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自强不息六十载 博学笃行育英才

2013-9-28 16:2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4| 评论: 0

摘要: 2007年6月8日,上海电机学院首批青年教师校外挂职锻炼签约仪式 2012年,上海电机学院产学研合作建设研讨会暨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中心揭牌仪式。 2009年6月16日上海电机学院与临安市签订共建科技园工作站意 ...

2007年6月8日,上海电机学院首批青年教师校外挂职锻炼签约仪式

2012年,上海电机学院产学研合作建设研讨会暨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中心揭牌仪式。

2009年6月16日上海电机学院与临安市签订共建科技园工作站意向协议。

2012年11月12日,接受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实训

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实训

上海浦东,东海之滨、滴水湖畔,有这样一所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建校60年来,她坚持技术办学传统,与同类学校错位发展,在高校林立的上海焕发出独特的生机与活力,走出了一条特色立校、特色强校之路。她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建立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中心,打破了国外对大型锻件制造工艺技术的封锁,预期5年累计新增大锻件产值超过100亿元。她建立了“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培养的第一批86名毕业生创造了全部就业,而学校普通毕业生就业率则连续20年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评价“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今年8月22日,上海电机学院作为首批行业高校正式划转上海市教育部门管理,划转后学校将在经费投入、政策扶持、机构编制、结构调整等方面与市教育部门所属学校享有同等标准,同时学校在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产学研平台搭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和教师产学研践习等方面依然与企业保持紧密合作。

校长夏建国说,“准确定位,增强定力,特色强校,是学校发展的唯一出路”。建校60年来,上海电机学院迎来了一次次挑战与机遇,在一次次困顿中进行着一次次突围。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电机人在特色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自信……

“技术立校”方略:强化特色树立品牌

上海电机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上海电机制造学校。60年的建校史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也与新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血脉相连,历经了建国初期的创建、“一五”时期的初步发展、“文革”前的曲折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重建恢复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特色发展的新时期。

建校初期,为了培养出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学校勇于打破当时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创立了后来风靡全国的“蔡德泰教学法”。1958年,国家主席刘少奇亲临学校视察,并为学校题字“学校工厂合一,教学生产并重”,这也成为学校六十年的办学理念和教改思想的基础。1985年,经原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学校试点举办五年制技术专科教育,成为当时全国首批三所试点学校之一。2002年,学校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职高专院校,并被国家教育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国家经济贸易部门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4年9月,经上海市政府部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1年,学校临港校区一期建设项目全面完工并顺利入驻,建成后的临港校园满足了学校合格本科院校建设的迫切需求。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及其逐渐显现出的大众化、普及化的特征,面对强校如林的上海高等教育体系,升本后,学校针对办学定位问题认真分析研究了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理清了学校性质、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探索出了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建设一所符合上海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服务上海先进制造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发展需要、具有技术本科内涵实质和产业大学属性特征的教学型特色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明确了“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

升本九年来,学校在“技术立校、应用为本”办学方略指引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育人工作为根本,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明确了“以装备制造技术学科群为重点,生产服务学科群和技术文化学科群联动发展”的学科专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被纳入“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监测范围。2011年,学校被国家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开始在更高层面上开展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致力于培养国家亟需的风电工程硕士人才。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门评估中心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已基本完成从专科院校向本科院校的转型。

“应用为本”理念:优化师资校企融合

明确了办学定位,如何将培养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落到实处?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同时,学校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一是定“性【质】”在技术,主要任务是实现技术的转化、实施和创新,申请专利并获得专利许可;二是定“【面】向”在行业,为行业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三是定“【规】格”在复合,培养在通才基础上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四是定“【特】点”在实践,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并兼有一定的技术经验。这些人才培养原则不是一张空头支票,而是实实在在的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特区”试点、校企产学研合作三条途径落到了实处。

2011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为教育部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项目,实现内涵建设水平新提升。2012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个新专业又获批为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学校专业建设在国家层面的建设项目达到3个;“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塑性成形工艺)”也被列为上海市本科质量工程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打造“双结构”师资

校长夏建国认为,教师队伍是学校办出特色、实现定位目标的首要条件,对于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结构型”教师才能胜任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任务。为此,学校充分利用行业优势,打破政策壁垒,培育出一支以东方学者、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为首的技术应用型“双结构”师资品牌。目前,学校的“双结构”型教师已经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

“双结构”师资队伍是指兼有学术背景和企业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为了打造这样一支队伍,从2007年起,学校每年拿出100多万元专项经费,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一到两年,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通过到企业挂职,教师们了解了市场对人才的真正需求,积累了科研和工程实践经验,为教学积累了鲜活案例。7年来,先后有100多名青年教师赴企业和科研院所挂职。

学校和企业还建立了双向柔性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借助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中心,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聘任学校大锻件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带头人任运来教授担任副总工程师,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也从工厂里真正了解了实践需求,找到了鲜活的教学案例和科研课题。另一方面,学校不断从合作企业中遴选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课程改革,为学校发展助力。学校不仅聘用上海重型机器厂的11名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知识服务团队核心成员,还在各企业聘任41名企业教师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的带教老师。2012年9月,学校为首批专业硕士研究生配备“双导师”,除了校内导师,还专门聘请企业专业人员作为专业导师,目前共有39名企业导师参与学校专业硕士培养。

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平台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紧贴行业和企业需求。为此,学校采取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共建研究基地和共建科技工作站等措施,将企业的实践经验和需求“引进”教学,也将学校的科技创新技术“送入”企业。

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是指学校聘请企业科技专家进入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发展委员会,与学院共建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特色课程、教学基地等。学院则根据企业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调节教学环节和进度,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增加学生对生产实践的了解,从而有效缩短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此外,学校还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建在学校,专业实验室建在企业,校企共享实验实训资源,节约了教育资源。

校企合作的另一形式是共建产学研研发中心,在将企业实践经验“引进来”的同时,使学校的科研创新“走出去”。用学校党委书记郝建平的话说,产学研合作平台不仅是学校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也是学校与企业协同创新,增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纽带。学校与上海电气等企业共建了一系列特色明显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4家企业先后签署了合作协议。其中,与大锻件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结成的“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中心”战略联盟为第二批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之一,从2012年6月立项开始,每年市教育部门、上海电气重工集团都会各投入1000万元,连续5年支持该中心的建设。学校还先后在江苏省靖江市、浙江省临安市、安徽省芜湖市等地建立了科技工作站,并常年派遣1名科技特派员驻守当地工作,促进校企合作项目。

产学研合作带来丰硕的成果,学校90%以上的科研项目选题均结合企业的关键技术。学校与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上海重工集团联合承担的“十一五”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重点醒目“多机器人系统”也获得了2009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晨光计划等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并跻身国家“863”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登山计划”等多类高等级科研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科技进步奖……

建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试验区”

因为致力于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海电机学院的毕业生很抢手,近年来工科生的供需比高达1∶5以上。但是,学校收到企业反馈,希望技术本科人才能进一步增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2008年起,学校特辟技术本科教育“试验区”。“试验区”中两个试点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试验区有三个特点:一、加强面向技术和实践前沿的各类课程建设,吸纳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二、突出强调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适当提高实践课程比重,特别开设与行业深度合作实施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三、建立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毕业设计选题多源于企业实际。与非试验区相比,试点班的实践教学占整体教学比例超过四成,而非试点班只有三成多。学校还为“试验区”的学生建立了专业导师制,每个教师科研团队都要吸纳部分本科生为“科研人员”,带着他们跑企业,激发学生科研潜力。电气学院试点班41人中,共有22人申请专利,比例过半。班上还出现了作为第一完成人已获专利授权11项的“发明达人”——学生马晓欢。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在创新试验区,学校也尽量为全校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和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论坛活动。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奖150余项,获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330项。2013年学校获批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项目92项,获得上海市资助资金110万,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37项。为营造校内科技创新氛围,学校连续7年举办“自强杯”大学生技能大赛,连续5年举办“卓越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节。

“立德树人”追求:学生为本,师德为先,学风为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总结。“立德”指培育德行,“树人”指培养人才,前者回答了高等教育“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后者回答了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为此,学校致力于认真发掘教学工作中所蕴含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把学生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次。

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育者的素质,教师的教育观念关系到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学生的发展状况。对此,校长夏建国说,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每个老师都应该把学生放在心中,学生有所求,我们必有呼应。从2005年起,学校每一位校领导和中层干部都与学校的困难学生结对,有300多名学生得到了切实帮助。从2009年起,夏建国向全校学生公布自己的手机号码,建立了校长短信平台,每年都会收到800-1000条学生短信,通过短信平台了解并解决了许多学校管理问题。学校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每年教师节,学校都会评选十佳师德好教师,迄今已评选了十一届,这些老师用实际行动为全校教职工树立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

学风建设是学生培养的关键一环。为此,学校制定了《上海电机学院学生行为守则》、《学生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学生管理制度,修订了《上海电机学院学风建设计划》,通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二级学院学风竞赛、“优良学风”班集体评选、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重点开展了学风建设行动,形成了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学校还设立“博学奖学金”、“笃行奖学金”,校友企业设立了“新航星奖学金”、“斐讯奖学金”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学校实施“海鸥计划”,通过搭建朋辈教育、自我服务与学习经验交流的平台,帮助指导学生学习与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多项社会实践项目获中国红十字总会、团市委等立项,获得市级以上集体、项目奖项十余项。学校还积极拓展校内文化平台,每年举办8-10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及大学生艺术文化节、博学讲坛、“年轻的风”校园歌手大赛、“金话筒杯”主持人大赛、“新航星杯”大学生辩论赛、“斐讯杯”职场礼仪大赛等品牌活动。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礼仪大赛金奖,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类一等奖。2008年,学校成功申报上海市第八家科学商店,迄今已陆续开设科学商店门店12家,服务社区和群众人次愈万,受到社会好评。学校每年还组织近万人次志愿者服务,主要包括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等项目。学生在一些大型国际活动及赛事,如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上海世界游泳锦标赛、2012(中国)世界健康博览会等志愿服务中积极奉献,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勃勃英姿。

“明德至善”情怀:培养人格完善的卓越人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60年风雨兼程,60年沧桑巨变。60年来,电机人谨守“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秉承“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一代代电机人修身为本,努力向善,坚守着理想与信念,与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为新中国装备制造业输出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也将学校打造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甲子轮回,生生不息。60年,对上海电机学院来说也意味着一个崭新的起点,未来的学校将以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发展为目标,以高水平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办学基本路径,以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究为重点,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着力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国际化发展战略”和“队伍强校战略”三大战略,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优化结构,分类发展,办出特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学校将以“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努力打造“符合上海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服务上海先进制造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发展需要的现场工程师”的摇篮。重点把握长三角区域发展方向,主动适应上海城市功能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方面形成本校特色,若干学科专业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专业建设国际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2012年,学校首个全英语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实施招生,来自非洲、蒙古等国近30名留学生来学校学习。学校“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与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实施专业共建、学分互认,项目的实施对推进学校国际化合作战略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学校还先后同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北爱荷华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等国(境)内外50余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办学、学分互认、教师和学生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协议,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初步搭建。学校还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跟踪技术发展最新趋势,积极推动与境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教育视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开放办学格局,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创设有利条件,特别培育已具潜力或比较优势的研究领域,吸引、培养和留住杰出人才;扶持各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科研能力的研究团队,为教师发展和贡献提供机会;改善教师来源,扩大具有行业、海外背景教师比例;鼓励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引导学术与企业工作背景并重的“双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其为师生提供全面、专业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积极发展创新文化,营造一个充满动力及合作精神的工作环境,让所有教职员工得到持续发展。

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二期工程将在2013年10月6日正式开工建设。作为上海“2 2 2 X”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全面建成后的临港校园也正逐渐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基地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研发基地。这片崭新的土地,承载着一代代电机人关于技术人才培养的梦想,更是新一代电机人梦想开始的地方。“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已经深深烙印在电机人身上,支持他们振奋精神,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努力为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先进制造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培养更多的现场工程师。“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也将融入新一代电机学子的血液里,支持他们奔向祖国各地,开拓创新、奋勇拼搏,谱写一曲曲建设者之歌……(范冬姣 高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08 , Processed in 0.050546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