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 师生“乐读” 参加中加教育交流论坛 芳古园小学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玉蜓桥畔,是丰台区方庄社区的配套学校之一,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逐渐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关注。从2005年至今,这所社区配套的小学在丰台区全区教学质量动态监测中总是名列前茅。居民们自豪,身边就有一所好学校;同行们好奇,社区里怎么办出名校来? 学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科研管理先进校、北京市校本课程建设先进校、丰台区素质教育优质学校,在丰台区小学质量监控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芳古园小学,这所小小的学校在“精美教育”办学思想的引领下,正在释放着大大的教育能量。 学校组织了学生喜爱的主题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并注重教育的过程性和系列化。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气息的活动使学校的教育显得尤为生动,让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灵、强健的体魄成为学校最本真、淳朴的教育理想。 学校开展了全国“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提升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实践研究”。随着课题的深入,通过对一系列制度进行改革,丰富了同伴互助的内容,营造了同伴互助的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实现了同伴互助的自我管理。在国家课题的引领下,体育和舞蹈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合理。 近年来,学生在北京市各种比赛中屡获殊荣,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了累累硕果。学校先后获得北京市艺术节舞蹈一等奖、合唱一等奖、管乐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英语创意大赛一等奖,北京市体育舞蹈比赛一等奖等。 在这所学校,每个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创造并享受着教育带来的幸福。 校无大小 至精则胜 如果没有社区居民指路,第一次去芳古园小学的人很难找到地方。顺着小区里狭窄的小路走进不大的校园,只见紧凑的塑胶操场挨着一幢整洁的教学楼。 就是这所深藏在社区里的小学,这几年在北京南城的名声越来越响。不仅社区里的居民争着把孩子送到这里来,社区外的家长想把孩子送来的也很多。家长们看中的是这所学校管得细,教学质量更是连年在全区拔尖。 很少人知道,这所1991年建成的学校,在不长的办学历史上曾经遭遇到严重的困境。2000年的时候,芳古园小学一年级招生只招来20多人。那一年全校一共7个班,学生256人,教师32人,师生比达到让人尴尬的1比8。而今年,学校的办学规模是一校两址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50多人。 是什么让芳古园小学产生了如此积极的变化?校长申瑞芝说,学校近十几年办学的实践,归根结底都是在“精”字上下功夫。 在芳古园小学,有一句口号深入人心——“校无大小,至精则胜”。这是申瑞芝2000年9月到芳古园小学担任校长后,面对办学窘境,客观分析学校优劣势后提出的办学理念。 从那一年起,学校要求教师以极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从高质量落实每一天的工作做起,从落实每一节授课做起,从落实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和每一种能力形成的过程做起,齐心合力在校园里精耕细作,用实际行动赢得家长学生的认可。 申瑞芝自己用行动给所有教师作出了表率。她坚持全员听课,学校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都要在她的面前过关。从2000年9月来到学校的那个新学期开始,每天上学,只要没有工作安排,芳古园小学的学生们就总能在校门口见到她。以至于这些年下来,送孩子的家长们已经习惯了芳古园小学的一大特色——校长几乎能叫出学校里每一个孩子的名字。 一年半的时间,芳古园小学就度过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危机,学生人数也增加到366人。 初步稳定学校办学态势后,学校领导班子再次反思学校的办学实际。就读工商管理硕士的申瑞芝,运用企业管理SWOT矩阵原理,对学校各方面情况如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她结合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全体教师中形成了一个共识——学生发展是学校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学校的根本目标;而教师则是学校发展最基本的资源和办学主体,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此认识基础上,申瑞芝提出了学校新阶段的办学理念——“教育就是教育者为受教育者提供最好的服务。” 学校全体教师从精心为每一个学生服务做起,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相比过去,学校对学生的服务更加细化了。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需求的不同,学校提供的服务措施也有所侧重。对低年级的孩子,学校着重提供生活服务,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对中年级,学校着重提供知识服务,要求教师不仅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还要告诉他们如何获取这些答案,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探索。而对高年级的孩子,学校更侧重心灵的服务。在继续做好知识上的服务的同时,教师还要观察每个学生的变化,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谈心,切忌训斥,挖苦。 服务精细的同时,学校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为学生组织各种兴趣技能竞赛和活动,目的就是让全校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能力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件偶然的事情见证了芳古园小学全体师生多年努力的成果。2005年,丰台区教育部门临时组织了一次全区小学5年级成绩统测。结果让所有人意外,社区学校芳古园小学拿到了全区之冠。 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凡是丰台区的小学教学质量监测,芳古园小学总是名列三甲。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社会满意度也从量变积累到质变,也是从那一年开始,申瑞芝就再也没有为招不到学生发愁。 精益求精 科学育人 “校无大小,至精则胜”,依靠全体教师聚精会神抓教育,芳古园小学走出了困境,实现了办学质量稳步提升。然而,如何将学校的做法提炼为方法,将学校的办学经验上升为科学的理念,成为芳古园小学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的新问题。 申瑞芝说,伴随着学校教育实践的深入,我们感到必须从学校的发展战略高度明确学校未来的发展路径。并且,干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累的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需要不断总结并形成制度固定下来。 结合国家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并广泛征求干部教师意见后,申瑞芝提出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发展思路。 作为校长,申瑞芝担任学校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建立了包括科研制度、教研制度、培训制度、评价制度和奖励制度在内的系统的学校教研制度。采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种实践方式推动校本教研全员开展。 在芳古园小学,教师的自我反思被看做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环节。学校鼓励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学校每学期开展教师间相互学习听课、教研组长诊断听课、师徒间指导等听课活动;开展教师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等评课活动;建立献课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献出一节录像课,课后及时将录像光盘发还给教师本人。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促使教师自我反思。 在强调校本教研需要教师不断自我反思的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与合作,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开展同伴互助。具体实践形式包括对话(包括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深度会谈、专题讨论)、协作、帮助等。 学校建立了业务理论学习制度,制定教师读书计划,引领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学校定期开展全体教师参加的教学经验交流和教研组经验交流等活动;每学期开展骨干教师展示课和校级评优课活动;定期召开年级教学分析会,交流年级教学管理经验;每学期聘请专家举办教学专题讲座。通过各种学习交流活动,激活教师教学经验,让大家共同分享。 此外,学校还通过教改课题研究、备课组集体备课、说课、同年级教案、学案研究等形式,建立教师合作模式。开展师徒帮带研究。拜骨干教师、经验丰富教师和优秀班主任为师,开展传、帮、带活动,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大力推进校本教研的同时,一批立足学校实际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管理制度陆续建立。 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芳古园小学教师工作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其中涵盖了教师的思想品德,学识水平、工作表现、工作业绩四方面内容。使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应在哪方面提高,朝着什么目标去努力,用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地检验老师的工作。逐步形成以评价方案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和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提出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要求每位教师自我纠正不良教育行为,每月读一本杂志,写一篇体会,每月有工作小结 。 在教育策略上,为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学校组织每月外出活动一次。而为了满足每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学校采用单项与综合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除设三好学生奖外,还设校内“十佳”并使活动日常化,使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喜悦。 2008年,丰台区教育部门向这所潜心教育的学校送来了最及时的资源。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专家指导团入驻芳古园小学,借助大学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文化进行全面梳理。专家们提炼学校多年来精益求精的办学实践,给出了8个字——“全员服务,精细管理”,这也成为学校沿用至今的管理理念。 家校携手 和谐校园 在芳古园小学的办学历史上,社区家长的不信任曾经让学校陷入办学的窘境。而学校走出困境的最直接的标志就是重新赢得家长的信任。 申瑞芝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伸。只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之与学校教育趋于一致,营造相互配合、相互信任的育人氛围,才能有效地实施学校教育。 别的小学开家长会,常常是校长在大礼堂对全校家长做报告。芳古园小学的家长会,从2000年开始都是按年级开。校长一次面对两个年级的家长,分3次有针对性地与不同年级的家长沟通,做到和每一位家长面对面,及时了解家长的需求,也为学校争取到家长的理解。 芳古园小学建立家长、学生评教制度,每学期开展两次家长学生评教活动;利用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家长开放日、家校联系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课改,优化家教,以求得家长的关心和支持。 为了让学校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学校为学生设立了行为指导卡。行为指导卡的主要内容有: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每天读20分钟书。在实践一段时间后,又增加了教师留言的项目,一个月反馈一次。教师留言和家长留言成为教师和家长交流的园地。教师留言不但让班主任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鼓励,而且语言婉转,态度恳切地指出学生的不足。科任老师也积极参与了这项活动,让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例如:一位同学各方面表现都不错,按常理班主任会给予这位同学充分的肯定,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发现这位同学四肢协调能力差,在反馈卡中建议在家多练习跳绳,左右踢毽,四肢着地向前向后爬行等活动,促进了四肢协调能力的提高。这位家长见到留言后主动找到学校表示感谢,说一直困扰自己的教育难题,在学校体育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得到了解决,并对科任教师参加此项活动表示肯定和支持。 此外,学校还通过每月一期的校刊沟通家校。校刊由全体教师共同参与,集思广益。其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校长的话;第二部分内容涉及家长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及有关教育方法的建议;第三部分是童声、童趣、童心,记录了孩子们在校内校外的生活,备受家长的关注。 家长是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只有把家长充分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进行教育力量整合,达到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和谐统一,才能将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同心社”,就是学校的家委会,秉承“同心、同力、同为古小”的社训,搭建了家长全方位参与学校工作的平台,形成班级、年级、校级三级梯队,并设核心组成员:即社长、副社长、若干委员,形成全校家委会的网状管理体系。“同心社”例会上学校和家长一起讨论学校的工作目标、方案、以及重大举措,对重大活动的建议与意见,大到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改革措施,小到学生的午饭和上下学时间。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的教育主题,开设了“家长讲坛活动”、征集家长的“育儿故事”、开展“伴读妈妈”活动、招募“家长义工”,家长的角色在随时变换:家长是活动的组织者、是领队、是化妆师、是评委、还是老师。我校始终坚持分年级开家长会,每次会议校领导都要与家长做面对面的交流,找准关注点,敞开心扉,答疑解惑。学校的服务意识使家长能够随时向学校探讨教育孩子的想法和措施,在家长心中建立了较高的信任感和美誉度,家长成为学校的朋友。 从2000年全校7个班256名学生到现在24个班750多名学生,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芳古园小学来,足以证明学校已经赢得更多家长的信任。申瑞芝说,家校携手才能共建和谐校园,一支可靠的家长力量也让学校获得了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精益求美 精美互构 稳定提高的办学质量,富有成效的教科研活动让芳古园小学逐渐赢得教育同行的认可。学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北京市校本课程建设先进学校、丰台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质校。 2012年,作为北京市教学管理文化建设项目校之一,芳古园小学再次迎来了北师大专家组。专家们高度认可芳古园小学近年来所做的各项工作,总结学校办学实践,提炼出“精美教育”的办学思想。认为“精美教育”既可以对学校现有文化特点进行概括,也为学校文化提供了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在专家们的指导下,芳古园小学确立了“至诚则精,至精则美”的核心价值观,在精美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再次梳理明确了管理、教学和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定位与责任。 在管理环节,校长必须“精诚”为学校创品牌。要求校长从容妥善地处理好各种关系,成为一名有爱心、有公心、懂教育的称职校长。作为教师们的校长,能让伙伴们的事业与家庭并行发展,努力实现:幸福在于职业的幸福,快乐在于生活的快乐。作为学生们的校长,能让校园成为学生们成长的乐园,让孩子们的童年斟满美好的回忆。 在德育环节,要求各项德育活动必须“精巧”。根据这一要求,学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结合不同年级年龄特点制定了“分年级养成教育的评价体系”。学校结合年级年龄特点制定了“分年级养成教育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分层次细化了学生日常礼仪和需要培养的好习惯,运用“评价表”进行自我的管理、评价,以及同学、老师、家长的评价、督促。学校在已有的评价体系和“知心手册”的基础上尝试开设德育小课,把评价体系扩展成内容更加丰富的德育《美行读本》,在美行读本中把一个行为标准分解为:行为小准则、指导小贴士、行动小告示、链接小故事、名言小启示、成长小足迹几大板块,对标准进行丰富和深入,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教育和指导。让学生做到知礼、懂礼、行礼;知行、善行、笃行,在细节上彰显个人魅力,提高修养,完善人格,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文明言行,学生举止自然得体,落落大方,既文明又规范。此外,学校还通过新春庙会、亲子嘉年华、朋友会毕业典礼、消夏晚会等一系列学校传统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感受成长享受快乐。 在教学环节,要求教师教学必须“精细”。目前,学校的复备课制度一直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教案成为老师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载体;寒、暑假作业和练习册可以根据学生学情编辑,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同时学校引导教师对教育质量进行数据分析,科学指导教学计划调整,营造了教师之间同伴互助的工作氛围。 当前,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进一步提升学校育人水平,芳古园小学已经着手将精美文化融入教学之中,致力于形成“精美互构的生成课堂”。 所谓生成课堂,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Lawrence Stenhouse)就已倡导的一种“生成性”目标取向的课程,即“不应以事先规定好了的结果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的课程。 在申瑞芝看来,精与美的互构正是生成课程的完美体现。生成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的“空白”意识,给教学活动留下拓展、发挥的时空;表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指的是师生的教学活动超越原有的设计思路,始终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思考的最佳状态;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释放,整个过程充分展现出教师美、学生美以及教学之美。 申瑞芝说,芳古园小学正在探索的精美互构的生成性教学对学校教师队伍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不断的自我挑战,压力来源于学校对家长和学生信任的回报。我们坚信,精美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更是一种教育实践。(柳静 袁富文 杨华)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09 , Processed in 0.05612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