在,只要社会心理对教育的预期居高不下,减负很难有大的进展,现状也很难有大的改观。这样说,绝没有推卸责任的意思,恰恰相反,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作为一所优质示范学校,我们应该知难而上、迎难而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争取有所作为,有大的作为。

目前,我们在减负上最能有所作为的空间,就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不断有所改进、有所创新,通过改进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过去两堂课讲完的,用新的教育方式一堂课就讲完了,过去两小时学会的东西,用新的学习方式一小时就学会了,负担自然就减轻许多。因此,就学校而言,就现实条件而言,目前减负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负担减轻了,身体才会放松,心境才会空灵,工作才会从容。身体放松了,心境空灵了,工作从容了,我们才会有时间读书学习、加油充电,深入思考一些大问题;身体放松了、心境空灵了、工作从容了,我们才会生发出更多更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宽松的环境从容工作,这是我的教育理想,相信也是大家的教育理想。(作者系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必须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权

■王铮

我的地盘我做主 提升自我认知度

北大附中正在做一件事,就是把更大空间和更多活动还给学生。校内的图书馆、咖啡厅,都是学生自主去组织竞标、经营、承包。我们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学校里的一些资源尽可能让学生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起来,变成他们在校园里面就可以事先去实践以后走向社会要做的事。有的时候,学校也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到校外去实践。现在社会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创办媒体,自己在学校里面产生舆论影响力。

在培养目标上,北大附中希望培养学生的领导力。领导力,不一定非要做领导,它更多强调的是在思想、行动等方面对别人能产生影响,起到作用。比如有的学生很有亲和力,别人愿意跟他在一起,他就有领导力;如果学生的想法能被别人采纳,他就有领导力,并不一定是非得有什么样的职位。现在学校没有设置学生会,因为学校实行单元结构,而且各单元已经自治了。如果要做成一个学校的活动,单元自治会,联合起来就可以做一项活动,也可以发邀请做一项活动。学生的组织、管理、发展和教育,都是以自主为特征,我们强调的是自我认识,即通过自我认识去自省、自信。

鼓励自主教育 倡导独立精神

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一种关于后果的教育,不在于教育者说多少,而在于让学生主动去做,让他去接受坎坷和失败,让他体验,这就是一种自主教育。北大附中对学生相对是比较放手的。如果到学校去看便会发现,学生没有那么“规矩”,也不像有些学校那样有整齐划一的形式,学生的活动除了以单元为主之外,其它的各种社团活动都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学校里的海报非常丰富,学生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参加。

学生在选择的过程当中,难免有人做出非常多的选择,结果忙不过来,便会产生一种后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会自我调整。在学校这个空间里面,就是要给学生一种常识,一种体验,以后走出学校才能够面对更大的失误、更大的挫折,才能够具有更多的独立能力。

构建多元组织结构 营造开放教育环境

北大附中的组织建构是多元开放的。北大附中设置不同学院,对应着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管理和课程模式来进行。

国家新课程里面有8个领域,其中4个领域跟高考有关系,那就是语言(包括语文和英语)、数学、理化生、社科政史地。这4个领域和跟高考紧密相关,还有4个领域即艺术、体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它们跟高考不相关。因此,学校把课程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学科类的课程,一类叫做活动类的课程。活动类的课程显然不是用考试和课堂讲授的方式来进行的。这两套课堂建设的模式和体系所包含的评价都不一样。活动类课程更多地引入校外的资源,比如跟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电子学院等院校签约合作,邀请他们为学校开一些课程。这个中心不归属到任何学院,它给学校提供丰富的公共选修课,并拥有独立的建设和评价机制。

北大附中高中部有一个行知学院,它直接对应高考。从课程上来说,在高三是拿不到学分的,因为高三现在基本上都是在复习,复习的课程都是高一、高二学过的,都是已经拿过学分的了。因此把高三年级叫预科部,它是为上大学做准备的。

另外两个学院,元培学院和博雅学院,高一、高二、高三是打通的,高三也要学习新的课程。元培学院的课程学得更深入,跟大学里的有些课程可以衔接,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基础。博雅学院培养的是要出国的学生,出国的学生不用参加第三年的高考和复习,可以把他的课程排得更丰富一些,课程体系跟其他学院不一样,评价体系也是不一样的。北大附中将它变成了实验自己课程的一个非常好的地方,也就是说不在高考的模式下,课程到底怎么建设。以前博雅学院的人数很少,现在逐渐增加,而行知学院原来的人很多,现在逐渐减少。也许发展一番之后,博雅学院会由一个边缘化的学院变成学校的主流。到那个时候,它的课程建设、发展模式就会越来越成熟,以后可能发展成学校一个重要的方向。

另外一个就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现在叫做道尔顿学院,我们在里面更直接、更充分地使用道尔顿的模式来组织学习活动。教学上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学生发展上以其自主发展为核心。

北大附中在学校的建设上形成一种多元、开放的模式。多元,是指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的课程模式,并通过不同的学院设置来形成。开放,就是更多地整合校外和社会上的资源,来变成学校的教育资源。所以,学校管理的包容性和丰富性越大,就可以吸纳更多的资源进入。(作者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内外兼修为教育创造更好环境

■王殿军

清华附中的办学有两个着眼点:第一,在现有政策和环境的框架下,在不影响学生升学甚至还能够提高成绩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做什么。第二,如果觉得空间有些小了,那么我们在争取空间上还能做什么。

我希望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推动和促使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改革,虽然这有点异想天开,但是我觉得如果做教育的人没有一点点浪漫和理想的话,或者按现在时兴的说法,没有一点梦的话可能也做不好教育。我们要推动整个教育体制做出一些改变,至少能够充分建言献策。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教育体制、高校招生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基础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尤其是高中阶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本应该可以大有作为,而现在培养的质量却令人担忧,许多矛盾也比较突出。

我们是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培养好自己的学生应该是校长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其次还应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是许多时候,影响我们办学和培养学生的阻碍因素,往往不是来自学校内部,而来自于外部。外部的消极力量影响到了内部的发展,让我们不能放开手脚去做那些应该做的、符合规律的事,因此我们不仅要立足学校内部谋发展,还要关注学校外部谋改革。我们要为办学和人才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体制保障,共同为基础教育创造一个有希望的明天。

在基础教育方面,如果要改变现状的话,有三个层面需要关注:一个是宏观层面,一个是学校整体层面,另外一个就是教师和课堂的层面。

宏观的层面,目前国家规划纲要里对中学教育提出了非常详实的要求。但是纲要距离现实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另外,高中的教育定位到底是什么?高中应该是教育的一个独立阶段,它既承上又启下,可是现在关于它的定位不太准确。此外,社会各个层面对学校的评价说法不一,老百姓会说这个中学好,专家会说那个中学好,教育行政部门又说另外一个好。大家天天埋头办教育,却不明白什么样的中学才是好中学。

高中学校就应该走多样化、有特色的道路。高中教育如同一个赛场,有的学校是跳高冠军,有的是跳远冠军,还有的是举重冠军,他们不相上下,各有千秋,才能共同造就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

宏观层面,我认为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高校选拔学生的机制不合理。高校和中学是培养人才的两个重要衔接点,这种选拔机制直接左右了中学的生态方式和培养模式。大家常使用这样一个比喻:选拔机制好比拿着指挥棒的交警,中学好比是开车的司机,司机只能规规矩矩地听从指挥,否则便会被罚款扣分。

另外,高中的办学自主性,也是左右现在高中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从学校这个层面看,首先是定位,即你这个学校定在什么位置上。我认为,对学校的定位最好是分层。譬如清华附中对各个专业方向细分,有的学生想多学点数学,有的想多学点物理,这其中便存在差别,学校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无论是定位和管理,还是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的培养目标都要一清二楚。此外还要建立一个自己的课程体系,虽然校本课程20%的比重不算大,但是也大有文章可做。另外80%的国家课程可以稍微变一点花样,探索怎么改编、调整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效率、培养能力。要让教师工作充满挑战性,健全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培养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特别是充分利用大学及其校外教育资源。我们的中学在这点上做的不足,大家总是想关起校门来解决所有教育的问题,结果往往事倍功半。中学里的好多事情,如果没有其他学校的帮助,没有大学的帮助,没有社会的帮助,是难以顺利完成的。

从学校的基本情况来讲,学校更是在课堂组织形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大有可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在上中下三个层次上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我们要创新改革什么呢?我觉得一个是要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第二个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第三个是不耽误学生的机遇。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要照顾全体学生,但是要用多元的培养模式,就是说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模式培养,因人而宜,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第二个要建立学科分流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分类机制,在学生培养方面一定要照顾他们的兴趣和潜力。(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本版内容由本报记者杜悦根据会议速记整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0 , Processed in 0.05453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