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萍,中小学高级教师,心理咨询师,太原市后小河小学校长。曾获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十大知识型先进个人、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山西省教学能手、山西省特色学校卓越校长、太原市十大读书明星等称号。 长期致力于小学生学习障碍心理问题、学习潜能开发、阅读能力培养等多项研究,多项课题获国家一等奖。常年在《太原晚报》、《德育报》等媒体开辟《王老师把脉》、《享受成长》、《阳光少年》等专栏,发表文章70余篇,出版专著《学习潜能开发16周》,并多次应邀到各地讲学。 现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小学教育评价委员会理事、中国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理事等职。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十多年来,太原市后小河小学通过“书卷气”工程,回归教育本源,强化教学快乐互动。把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变成一种享受温情、享受成长、享受幸福的强大精神气场。读完对话,强大的冲击力使人久久难以平静。其气夺人、其行豪壮、其情澎湃。让我们感到成长、成才的“加速度”在此展现。 上篇:书香小河 校长应是爱书人 【陶继新】不久前,我走进你们的学校,扑面而来的是独具特色的“森林书屋”。很欣赏您的森林理念:在学校,一定要把根扎得深深的,根深才能枝繁叶茂,走向社会,才能像雄鹰一样自由翱翔于蓝天。我想,学校教育本身,不是题海的平台,不是考试的囹圄,更不是生源的争夺,而是文化的圣地、育人的摇篮。你对此是怎么想的? 【王素萍】我喜爱静静地读书。寒暑假,一连几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一边品茶一边看书,是那样的惬意与充实;节假日,常常和爱人身着情侣装登上郁郁葱葱的山顶,丈夫摄影我读书;学校里,我喜欢听那一浪高过一浪的读书声,觉得那就是孩子们和老师们生命成长拔节的吟唱。自己和老师、学生及家长都成为书友,一直是我做校长最大的愿望。说来也不怕您笑话,老师们那个时候管我叫“书虫”;校务会上,说着说着就说起了书;教研活动中,吵着吵着就吵成了书。做校长就应该是师生读书的“发动机”,能够在学校不断掀起读书的“风暴”。 【陶继新】一个领导的喜好,常常影响下属的价值取向。您把自己和教师们平等成一个普通的“书友”,就等于把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平等,把握住了。您和“书友”,是怎么坚守下来,又快乐下去的呢? 【王素萍】我从1995年开始做校长。那个时候,主要是受两本世界500强企业文化教程的影响。一本是《第五项修炼》,一本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引领师生奔向智慧的书香地带,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读者,让教书人成为读书人,让学校成为真正读书的学校,是我的理想。带着这样的梦想,我们进行了近20年的坚守,形成了以一个核心价值观“享受成长”为主体,以两项主题——“让校园干干净净充满书卷气息”、“让师生快快乐乐体验生命成长”为腾飞双翼,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目标,“一体两翼两目标”,“读”领风骚的学校文化体系,使书籍成为了学校中的学校。 我觉得这些年最大收获,不是学校成了名校,而是学校的老师都成了书友。想想吧,当同事和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时候,当教学过程不再是心力交瘁苦役的时候,我们就能在学校读书的原始功能和激情的幸福境界中,“享受成长”。 【陶继新】“享受成长”说得好!每位师生都在成长,但有快有慢。如果在成长中不快乐,这样的成长一定是慢的,即使当下快一些,以后也会慢下来。如果有“享受”则大不一样。因为这里的享受,是精神享受,它会使品质不断优化,知识不断丰富。不管是教学,还是学习,都会收获创新求索的累累硕果,都将成为追求幸福、获取智慧的文化之旅。 教师都是读书人 【王素萍】我们小学是女教师成堆的地方。从1995年我们学校第一届通宵读书节开始,“读书的女人最美”便成了我和老师们的约定。我觉得让校园书香浓郁,要引领老师们在丰富营养的书籍中寻找人生的方向、坚守人生的尊严、充实人生的智慧。这对于女教师来说,便能在婚姻、家庭、孩子和事业中,淡化世俗的浮躁和功利,享受强大的精神支撑。而更重要的还是还校园以本来的安静,还教师以本来的宁静。 【陶继新】现在社会上浮躁之风盛行,功利之心蔓延。拥有宁静心态的教师,有的也喧嚣起来。而读书,特别是读好书,则可以抚平教师浮躁的心灵。有了好心态,则会有宁静以致远的境界。这不但会让教师的心灵回归到本位,还会让学生的心灵也优化起来。 【王素萍】原来老师们忙得没有时间读书,成天在备课、赛课、考题中挣扎。所以,我们最初的读书活动,就是通过“滋养心灵教师读书工程”,确定了“书友”的“规定动作”:每周一次的集体学习,每月一次的读书沙龙,每学期一次的赠书活动,每个假期的大充电,每年一次的全校读书报告会……从克服教师浮躁情绪开始,营造了一个静静学习的场。这些“规定动作”多年来没有一点衰落的迹象,书籍成为学校送给老师们、同伴之间互赠的最好礼物。几年来,学校为教师集体赠书每人30余本,共计5000余册,咬文嚼字式的精读成为学校最具人气的活动,学习成为工作的常态。 【陶继新】静静的学习场是一种氛围,一种习惯,一种文明的层次。这种感觉,不是管理和被管理的传统关系,而是一种新的“以文会友”、“以友寻文”、“以友辅仁”的平等关系,教师们适应了这种氛围,就会自觉按其氛围出场,就会形成“文质彬彬”其乐融融的君子之风,就会改变话语方式、思维走向、生命状态与幸福指数,使学校成为文化圣地。 【王素萍】我们组织了听一百场报告,读一百本好书,品一百节好课,集一百篇案例,写一百个教育故事的“五个一百”活动。每位教师讲述一个故事,十个、一百个故事汇聚在一起,讲的人和听的人也就拥有了更多的故事,分享着越来越多的体验和感受,就产生连绵不解的巨大影响力和魅力。 【陶继新】“五个一百”活动开展得太有意义了,听一百场报告是与读书相得益彰之事。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读万卷书,也需要行万里路,还需要听高人语。听名家报告,则是听高人语。这些名家所讲,有可能是其生命精华的浓缩,有些可能会对教师产生久远的影响。人是需要生命提醒的,而必要时的提醒,可以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甚至有可能改变人生的命运。 【王素萍】所以我们年年支出十多万元,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外出学习也成为学校对老师的最高奖赏、最大福利。还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组织了十多次全校教师大行动。我们集体走近魏书生、李镇西、冯恩洪、周宏、翟鸿燊、蔡林生……走进杜郎口、永威、蒙牛、右玉等地,节假日老师们常常受邀请去参加儒学研究、领导干部讲学、企业家等多种培训,许多老师还上网易公开课,听世界级大师的公开课,老师们学会了跳出教育看教育。 【陶继新】我查阅了你们学校多年的读书档案,按一年计算,老师们在“小河书友”网络、“学习与研究”文本、“读书沙龙”交流、“分享成果”展示等四个互动平台上就发表文章1000余篇。你们在自己的声音中感悟读书的力量,这种正能量使研究之气蔚然成风。 【王素萍】是的,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家长形成了四个良性互动,读书成了“每天知道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快乐一点点”的“幸福循环”。 【陶继新】这三个“一点点”,看似很小,其实很大。因为每天一点点汇聚,就会形成大的知识网络,以至凝聚成智慧。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每天感受到自己越来越拥有文化的快乐。文化是可以“化”人的,在这个不断“化”的过程中,才有因读书而成长的幸福感。 【王素萍】其实,这样的“循环”开始并不自觉。不能学以致用,不能知识迁移。于是,我们倡导读书与动笔结合的“手到”,读思结合的“心到”,读书与创新结合“身到”,这样的“三到全息”读书法。开始教师不太喜欢写作,甚至心有畏惧。我们通过《教师科研周记》《责任储蓄卡》及《读书笔记》,学校领导像批学生的作业一样“全批全改”,激发读写的热情。几年下来,每个老师都有大小的笔记本十几本,数十万字。 【陶继新】真正快乐的人,会在有意义的生活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不读书的老师,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因为没有大量的优质语言的积累。即使写,也必然词不达意,语不流畅。如果只读,而不写作的话,就少了生命精神收藏。读书与写作,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双翼,缺一不可。而读与写一旦成为教师的审美追求,为师者也就从读写中体会到特殊的幸福。 【王素萍】我们设计了《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自我设计书》及《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对照书》。引导教师反思做了什么、成效如何、原因是什么?读了什么书,有哪些感想体会?正在研究什么问题,是怎样做的?形成了一份最为真实的《教师成长档案》。制定了《创建学习化教研组考核细则》,一个人掉队全组都要受影响,考核优秀的团队所有成员获得学校奖励的读书卡,成为老师们最兴奋的事。 老师们的读书从四个不同的角度都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心态上:浮躁——淡定——投入——享受;方法上:泛读——选读——品读——精读:形式上:赠书——藏书——品书——出书;角色上:读者——思者——悟者——作者。老师们经历了“读者”小得,“思者”大得,“悟者”了不得,“作者”不得了的心路历程。 【陶继新】学而不思则罔,您所说的“思者”大得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只读不思是不会有大收获的。“悟者”了不得这种说法说得就更好了,自己感悟的东西,超越了知识,就有了智慧的含量。有智慧者,则会看清一般人看不清的东西,就能从容地解决问题,并能从中体会到乐趣。“作者”不得了也是经典之语,真正能够将所读所思所做进行感悟和总结形成文字,则是一种思想升华。它会让生命留下永远的记忆,还会将自己的这种思想结晶传递给其他教师进行借鉴,这种思想碰撞,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会形成一种优质的研究场域,身在其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成长起来。 中篇:感动小河 研究激发灵感 【王素萍】我们提倡教师要能“自己行走”,要有沉静、扎根下去的精神,坚持问题的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评判教师读书的依据,把工作中的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从打造学习化教研组、精英工作室开始,展开行动研究。 【陶继新】基于问题的研究是最有价值的研究方略之一,实施学习共同体是增强学习力的学校管理策略。 【王素萍】“我读一本好书、我培养一个好习惯、我转化一名学困生”的“三个一”是我校读书活动中的一个小活动,小活动之所以持续5年之久,是因为我们看重它的过程,看重沉下心去做每一件事的状态。 【陶继新】教师只要沉潜下去,于平凡中发现意义,做教师的感觉也就出来了。许多被认为是琐碎的、不屑去做的日常工作就能变得津津有味,就能增添教育的智慧。对诸多的教育现象有了审视的坐标,善于用自己的心灵去捕捉和留住美好、成功的碎片,用真诚的文字,将平淡如水的岁月定格为永恒。 【王素萍】我们把教育教学反思形象地比作“留一只眼睛给自己”。“基于学生特点的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培养观察、注意、自理、想象、推理、自控、求异、创造、自学等九种习惯。在获得全国“九五”课题一等奖的基础上,出版了《小鲤鱼跳龙门——潜能开发16周》专著。关于学困生的转化,开展了“走进心灵塑造心灵”的行动研究,启动了“以思维导图为载体,构建“12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陶继新】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那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同学之间成绩有高下,往往不是智力差异,而是习惯有区别。而小时候习惯的养成是最佳期,抓住这个时期,大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素萍】学校有四位老师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开设了“心语书屋”。大胆尝试用图画心理学、树木人格投射测试、意象对话、心理量表等方法,对学生及家庭教育把脉、诊断、分类,制定针对性的方案。我们尝试SQ3R学习法,率先引进“思维导图”、“快速记忆”的自主学习法。通过阅读对学生进行“大声、大胆、大气”的自信性训练。尤其是对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要求每天进行15分钟的大声朗读净心训练,从阅读入手解决学习困难的问题。 【陶继新】让孩子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愉悦。 【王素萍】一位妈妈来咨询,近来孩子常和妈妈顶牛。经了解,孩子上六年级后学习压力较大,加上妈妈对孩子升学的焦虑,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老师送给妈妈一本孩子最近读的书,让妈妈回去后读。开始的时候,妈妈疑惑不解,没几天,就高兴地打来电话,她和孩子通过亲子阅读,母子矛盾很快得到了化解,并和孩子成为书友。 【陶继新】孩子们行为上或学习上有些偏差,主要是心灵不够舒展,教师就要像孔子那样“因材施教”,给予他们温暖是最重要的。当学困生在自己的手下转化后,那份喜悦是无法言表的。况且,学困生是弱势群体,对他们的关心与帮助,也体现了老师的高尚人格。 【王素萍】关于启动学生自信系统,我先后写过三套校本教材送给老师、学生及家长,分别被《做阳光少年》、《享受孩子的成长》、《王老师把脉》、《太原晚报》、《山西妇女报》、《德育报》等媒体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刊登。 【陶继新】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学生拥有自信,也就拥有了走向成功的可能。自信在任何境况下都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学生一旦拥有了自信,就会创造超越大人想象的奇迹。 【王素萍】我们从左右脑功能及多元智能等最新的脑科学入手,从中发现不少学困生是右脑的功能强于左脑,于是着手思维导图学习方法的研究。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就是在研究左右脑区域功能的基础上,达到“全脑通”的高效学习法。即把颜色、图像、符码的右脑功能,迁移到左脑,不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使学生掌握分析、判断、联想等系统的学习方法,变单一的直线思维为多向的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及创造力。 【陶继新】思维导图学习的研究意义很大,特别是对于孩子。大脑是一个巨大的智慧源,由于开发不好,特别是右脑开发不好,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以至走向厌学的道路。我的外孙女跟着赵宏老师学习经典,其中就有右脑开发的内容。她背诵经典特别快,比如《大学》、《中庸》等,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背得滚瓜烂熟,而且学起来不但不是负担,还有乐趣无穷。相信你们的研究,不但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还会让他们爱上学习,享受学习。 【王素萍】近年来,开展了“学练结合 读写同步”的课题研究,提出“低段起步,系列训练,整体结合”的三学段系列训练模式,形成了“精读——略读——群文阅读——读写迁移”的课程构建新体系。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练结合,读写同步,使阅读、写作、思维三者融为一体。 【陶继新】你们探索的同题比较阅读、同一作家相近风格作品阅读、同一母题作品阅读、同结构、同写法、同体裁作品阅读、观点相左的作品阅读、今古互文阅读、翻译作品比较阅读等方式,会拓宽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视野,使学生真正爱读书,善写作。 【王素萍】学习中,老师们有了“没有不能发展的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等待打磨的砖石和期待雕琢的璞玉”的坚定信念,使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老师“期待”的幸福。 【陶继新】老师们不轻信,会求证,有了科学精神。同时以人为本,尊重他人,又有了人文精神。一个用自己的思想行走的教师,其生命定会精彩纷呈。 书友温情校园 【陶继新】您的校园里流传着“那都不叫事”、“这是我的责任”,我感受到了,书友们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特区”。 【王素萍】是的,有一位教师,家校相距20多公里,每天往返近3个小时。巧的是,她家门口有一所区重点小学,那里的校长给她高待遇,重用了她,她待了两月又回来了。问她为什么,她泪珠滚下,拉着我的手说:“校长,这不是离家近和待遇问题,我习惯了这里的氛围,离不开我的书友。” 有的老师把淘气的孩子带回家中,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为他记录成长笔记,为的是使多年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得以验证,找到切实可行的转化学困生办法。有的老师帮扶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长达十几年,成为了学生的知己和人生导师。 几年中,下乡支教的教师达50余人次,足迹遍及全省各地;骨干教师勇于承担课题,成为校园专家;校园义务劳动,老师们便会主动把老公或男朋友叫来;为了搞好一次教研活动,老师们一人一碗面皮探讨到夜里12点多……一批批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成长起来了。 【陶继新】王校长,你讲起老师们感人的故事,一桩桩一件件如数家珍,看得出您非常喜爱这样的教师群体,痴迷于这样的生活。您看到了蕴藏于教师身上的巨大的生命潜能,看到了学生更好成长的美好前景。 【王素萍】陶老,正如您所说,像水一样的人性温情成了小河教师职业素质的底色,成了老师们特有的精神“合格证”。今天的“小河人”敬畏水文化、传承水文化,体现了学校“滴水的坚韧、溪水的纯洁、河水的宁静、海水的包容”的核心价值观,并且将孔子誉为“似德”、“似仁”、“似义”、“似勇”、“似智”的水文化尊成为学校文化的道德之水、人格之水、发展之水。 下篇:美丽小河 打开心灵之窗 【王素萍】教师读书,影响了教学,影响了学生。只有师生共读才能拥有共同的语音和共同的生活密码,心灵才能够息息相通,才能拥有打开孩子心灵之窗的钥匙。学生的阅读主张是“阅读”一定要是“悦读”,学生一定是悦读者。 【陶继新】我欣赏您所说的“悦读”。古人说得好:“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快乐莫过于读书啊!读书习惯的养成,在孩子时代。这个时候爱上书,往往可以终生与书为伴,一生快乐。 【王素萍】学生的“悦读”是指从兴趣与需要出发,指向学生精神的建构、促进人格完善的阅读。我们启动了6年读100本书行动计划,实施了“书香浸润成长”工程,构建了以经典文化阅读、学科文化阅读、大主题文化阅读、年级系列阅读等为主要领域。以课堂、班级、亲子、自主等为主要阅读形式,以展示、星级阅读评价激励机制为主要支撑的学生阅读文化生态。 【陶继新】学生的悦读不仅涉及语文学科,还涉及数学、科学、历史等学科。让孩子们在文化的视野中观照这些学科,知识会变得美丽起来。 【王素萍】我们长期坚持清晨一诵、午间一读、晚间一省、每周一课、每班(人)一集及学年一节的“六个一”,还把每周三定为“小河读书日”。通过“童话月”、“诗词月”、“人物传记月”、“科普知识月”等主题读书活动,形成了学校的传统特色。 【陶继新】当学生有了自信心与自豪感,不但会在自己的爱好特长领域里摘取成功之果,还会将这种情绪延伸到学习之中,从而提升学习的成绩。你们让孩子如此收获读书的成果,久而久之,读书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追求,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享受。 【王素萍】我们邀请名作家来校举行“小读者VS大作家对话”活动,秦文君、梅子涵等孩子们喜爱的诗人、小说家、学者走进校园。为了放大这一课程资源,我们把握“期待——活动——延伸”的链效应,整体策划。譬如与科幻作家杨朋见面会:见面前,引导孩子们提前阅读他的作品,撰写“在星球大战中寻找飞翔的力量”心得体会。见面后,通过对话、互动探究作者创作的心灵历程,对书籍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见面结束,描述与作家亲密接触的情景,给拍摄的相片写文字纪念,阅读作家推荐的好书……又意味着新一轮阅读热潮的开始。 【陶继新】读书也是需要一种场,这些活动,为学生读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精神场,它让读书变得更加热烈,也更有情趣,因为孩子喜欢活动,特别是在活动上能一展风采时,就会更加高兴。 【王素萍】我们主张“图书馆”一定要办成“读书馆”,学校的“若水读书馆”是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我们将每周一节阅读课搬到图书馆去上,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表,使语文教学走出了只读一本书的怪圈。 【陶继新】你们把图书馆占座儿的学生多不多看作学校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杜绝了光藏书不借书、光开架不阅览、光参观不适用的现象。无论在学校的哪个角落都有学习的氛围,学生处处都看到书和正在学习的人,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个学生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读者”。 【王素萍】我们要求孩子们围绕童话、亲情、生态、民俗等主题开展“大主题阅读”。每个学生在完成《红领巾阅读银行》的基础上,每学期至少完成两次“阅读报告”来进行交流。《读书采集》、《书海采贝》、《精彩书册》、《好书大家看》这些漂亮的书名是孩子们的阅读报告,是孩子们写作“自己的书”。 【陶继新】这是融推进、指导、积累、表达于一体的读书交流形式,是读书活动中由一本儿童文学书孕育而成的“延伸书”。出书、成为作家,这是很多学生的梦想,你们圆了学生的梦。尽管没有正式书号,可在孩子看来,这就是“自己的书”,是他们的最美好的精神成果。 【王素萍】学校的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体育节及智慧园的“五节一园”活动,是学生展示的大舞台。在读书节上获奖的同学门类就有上百种,全校2000多名学生人人都能捧上大奖状。每年我们“小河八大家”——“小小安徒生”、“小小李白”、“小小司马迁”、“小小朱自清”、“小小哥白尼”、“小小曹禺”、“小小华罗庚”及“小小曹雪芹”等,涌现出一大批“明星”。 【陶继新】孩子捧着“成果”回家,得到长辈的赞扬。这期间同学们的兴奋与愉悦,绝非一般的美味食品和奖金所能相比的,学生在自己爱好的领域里尽情驰骋,沉浸其中乐而忘返,校园就会出现“明星辈出”的景观。 【王素萍】最令我们欣慰的是学生的读书欲望,三年四班的王元新同学把高中的历史书读完。四年级的不少同学一口气能把自己喜爱的书写出上百本。四年级贾文旗同学读过的书是满满四箱子。五年级赵舸言同学节假日几乎是在图书馆或书店度过的。三年级学生捧起《时间简史》,五年级学生读完《史记》…… 【陶继新】阅读是快乐的,热爱阅读的孩子是最美的天使。最伟大的童书里隐藏着人类最深奥的智慧、最美丽的情愫和最高贵的精神。童书是最美丽的种子,受过童书熏陶的人,会收获幸福完整的生活。 编织美好生活 【王素萍】我们从经典诵读中寻求智慧的元素,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人生八德教育,作为“中国红”——根文化教育,开展了“读经典书,做有根人”的实践活动。探索出以“诵、写、画、演、践行”为载体的经典诵读之路。两千多人的琅琅读书声回荡在校园上空,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陶继新】“仁义礼智信”迄今仍然不失为精华,忠孝思想是精华,要大力提倡发扬。不懂孔子则不懂中国文化,也很难明白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背后作为意识形态的本质性支配力量。如果我们数典忘祖,不学经典,不继承优秀传统,还算中国人吗?“国学”思想的陶冶,对于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和一生的成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王素萍】经典文化中蕴含着真善美,读多了,真善美就流进孩子的心里。要真正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我们除了多年开展的读书课程外,还有“三句话”人生课、才华展示课、八德宣讲课、八大家评价课、优雅风范的礼仪课、合作探讨的研究课,日做十件事、养成十种好习惯的养成课、坚持十种体验的实践课、锻炼思维的围棋课、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面塑课等等,构成综合性的生活化成长课程,同时形成了科学探究类、综合实践类、阅读口语类、劳动生活类、艺术体育类和道德公益类等六大类非书面作业,把仰望星空的权力还给了孩子。 【陶继新】这样的课程其实就是学生的道德场、学习场、教育场。德育对于学科教学不是渗透,而是融合。道德出志向,志向出探索,探索出智慧。理想、志向、自主、参与、合作、互助、扶弱、责任、真诚、感恩、自信、竞争、创新等等,都是良好的学习品德。课堂作为学生探索学习知识的场所,其道德实践就是对探索学习的有力支持,课堂就成为践行道德教育的基地。 【王素萍】假日阅读早已成为一份特殊的休闲文化大餐,我们提前设计好“假期读书——实践活动计划”。老师们形象地把它称作“眼睛变成放大镜”活动。它要求学生们像学者一样通过一个个的“课题”,在图书馆里查阅和获得立体、全面的知识,然后再去同实践相结合,进而形成能力。孩子们眼中的“小事”做出了“大文章”。看似平静而有序的生活,还真让他们挑出了许多“刺”。如“关于公交站牌指示不清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市民闯红灯的问题研究”、“校门前拥挤的调查”的公共交通问题;“校门前摊点食品卫生问题的研究”、“山西面食的调查”的公共饮食问题;“关于废旧电池的回收问题的研究”、“节水问题的研究”的环境保护问题,还有“校园安全问题的研究”、“小学生上网问题的调查”……我们感到小学生中蕴藏着“大潜能”。 【陶继新】我们眼前有牛顿,身边有爱迪生。每一双童眼都用敏锐的目光搜索着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每一颗童心都渴望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同。“经历了就会被感动,行动了就会有收获”。孩子们研究的结果并不重要,过程已成为宝贵的成长经历,改变着他们对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 【王素萍】我们学校就是得益于此。调查表明:上学期看过5本以上课外书的占到85%,感到自己有进步的有95%,对今后学习有信心的占到80%。有了良好的学习心态和自信心,就能克服各种困难。具有自我成长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学生将来的发展无疑也会更有优势。 我记得一位离异单身母亲哭着打来电话,她在校读书的儿子给她打电话说:“妈妈,如果你感到寂寞的话,你就读书吧,读书就不会寂寞了”。读书后,她感觉头顶上猛地撑开了一片温暖明亮的天空!一位劳累一天的父亲,晚上回到家坐在沙发上就睡着了,是懂事孝顺的孩子将他的鞋子脱下,并端来热水为爸爸洗了脚。是孩子帮妈妈走出自卑,是孩子监督父亲戒掉网瘾拿起书本…… 【陶继新】孩子们懂得了人要成为太阳去照耀别人,而不是等待别人来照耀自己。我们欣喜地看到,是读书与实践让这些孩子与同龄人相比,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审视亲情、责任、生命这些严肃的命题。 有了书香小河之“源”,才有了感动小河、美丽小河与幸福小河之源源不断的“水”。正因为“上善若水”的品质,使后小河小学拥有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美丽。你们的生命之真、心灵之善、声音之美,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陶继新 王素萍)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08 , Processed in 0.07438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