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是一项教育系统工程,方方面面的丁点变化都容易引动人们敏感的神经。其中,教育质量评价可算是减负一个至关重要的“瓶颈”。 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质量与学习负担的确存在矛盾。一方面,从教育现实出发,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必须切切实实减下来。另一方面,从教育未来发展来看,教育质量又必须切切实实地提上去。这就引出一个根本问题:到底如何科学评价教育质量与学习质量? 一般而言,依靠学业成绩比较容易评价出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好的考试内容设计,还可以监测和评价出学生对某个学科方法和过程的理解程度,以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然而,仅仅倚重学习成绩,很难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也很难看出学业成绩背后的学习负担和压力问题。因此,教育质量评价不能完全依靠学习质量,学习质量评价也不能完全倚重学业成绩。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要求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同时要求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这些措施都很好,但人们对此的理解容易局限于评价主要针对的是学业成绩。事实上,学习质量评价不仅包括学业成绩,更包括学业成绩背后的学习兴趣、动机、意志力,学习内容、方法、手段和成效等综合素质评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求知欲的激发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学业成绩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更为困难、更为复杂。尽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不断有专家呼吁要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升学实现“硬挂钩”,但在实践中这种呼声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广大家长的眼里,学习成绩仍然是最关键甚至是唯一的指标,究其原因,既有社会观念和信誉的问题,更有评价技术、手段不完善的问题。 从各地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探索可以看出,综合素质评价已经不是一个理念认识问题,而一个操作实施问题。比如,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兴趣特长培养,但是如何评价学生的兴趣特长就成了问题关键。依据各级考级和荣誉证书来评价学生兴趣特长,肯定是最简易可行的办法,但其往往导致各级各类培训班和考级证书的泛滥,反而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成为新的教育问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还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了学生发展过程评价的方法,实施过“档案”评价。各地也纷纷建立了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力图借助信息化手段来解决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证据”或“数据”采集问题。在一些依据档案袋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学校里,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厚厚的“学生发展档案袋”,里面有学生作业、试卷、成绩单、特长表现、科技论文、实践活动感悟、获奖情况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作为评价依据,但是不能作为评价本身。如果要把这些内容变成学生发展评价,工作量太大,难度也太大,对大规模、大班级的中国基础教育而言,即使依靠信息化技术平台也很难完全做到。最终,只能“有过程、有记录”而“无结果、无评价”。 当综合素质评价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受到质疑,人们很自然地会回头想到——还是学业成绩更为“公平可信”,很容易重返高度重视学习成绩的老路。这样的局面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高度重视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也必然会导致学习负担过重。 教育部新近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再一次提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框架,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通过在全国各地建立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的方式,来探索建立科学的教育与学习质量指标体系,研发操作易行的评价工具和评价程序,运用有效的评价方式,科学呈现公正客观的评价结果。当然,这其中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09 , Processed in 0.05349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