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福州大学:崛起中的东南强校

2013-10-14 16:2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2| 评论: 0

摘要: 1958年,为了适应国家和福建省经济建设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福州大学——这所承载着“南方清华”梦想的大学,在闽江之滨的泥田荒园中诞生了。2013年,福州大学迎来了她55周岁的华诞。今天的福州大学,已成为以工为 ...

1958年,为了适应国家和福建省经济建设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福州大学——这所承载着“南方清华”梦想的大学,在闽江之滨的泥田荒园中诞生了。2013年,福州大学迎来了她55周岁的华诞。今天的福州大学,已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福建省政府部门与国家教育部门共建高校。

55年的风雨历程,55年的艰苦奋斗,让如今的福州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以更加雄健的姿态崛起在祖国的东南。

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一五”以来,福州大学紧紧围绕“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学科相对优势、体现教学研究型办学特色和开放式办学格局的我国东南地区强校”的办学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强化理工结合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专业结构

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

福州大学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面向国家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七大新兴产业的相关学科和新的交叉学科的培育,同时重视面向海西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以及相关学科的建设,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通过多年的建设,学校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契合度日益提高。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4个省级优势学科创新平台、6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6个省级重点学科。

为促进海峡两岸集成电路设计业和电子整机制造业的发展,2009年,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福州大学建设福建省仅有的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培养IC设计专门化人才。学校与台湾三所大学联合筹建福州大学海洋学院,培养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与泉港区和福建石化集团共同建设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与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合作建立6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协同育人。

完善培养方案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优化培养方案,构建“公共基础平台 学科基础平台 专业课程”的总体课程体系,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工程”,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差异构建不同的培养目标,探索实施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创业型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型培养模式”即依托国家教育部门在学校设立的国家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组建的数理综合班及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实验班,积极探索以“学科群或学院为主体”的创新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深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重视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训练。2010年,学校成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并成功跻身全国50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高校。

“应用型培养模式”是指通过校政企联合办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校目前已有微电子学、采矿工程等10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与紫金矿业集团合作打造的“紫金模式”,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工程教育模式,被确定为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复合型培养模式”是指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和“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通过宽口径大类培养和跨学科复合型培养方式,培养基础扎实、口径宽厚、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能才。

“创业型培养模式”坚持“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加大校内外创业辅助计划的支持力度。

作为办学时间不长的地方院校,福州大学已培养了20多万各类人才,其中有魏可镁、付贤智、林惠民、吴新涛、洪茂椿等5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科教界人才,有党政管理人才和以紫金矿业集团董事长陈景河、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等为代表的企业界人才。此外,学校还为机械、电力、化工、建筑、交通、IT等行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福大校友一贯关心、支持母校的建设与发展,通过设立奖助学金、捐建实验楼、捐建校园景观工程等多种形式反哺母校。福州大学在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100强”中排名第56位,在“2013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100强”中排名第17位。近年来,学校一直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和高就业率就业。

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学校质量工程建设

福州大学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形成了以国家“质量工程”项目为引领、福建省“质量工程”项目为提升、校“质量工程”项目为基础,体现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多层次“质量工程”体系。截至2013年7月,学校共拥有国家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6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国家特色专业7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教学团队1个,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61项。

几年来,质量工程通过滚动选拔和立项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十一五”以来,福州大学教师共编著出版教材141部,其中9部教材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十一五”、“十二五”教材建设规划;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6项;福建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2名。

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学科、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大平台。学校的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全部向本科生开放,与行业和骨干企业已建立33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有力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学校实施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工程,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导向,以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基础,坚持“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导师队伍建设和实施条件建设,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

学校始终重视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形成校级竞赛、省部级竞赛与国家竞赛三级学科竞赛体系,每年有超过2000名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科技竞赛。仅2012年,福大学子便荣获国际级奖项15项、国家奖项185项、省级奖项524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5月,福州大学荣获第36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第18名,与清华大学等“985”高校并列大陆高校第4名。2012年7月,福大学子获得第二届“国际机构与机器科学大学生国际奥林匹克大赛”中国区竞赛团体总分之首。2013年4月,福大学子荣获2013“微软创新杯”中国区仅有的特等奖(中国区之冠)。

把握前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福州大学科研工作始终坚持以国家、省中长期和“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基本方针,坚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努力推动科研工作在数量、质量和布局上实现新突破,夯实基础研究,着力加强应用研究,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加快提升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研服务能力,走出了一条厚积薄发、稳中求进的科学发展道路。

提升内涵建设

高端人才培育成效显著

学校围绕“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加紧科研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引进与培育。一批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成为国家教育部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闽江学者、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等。以一批科研领军人才为团队带头人,逐渐汇聚出多支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其中光催化基础与应用研究团队、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技术团队先后入选国家教育部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光催化团队入选国家科技部门首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

面向战略需求

科技攻关能力逐步提升

学校科研工作始终坚持瞄准国家和区域目标导向科研任务,着力加强高层次项目的重点培育和重点突破,科研总量持续保持稳步增长趋势,学校科研事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

在空间数据挖掘(电子政务)、平板显示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等相关领域分别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门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一衡量高校基础研究实力的重要指标方面,获资助项目和获资助经费呈现成倍数增长的良好趋势,环境光催化、离散数学、分析与检测、管理科学等相关领域均实现了获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的新突破。

坚持自主创新

学术社会影响显著提高

学校科研工作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瞄准重大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着力提高科研产出能力和贡献率以及社会学术影响力。

近年来,学校已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三大奖在内的2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近5年来,国家专利授权总量约570件,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3957篇。被SCI论文引用1800篇、近6000次,均为前一个5年的4倍多。科技论文质量显著提升,被SCIE收录论文中影响因子在5.0以上有110多篇、其中有7篇论文影响因子超过8.0,有1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科技总资助经费、全年横向科技合作项目到校经费均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根据美国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库)2012年11月份公布的最新数据,福州大学科研竞争力位居全球高校和科研院所第867名,有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的行列。这标志着福州大学相关学科领域已具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推进协同创新

科研平台建设进展迅速

学校始终坚持加强校内外综合资源的有效整合,面向区域重点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重大民生公益等领域的战略需求凝练学科方向,注重交叉集成以及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相衔接。

学校切实贯彻国家教育部门和福建省“2011计划”精神内涵,先后成立了海西环境与能源光催化、海西新型显示器件与集成、海西高端装备制造、海西食品安全检测与监控等4个协同创新中心,努力探索以构建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不断推动学校科研体制改革的新模式。

目前,学校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3个,建有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板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土木工程防震减灾信息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共建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教育部门工程研究中心。

扎根区域,服务海西跨越发展

福州大学牢牢把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贡献度不断提升。

推动产学研用

服务社会能力日趋增强

学校科研工作始终坚持创新校企、校地合作机制,加快推动技术转移进程及效率,着力提升科技服务区域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学校提出“立足福建,面向全国”的科技战略合作新设想,拓展科技合作服务平台。与福建省9个设区市签订市校合作协议;与闽清县等8个县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福清研究院、南安先进装备制造研究院、闽清陶瓷研发中心等若干区域公共技术服务示范点;先后与质监、电力、电子信息、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与万利达等7家企业集团共建高端行业技术合作平台,逐步构建省(行业)、市、县三级联动的新型政、产、学、研技术转移体系。

近5年来,学校新增对外签订技术合同1200多项、比前一个5年增长近50%;合同经费近3.2亿元,实际到校经费超过2.6亿元、是前一个5年的3倍多,在化工、电子信息、电气自动化、环境监测、生物技术等优势和特色学科领域实现了单项金额超过300万元的重大横向开发项目。

树立典范带动

推进区域创新彰显优势

学校已形成一批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区域产业升级的高水平产业化成果,对区域创新发展产生良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FD型汽车尾气净化器技术”在福建朝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累计产值10亿元;“多功能光催化空气净化器及其工业生产技术”在漳州万利达光催化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累计产值超过4.5亿元;“高频环节逆变技术”在漳州科华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累计产值超过5亿元;“数字电视系统与终端核心技术”在福建新大陆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神州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产品化,累计为相关合作企业新增产值10多亿元。“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新结构理论”在四川干海子大桥、东莞东江大桥等近10座大型桥梁的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累计产生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部分研究成果入编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学校是福建省高校中仅有的一家获得“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的高校,学校多次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及“项目成果转化优秀奖”等。集科学研究、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培养、闽台合作交流和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正全面展开,将为国家七大新兴产业和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提供临海战略性产业服务。

发挥资源优势

汇聚师生力量体现担当

学校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通过选派专家服务团、干部挂职、研究生科技服务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服务社会。积极探索青年志愿者“制度化、项目化、社会化”建设,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西部计划等志愿服务活动。2012年,学校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1项,省级优秀组织奖2项,多个项目被评为首届福建省优秀志愿者服务项目,2人被授予首届福建省优秀志愿者称号。

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服务城乡、建设海西的优秀团队,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调研团、博士科技服务地方实践团、“青春使命”英才实践团等。学校每年均被评为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熔铸精神,推进文化校园建设

在55年的办学历程中,福州大学秉承“明德至诚、博学远志”的校训,积淀出“奉献、求实、奋进、创新”的校风,形成了以张孤梅同志为代表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卢嘉锡先生为代表的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以魏可镁院士为代表的勇于拼搏的奉献精神的福大“三种精神”,营造了以人为本、助人成功、和谐发展、创业兴校的文化氛围。

打造文化精品

提升师生文化素养

学校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等大型活动为主要载体,全方位陶冶熏陶,多渠道潜移默化,创建形成了一批融专业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文化品牌。

学校实施“文化精品培育工程”、“艺术素养提升工程”、“周末文化工程”、“节庆文化工程”等,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每年举办“嘉锡讲坛”、“博学论坛”、“阳春·金秋人文论坛”等各类讲座300多场,搭建集人文、学术、科技为一体的交流平台;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提倡阅读文化,打造书香校园;开展“一个学院(单位),一个文化品牌、一个文化景观”的“一院一品一景”校园文化建设,以期形成“十大校园文化品牌”和“十大校园文化景观”;每年举行“五月弦歌”系列文化活动,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学校实施“美丽福大”工程,在传承学校精神的基础上,突出文化、生态主题,建设“山水校园”、“生态校园”。

培育创业文化

成就创新创业梦想

在多年办学实践过程中,学校不断探索“预就业培养模式”、“新楚创业助力工程”、“紫金模式”、“政产学研相结合模式”、“预创业培养模式”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创业型校园文化。

学校通过开设创业论坛、创业精英班课程,举办大学生十佳创业项目评选、“创业之星”评选、“闽台创业培训圆梦工程”等活动,激发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学校开辟了1050平方米的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和3个校外创业孵化基地,设立了“福州大学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奖励基金”(2000万元)、“福州大学新楚大学生创业基金”(1000万元)等,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据统计,学校在校生以及2010年至今毕业的学生中,共注册公司31家,400多名学生参与创业项目运作。李建新同学先后创办了三明市众城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和三明市天琪化工有限公司,公司现有总资产将近2000万元,年产值实现翻倍增长;王伟成同学创建了全国首家以科技文化竞赛为产业的中高级互联网应用门户网站——赛才网;陈智超同学已拥有三家实体宠物店与十几家加盟店;杨志民同学的发明专利“太阳能广告展示装置”获得北京市场信息报提交的专利转让合同;张佳佳同学带领着他的Green团队,创造性地将本校教授李晓的“OSR型高效有机溶剂吸收剂”项目包装成装修空气消毒膜,创办空气净化品牌“净工程”(谐音“净功臣”),成功设计出首款高性能的空气净化产品等等。

建设网络文化

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网络阵地和队伍建设,积极通过微博、论坛、各单位网站等网络媒体开展工作,使网络成为学生工作的新平台,服务师生的新渠道,学生活动的新载体。

学校成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家指导组,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注重以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学生,先后建设了一批思政类、信息类、服务类、学术类等校园主题网站,开辟校园网上党校、团校和就业服务、心理咨询、学习辅导、在线咨询等栏目;深入开展网络长征、网络红色旅游、网络竞赛等网络主题教育活动,推出校园手机报,开设官方微博,深入开展师生优秀博客、微博评选大赛,提升校园网络文化育人能力。

推进文化辐射

引领社会文化发展

学校启动实施“闽商文化研究与推广计划”,成立闽商文化研究院,承办闽商文化国际研讨会。由福州大学参与制作的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闽商》展示了学校闽商文化研究的成果。闽商文化研究院发起并参与的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大航海》已于2012年正式启动,该剧以闽商积极参与“大航海时代”全球化进程为题材,反映中国海洋文明与闽商的“精气神”。这是福州大学研究区域文化、推广闽商文化的又一次有益尝试。2012年12月,福州大学“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成立,基地将把海洋意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同时利用电视专题片、文艺片、公共讲坛等方式进行海洋意识的大众普及。

学校积极参与福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组织教师开展福州“三坊七巷”、武夷山五夫镇朱子文化保护、福安市穆云乡溪塔村景区整治等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参与福建申遗项目“廊桥土堡”前期研究、福建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马同春闹元宵”花灯设计等,为提升地区文化服务能力,延续传统文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建立“艺术创意设计与制作实验中心”、举办两岸创意技术研讨会,参与闽台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规划、德化陶瓷产业及陶瓷工艺创意设计讨论等活动,致力于推动区域文化创意与工艺美术产品的研发和发展。由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院教师集体创作的大型漆画《武夷之春》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展现了武夷秀美、闽山苍碧的意境,成为“上镜率”最高的中国当代漆画艺术。

学校还积极开展中西文化交流,建有国内首个西方文献典籍中心——“西观藏书楼”,成立了国际汉学研究院,为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巨大贡献。

忆往昔,峥嵘岁月,艰苦卓绝奋斗路;望未来,踌躇满志,崛起东南绘宏图。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福州大学,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省部共建福州大学为契机,以建设创业型东南强校为战略目标,紧紧围绕学校“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坚定不移地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实现崛起东南的福大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葛海霞 翁李焱 黄二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07 , Processed in 0.06341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