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大河文化的主动吸纳与自觉实践

2013-10-14 16:2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9| 评论: 0

摘要: 一所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和高深学问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存在于大学古与今的传承,存在于大学内与外的交融。作为地方高校,遵从大学文化特质要求,结合文化传统,主动吸纳与实践地域文化,是文 ...

一所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和高深学问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存在于大学古与今的传承,存在于大学内与外的交融。作为地方高校,遵从大学文化特质要求,结合文化传统,主动吸纳与实践地域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有效选择。

长江师范学院是一所重庆市属普通本科院校,地处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千里乌江第一城——涪陵。多年来,学校滨长江、扼乌江,历经两江雨晴,揽收四岸云霞,得大河浩然意趣,汲大河醇厚涵韵,自觉将大河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张扬大河文化、彰显大学文化的独特校园文化。

两江交汇之处,激荡大河梦想

长江,浩瀚6000多公里,孕育了“开放、包容、自强”的长江精神;乌江,作为长江六大支流之一,绵延1000多公里,形成了“淳朴强力、坚韧刚健、任劳任怨”的乌江精神。两江交汇激荡,其精神品质印刻在长江师院精神理念深处,体现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是文脉久远,返古开新。学校自觉将长江边滋生积淀的人文涵韵物化于校园,形成精神传承的物质载体。江东校区斜对面,长江边临江而凿的点易洞,是宋代理学家程颐讲学著书之所,其“诚意正心、钩深致远”的治学旨趣为学校所遵袭。学校建钩深书院,搭建通识教育平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伊川”(程颐著《伊川易传》)命名中心广场,以“诚意”、“正心”、“钩深”、“致远”命名伊川广场周边四楼。借大河包容禀性和理学“天人合一”核心精神,建“天、地、人”三才石雕柱与流水融合的北校门。为此,返古开新,以名正义,义理传袭,成为显现于校园的文化之壤。

二是文脉贯通,内化于心。学校自觉将长江精神、乌江精神自然融入校训、校歌、师德铭等,形成精神传承的文化载体。校训为“学高身正、敬业自强”,借江流自强精神训之。校歌首句为“乌江秀,长江长,钩深致远翰墨香”,末句为“师生同心写天地文章,大江风骨挺民族脊梁”,大河精神与情愫,跃然于字句。学校师德铭以“巍巍北岩,浩浩两江。钩深致远,文脉绵长。”两句起兴,颇见地理人文背景之厚。是然,依河而生,义理贯通,成为植于师生心脑的文化之根。

三是激荡梦想,外化于行。学校学校从库区中来、到库区中去,为库区所用、依库区而兴,在办学中担服务责任,在育人中扬自强精神。2011年7月5日,《重庆日报》以《辟转型发展之路、现华丽蝶变之美》为题,全面报道学校教学应用型大学建设成就。学生乐观自强精神突出。2012年5月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长篇报道学校2010级学生靖易,她身患胃癌却乐观坚强生活,感动校园,感动社会,被评为2012年度重庆市十大校园感动人物、2012年度十大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2013年,广大师生和校友共同编撰的《霞映两江·记忆涪州—寻梦长江师范学院》一书付梓即将出版,成为见证学校师生大河梦想的重要载体。

大江风骨景观,再现大河神韵

长江石是大河文化的生动载体,具有恣意不拘、精细入微和原始创新的审美价值。学校通过抢救保护长江石,在校内建大江风骨景观,再现大河神韵,传承大河文化。

一是抢救保护江底石林,校园建起精神图腾。距学校30公里处长江边石沱镇,因江底大片石林得名,水枯则现,奇美无比,三峡库区蓄水后将永藏江底。为保存长江记忆,传承长江文化,学校及时对石林进行了整体性抢救保护,800车长江石进校园,建起占地100亩的大江风骨景观。景观由“摩天滴露”、“千山万水”、“激流江案”、“巫山神韵”、“高峡平湖”、“波澜起伏”、“长风巨浪”、“月涌大江”、“白沙细岸”、“大江东去”等10部分构成,尽显长江石风采,再现长江风貌,成为学校师生心中神圣的精神图腾。

二是景观声名鹊起,影响日益扩大。大江风骨景观作为全国高校仅有的保护长江石的文化景观,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景观建成时,《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新浪、搜狐、网易等多家媒体给予了报道。2006年10月,三峡库区156米蓄水,学校开展“156枚长江石纪念三峡库区蓄水156米”活动,并将师生精挑细选的156枚长江石捐给国家博物馆,被各级媒体广泛关注。2010年9月,大江风骨景观参加“重庆新十景”网评,得到网民积极推荐。大江风骨景观现成为各界人士赴涪陵考察交流必参观的重点景观之一。

科学研究基地,诠释大河涵养

学校邻水而居,地处三峡库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立足长江、乌江、武陵山等区域开展科研,逐步形成三峡库区研究系列和“一山一水”研究特色。

一是贴近三峡库区需求,搭建库区科研服务平台。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三峡库区渝东南地区教育科研网、三峡库区及乌江流域特色文献信息中心、渝东南农民市民化教育培训中心、三峡库区移民教育培训中心、三峡库区及渝东南乡村文化发展中心。与中国科学院重庆分院联合建立的重庆三峡库区水质保障工程研究中心获批重庆市级工程中心;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监测和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申报国家三峡办《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多个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项目,参与国家相关部门“卫星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计划—自主卫星数据在三峡库区应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定期从学校起飞的监测飞艇“涪陵一号”成为三峡库区上空一道靓丽风景。

二是贴近乌江流域需求,形成“一山一水”研究格局。山: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国家战略背景下建立,形成武陵山区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新研究、武陵山区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研究、武陵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等研究方向,是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基地成功举办首届武陵山片区发展高峰论坛,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协作研究搭建了重要平台。水: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此领域全国仅有的专门研究机构,形成乌江流域城乡统筹与社会发展研究、乌江流域区域经济与生态环保研究、乌江流域民族历史与地域文化研究等研究方向,是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基地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出版学术专著近20部,多次获重庆市政府部门二三等奖、国家民委二三等奖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两个基地汇聚培育了多个师生科研创新团队,活跃于学校各个岗位舞台,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

校园文化活动,闪耀大河精神

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以“山水石一体”的校园环境为背景,以大江风骨为舞台,以大河风情为素材,点面结合,精彩纷呈,处处闪耀大河精神。

一是大河水漾文化品格,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学校以大河文化为主题,大力建设品牌文化活动,倾力推出精品文化成果。“大江风骨杯”写作大赛、“鉴湖杯”辩论赛已连续举办多届。立足大河流域经济社会实际的学生科技活动、“三下乡”活动等品牌活动成绩喜人。学校连续5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决赛,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大型情景舞蹈诗剧《飘香·涪陵记忆》获重庆市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一等奖;大型舞蹈《移民情》,成为重庆市重大活动常选节目;诗舞剧《时代忠魂》揽重庆市“第三届大学生戏剧节”5项大奖;动画片《巴蔓》打入美国市场,在数十家电视台播出;数字电影《片警周鑫》多次公映,在重庆市引起强烈反响。

二是大河水浇文化土壤,文化人才星光闪耀。在大河文化的滋养下,学校文化艺术创作人才闪耀巴渝。以冉易光、杨爱平、韦济木等为代表的乌江作家群,以对乌江地域文化的深入审视与反思为其创作的文化驱力,获“十月文学奖”、“冰熊奖”等文学大奖,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短篇小说佳作集》,蜚声重庆文坛;以彭一虹、杨贤艺、柳晓成等为代表的“我们乌江”画家群,正逐步形成“乌江画派”,《重庆晨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专题介绍了这一创作团队。“草根诗人”谭干(学校工人)创作古、新体诗数百首,出版有《川江风物吟草》等多部诗集,深得师生喜爱,其创作的《白鹤梁赋》,被“保存完好的世界仅有的古代水文站”—长江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采用。中国作协会员、“校园诗人”梁平,获第六届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学奖,多次获《少年文艺》年度优秀作品奖,获《儿童文学》“2010年度全国十大魅力诗人”称号。其作品入选北京大学版《语文》课外读本(小学卷)、《中国年度最佳诗歌》等多种课本、选本。

校园文化建设,当有灵魂,可依,可循,可弘扬;如何塑魂,法古,法今,法山河。长江师范学院居巴山之下,两江之畔,得山水育养。为此,汲大河文化养分,循“大河文化”之魂,系统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不二选择。事实证明,此路可行,可远行。(向小川)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07 , Processed in 0.05532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