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体现以人为本。CFP供图 ■唐任伍 城市是民生改善和发展的产物,城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追求民生改善和发展的过程。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认为,影响21世纪世界进程的有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可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与贡献之大。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获取改革红利的战略重点。但是,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这条路就是“新四化”,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市化”,是以民生改善为目的,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社会文化等由“乡”向“城”的转变。 新型城镇化为民生解决和改善提供新机遇 中国新型城镇化不仅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引擎,同时也为民生的解决和改善提供新的机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量投资,将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未来10年,中国城市化将新增3亿城镇人口,这一过程的资金投入将达40万亿元人民币,这就意味着每年将在城市化上投资4万亿。这个巨大的天文数字的内核产生的驱动力量,全球雄心勃勃的政府投资计划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不仅意味着带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确保中国经济的快车不慢下来,为21世纪的“美丽中国”绘上最绚丽多彩的画卷,而且将进一步激活中国的市场,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催生出无数的新兴城市,引发“城市化产业链”革命,培育出一大批中小企业,为大量的新城市居民带来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将把中国市场的容量再实质性地往上推一个台阶,为改善中国人的生活面貌,发展中国的民生做出历史性贡献。毫无疑问,这不仅仅是中国民生改善和发展之福,同样也是世界经济的福音,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新型城镇化的集聚效应,为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文明标志及创新载体,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具有集聚、规模和辐射等功能效应。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市化,政府可以减少一些低效率、低水平的投入,集中有限的资金,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基本民生提供更优越的条件保障,使老百姓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消除后顾之忧,民生得到切实改善。 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虽然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但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的集成应用水平不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深度融合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新型城镇化,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武装起来的现代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极大地优化了资源配置,减少了资源消耗,提高了生产效率。人们能够看到蔚蓝的天空,呼吸到新鲜空气,喝到干净的水,享受到温暖的阳光。民生呼唤变成现实。 新型城镇化将真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精神层面上提升民生的幸福感受。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市化,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政府通过有步骤、可持续的顶层制度设计,改革户籍制度,使进城农民在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城市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从精神上真正成为城市居民。 新型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民生隐忧 随着一些城市空间的无序开发和扩张,人口过度集聚,使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蕴含着巨大的民生隐忧。 一是引发耕地减少、粮食危机,从而导致民生的基础发生动摇。新型城镇化如果演变为新一轮行政规划下的“摊大饼”式扩张的造城运动,脱离实际建设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将导致占地过多,耕地减少过多过快,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使得民生的基础发生动摇。耕地是民生的基础,耕地面积关系中国的粮食供应体系的安全运行,没有充足的耕地,一切民生都无从谈起。中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重任,应该说对世界民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城市化对土地无节制的需求,造成耕地持续减少,粮食危机压力增大,直接威胁到民生的基础,最终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二是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导致民生的支撑条件遭到削弱。新型城镇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规模急剧扩大,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会进一步加剧资源紧张,环境恶化,使得城市用水紧张。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600多座城市中400多座缺水,停水限水的现象经常出现;电力供应告急,停电停气的现象不断发生;城市空气污染,沙尘天气频繁,PM2.5值不断升高;城市建筑日益侵占老百姓的活动空间,绿地缩减,森林减少,到处呈现的是钢筋水泥;垃圾日益增多,城市边缘被垃圾包围,形成垃圾围城。这些使老百姓民生的基本条件受到削弱,民生解决和改善存在巨大隐忧。 三是新型城镇化有可能导致生活成本上升,民生质量下降。快速、大规模的城镇化推进,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逐渐增加,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品价格持续上涨,食品药品等公共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房价飙升,“房奴”现象挤压生活空间;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加剧,通勤困难,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路途上,弄得身心疲惫,精神紧张;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优质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看病难、看病贵、上好学校难、上幼儿园更难的困境有加剧的危险,生不起、养不起、病不起、死不起仍然成为民生难题;农民工、动迁户、棚户区、城乡接合部、失业人员、“蚁族”、“啃老族”等群体日益增多,民众生活的幸福感步入城市化发展的反向区间,民生“压力山大”和“高压锅”,大大降低了民生质量。 四是“被城市化”、“伪城市化”蚕食着居民的民生权利。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大批的农民被城市化的浪潮裹挟着进了城,远离了乡土文化,然而要真正成为市民还面临着不少困难,远非一朝一夕之事。他们的身体虽然住进了城市的高楼中,享受到了城市方便的生活设施,但他们的精神没有融入城市的生活圈子,情感上仍然没有被城市接纳,无所归依,成为“被城市化”、“伪城市化”的一群人,仍然是一群民生权利被蚕食、不完全的“乡下人”。 因此,通过新型城镇化获取改革红利,是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所在,但新型城镇化一定要克服“房地产化”和建广场、修房子、没有产业基础的“伪城市化”,通过“人的城市化”支撑起中国人的“安居梦”、“创业梦”、“市民梦”,支撑起一个真正的“民生梦”。新型城镇化不是城市化率数字上的简单增长,权益保障和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最主要的两个支点,核心是“人的城市化”,是以民生改善为目的,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社会文化等由“乡”向“城”的转变;是以人为本,走一条低碳、循环经济的新型城镇化民生发展之路;是质量上提升和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幸福城市支撑起中国人的“民生梦”。(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09 , Processed in 0.04744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