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且为华年裁衣裳

2013-9-5 16:2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30| 评论: 0

摘要: 图为总决赛现场小模特展示学生装。张学军 摄 ■本报记者 杨桂青 高耀彬 张学军 自首届“华银联合杯”全国学生装设计大赛4月份启动以来,26家企业的48套作品经过初评和复评,在20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来到8 ...

图为总决赛现场小模特展示学生装。张学军 摄

■本报记者 杨桂青 高耀彬 张学军

自首届“华银联合杯”全国学生装设计大赛4月份启动以来,26家企业的48套作品经过初评和复评,在20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来到8月22日首届全国学校后勤装备博览会暨首届全国学生装设计大赛总决赛及颁奖典礼现场,分获中小学生夏装、冬装、运动装等8个类别的金、银、铜奖。

奖牌各归其主,思考因人而异,影响山高水长。

青春年少的视觉表达

说起学生装,最让人自豪的是什么?

百余年前,数千名身穿学生装的学子走上街头,反对当时的中国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引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些学生装也伴随着年轻学子的身影,镌刻在历史深处,勾勒出特有的青春的、光辉的形象。在今天看来,那些学生装束,何其端庄美丽;那些学子,何其英雄豪迈。

那时候,制服式的学生装,代表了一种新的时尚,更浸润了一种新的文化。“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文化,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人人平等的观念外显出来,学生作为一种新的身份认同,与秀才、贡生等永远区别开来,在历史上呈现出崭新的儿童、少年和青年形象。有了这些身着制服的莘莘学子,新学堂、新校园也获得了一种新的符号象征,并因向社会输送一批批新人,而成为一股崭新的、重要的文化力量。一百年前新学堂里渐展风采的学生装,伴随着年少的鲁迅、丰子恺、李叔同等形象,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文化标志,也成为一种怀旧的图符。

那些闪动着身着学生装的年轻身影的历史时刻,为本无生命的学生装,注入了生机、活力。

也许有人说,现在,那些“一统天下”的运动装不美,不合身的尺寸、过于简单的设计、粗糙的剪裁,实在与锦瑟年华不配。

也许有人说,现在,某些学生装过于呆板、划一,单调的款式和颜色枯燥了年轻的视线;某些学生装又过于时尚了,花哨的款式轻浮了学生时代的底色。

没有学生装,想穿上学生装。山西临县兔坂镇水槽沟九年制学校五年级学生高海燕第一次穿上学生装,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学生装很好看,很神气。”初一数学教师高润喜也喜欢看到学生们穿上学生装。“学生们穿着学生装去上学,增强了集体感和自豪感。做操时,整齐、美观。”辽宁顺城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吴世香曾于2012年为辽宁绥中羊岩小学每个学生送去学生装,一个小男生高兴地喊道:“我们也是正规军了。”

有了学生装,想要更好的学生装。吴世香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购买能力增强了,欣赏水平也提高了,家长对校服的品质、款式、面料的要求都提高了。

的确,要寻找到一种符合学生身份,款式又新颖大方,符合审美要求的学生装,太难了。但广州兴泰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汉武一定要带着他的团队去寻找更美的学生装。他说:“我们想让学生的着装更有时代感。”

青春年少本身就是最华美的衣裳。如果说,学生装是学生在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视觉表达,那么这种表达并不是一种私人独语,而是学校、老师、家长、企业、社会风尚等一起编织成的视觉景观。这道景观美丽与否,关乎成长,关乎心灵,关于社会责任。

学校文化的华彩注脚

几个身着学生装的孩子,笑着、叫着跑过舞台。一对少男少女,拿着网球拍在T台上走来。在学生装设计大赛现场,T台俨然校园再现。模特们自然地表演着他们再熟悉不过的校园生活场景。

现实的校园,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常常看到,三三两两的男生女生,身着学生装,在花荫里、大树下,或捧书诵读,或激情对白。摄影师也常把这样的场景定格在自己的取景框里。这是关于校园的最经典视觉表达之一。

学生装设计大赛评委之一、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陶辉教授说,学生装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色。

一位校长,在构思自己的校园景象时,定然少不了对学生服装的想象。学生的装束,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的靓丽表达。学生装和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甚至和花园、小路一样,是一所学校必不可少的文化符号,而这些因素一旦固定下来,又成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一举一动、精神风貌的因素,执着地影响着人的成长。久而久之,学校文化就这样形成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服装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汉服,直接与“华夏”相连,并且是华夏礼仪的组成部分。中国古称“华夏”,《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故而,“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服装代表着一国文化。

国尚如此,校莫能外。

吴世香曾有一段时间专门研究国内外学生装的发展状况,她得出一个结论:“在国外,特别是一些发展国家,人们普遍认同校园服饰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大众服饰文化所不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功能。”

不少学生装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学生装的推进要和学校文化结合起来,并自觉地为学校文化服务。江苏兰诗国际学生服饰有限公司的业务代表陈翔说,兰诗服饰的主要审美特点是英伦风情,在与学校的交往中,他们会主动去适应学校的文化特点,为学生提供与学校文化特色相符的设计。

教育服饰文化的自觉营建

青花瓷的纹样和色彩,出现在学生的发带上、衣服上。小模特骄傲地穿着它在T台上走来走去,观众席不断传出惊呼声。这是一款折服了在座评委和观众的设计。

“青花瓷、祥云、龙形等元素的运用,体现着设计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陶辉说。一款专为维吾尔族学生设计的服装,体现出设计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域外风情在几年前就流行了,再以此作为主打的设计,就显得太土了。”陈汉武说。在他眼里,传统元素似乎成了“最洋气”的东西。这种极富反差、出人意料的观点,也在印证着鲁迅先生一句常被我们引用的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切都说明,部分学生装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学生装潜移默化的文化功能。

设计师们对现代文化的充分尊重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不仅体现在款式的新颖上,对西方服饰风格的借鉴上,更体现在对现代文化元素的自觉关注上。一个口袋分成一大三小四个区域,公交IC卡、音乐播放器各得其所,并有拉链以防丢失。部分设计作品中特殊材料的反光条设计,巧妙地运用在拉链和装饰图案上,既使得衣服更加美观,又提高了学生夜出的安全性。陶辉还发现,参赛作品在向观众做展示时,特别突出了面料的安全性和健康性,比如是否透气、有害物质是否超标等。对这些现代文化中常见问题、常见因素的关注,体现出学生装设计的实用功能和现代感。

在陶辉看来,参赛作品显示出学生装生产企业对服装的重视程度,设计师对学生的认识丰富、饱满起来,对学生的年龄、个性、身体、心理有了更多的了解,服装款式多样,不再是简单、统一的运动装,作品开发沉稳,同时体现出立体化特点,层次感强。这是一种审美意识的觉醒,是学生装设计者学生意识的觉醒。

无论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关注,对现代文化的充分体现,还是对审美意识的觉醒,学生身份的认同与了解,都体现出学生装生产企业以及活动策划方对教育服饰文化的自觉营建。这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自觉。

学生装事业的艰难推进

“本次学生装设计大赛让人感觉到,中国的学生装正在进入成熟、规范、标准化的阶段。各方对学生装的认识水平在提升,自觉意识在提升。”陶辉说。

这样的进步来之不易。吴世香原来是一位中学教师,退休后投身学生装领域,至今已有20多年。她说:“我见证了学生装的起步、发展,切身体会到学生装的作用、意义、必要,同时,也看到了因统一而产生的弊端。”吴世香曾历时两年驱车数万公里进行全国学生装现状调研,她说:“对我来说,学生装企业绝不是要多卖几套衣服的问题,我们要把学生装当作事业来做,这个行业需要有人来进行深入的研究。”

调研中吴世香发现,孩子穿着学生装的观念已经被广泛认可,但是,家长的消费观念改变不大,并没有把购买学生装当作日常的着装消费,不肯在这方面支付更多的钱。

对此,家长又有家长的感受。太原市郤女士的儿子今年读小学五年级,她说:“校服最重要的首先是面料,孩子穿着健康就好。”

简单的要求,要完全实现却着实不易。一些小企业、小作坊,出于成本考虑,往往在质量上打折扣,这就造成了学生装的各种质量问题。学生装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乱收费、行贿受贿、偷工减料、有害面料,等等。

这些年,吴世香一直奔走着两件事,一是希望教育部门出台关于学生装的统一指导意见,使学生装步入有序、正规的发展轨道。希望把学生装纳入教育装备,实现政府采购,以避免乱收费、行贿受贿等不良现象。二是会同企业、教育部门、专业院校等各方,出台全国学生装质量标准体系,对学生装的面料、质地、颜色、款式、售后服务等制定出一定的标准,以保证学生的健康、得体、优雅着装。

目前,我们正处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中国教育装备协会会长、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富说:“我们既不能隔断历史,又不能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能超越阶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0 , Processed in 0.06567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