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优势 为“中国梦”贡献智慧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扬帆起航 各地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主持召开的高校智库建设座谈会精神,整合优势资源,创新组织形式,深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积极发挥智库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导向、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 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 高校智库围绕“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新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治建设、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国家软实力提升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建设性建议。据统计,3年来高校向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提交研究报告达2.35万份,被采纳1.25万份,切实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目前,全国已有40多所高校建立了文科“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首批认定的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的中国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领衔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推进人事制度和科研评价改革,建立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实质性贡献为标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浙江大学、兰州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采用物质奖励及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励教师主动将理论成果运用到国家战略决策中,鼓励研究机构主动对接政府和企业,联合共建研究(院)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通过成果适时呈报、定期发布研究报告、召开新书发布会等形式,形成了较为稳定和有效的决策咨询呈送渠道和信息发布渠道。 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平台建设 上海、福建、安徽、黑龙江、山东等省市加大经费投入,支持多学科交融、多方面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数据库,为实际决策部门提供基于数据科学分析平台的咨询服务。南开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建构起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部共建重点研究基地—校级重点研究基地”为主体的科学研究创新体系,为应用对策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由复旦大学、湘潭大学、井冈山大学、遵义师范学院、延安大学等8所高校联合建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打造党史研究教育宣传高地。 会聚高端人才,打造一流团队 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加强智库人才引进工作,探索“旋转门”机制,吸引原政府部门领导同志进入智库,发挥他们既具有广泛实践经验,又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综合优势。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通过中青年人才工程加强人才培养,使青年才俊能够迅速成为应用对策研究的中坚力量。 深化对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智库建设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积极推进与国际知名智库的合作,“把智库建设到海外”。如卡耐基—清华全球政策中心就两国共同面临的核不扩散、国际经贸、气候能源等全球性挑战共同开展研究。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关注国家发展战略的国际环境、国际区域问题以及公共外交研究等领域,提升智库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创办高端论坛,打造智库品牌 北京大学的“北京论坛”、复旦大学的“上海论坛”、南京大学的“江苏论坛”、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等通过多年打造经营,已成为重要品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智库型研究机构的学术能力和决策影响力逐步提升,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等已在相关研究领域享有良好声誉,形成品牌效应。 上海市:积极探索高校智库建设新路径 上海市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问题,深化改革创新,整合品牌力量,加大经费投入,积极探索高校智库建设新路径。 构建“高级战略研究中心——上海高校智库”两层智库体系,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决策咨询能力 一是依托人才和科研优势,提升对区域和国家决策咨询的支撑作用,在上海“2011计划”中设立高级战略研究中心,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每个战略研究中心年度投入经费500万元。二是启动专业型上海高校智库建设。加强专业团队和专题数据库建设,加强人才流动和国际交流,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专业型智库,每个智库年度投入经费200万元。三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在综合性和影响力等方面有显著提升的“上海高校智库”,可进入高级战略研究中心层次建设。 发挥智库对政府、社会、国际的三重影响力,建设知名智库品牌 一是定期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决策咨询报告,服务政府决策。通过从事与政策相关的理论创新和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项目研究,提出社会未来发展的预警,为决策部门提供短期和长期治理的新思维,或为特定政策目标提出多样化的实现路径。二是定期举办高端论坛和成果宣传发布,建立与政策制定者、媒体和社会精英等良好沟通的渠道,建立信息快速通报和发布机制,引发社会和决策者对相关政策议题的关注,增强在优势领域中的“话语权”,发挥社会影响力。三是与海外知名智库机构合作,打造国际化智库。一方面开展项目合作,吸引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形成国际研究和交流网络;另一方面选派研究人员到国外一流智库进行业务进修,熟悉各国大学智库运作和制度,提高智库研究者素养。 注重智库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分析,加强人才引进和成果认定 一是注重数据库建设,鼓励与政府、行业等相关部门共同分享数据资料;加强基于数据分析的研究咨询能力提升,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二是加强智库人才引进,建立人才柔性流动运行机制,建立中国式的“人才旋转门”制度。通过灵活的用人制度和优厚的工作条件,吸引国内外一流政策研究人才到上海高校智库工作。三是建立与智库研究特点相匹配的学术成果评价制度,鼓励学者长期进行决策咨询研究积累。智库成果的评价指标更加侧重考察研究成果对实际决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切实激励学者潜心于决策研究。 成立上海高校智库领导小组,加强服务管理 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上海高校智库领导小组,出台推进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依托复旦大学成立了“上海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深化对大学智库自身的研究,着力解决上海高校智库体系建设过程中理论指导及创新实践所面临的问题。 复旦大学:努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学智库 复旦大学秉持“引领社会价值、解决社会问题”的理念,推动校内外、国内外的资源整合,培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复旦风格、国际影响的新型大学智库,努力提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与咨政水平。 坚持转型升级与孵化培育相结合,催生新型大学智库 学校一方面积极推进现有研究机构整合与转型升级,朝着具有咨政能力的研究机构转化;另一方面,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上海高校智库建设为抓手,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际关系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孵化培育一批新的大学智库。2013年,通过资源整合,有21个研究机构申报上海高校智库;接受上海市教委委托,组建“上海市高校智库管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被新华社《瞭望》周刊评选为高等院校系统中有重大影响的智库机构。 坚持跨学科、跨单位相结合,提高智库研究的理论综合性和现实针对性 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智库需要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学科交叉研究促进新的战略咨询思想的产生。学校智库建设跨出校门,和政府部门、社会咨询机构展开协同和互动交流。如上海物流研究院是上海市政府与复旦大学联合共建的开放型物流产业研究与创新发展平台,该研究院汇聚了管理、计算机、信息、微电子、社会、法学、经济等多学科研究力量,与中物联研究院、韩国电子商务研究所、上海情报研究所、大智慧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具有鲜明的跨学科、跨单位特征,增强了研究的现实针对性,推动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坚持着眼中国、走向国际,提高智库研究的国际前沿性和战略前瞻性 学校智库建设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积极推进现有智库与国际知名智库的合作。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韩国外交安保研究院和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国外智库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欧洲能源研究院、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印度国家管理研究院、国际能源署等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关系。同时,学校积极推进海外中国研究中心建设,“把智库建设到海外”。目前正着力通过与加州大学系统、哥本哈根大学的合作,在当地建立实体性研究机构,来自当地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智库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坚持以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为支撑,提高智库的资料积累和信息储备 高端的智库研究必须建立在充足的数据和信息基础上,学校高度重视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的绩效管理体系与信息化系统,以大数据建设为切入口,以四大专题数据库(评价指标库、实践案例库、管理标准库、绩效数据库)和一个信息平台(绩效管理信息平台)为支撑,促进和推动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工作执行的标准化、规范化,进而数据化,为决策部门提供了基于强大数据分析的决策咨询。目前该系统在国内23个省份、200多个地方政府和部门中得到应用。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建设的“金砖国家经贸信息共享平台”被列入2013年《金砖国家贸易投资合作框架》。 华东师范大学:创新理念 砥砺品牌 打造冷战国际史研究新高地 华东师范大学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立足学科优势,砥砺学术品牌,创新科研理念,推动协同研究,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创设“华东师范大学—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研究工作室”,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 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巩固品牌效应 学校依托2001年成立的国内首个以冷战史为研究主题的研究机构——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冷战史中心”),积极致力于中国冷战史研究,紧跟国际学术研究最新进展,及时引进最前沿的学术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并与世界著名教育型智库——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简称“威尔逊中心”)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增强了中国学者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的参与意识和话语权威。经过努力,中心现已成为国际冷战史学界公认的世界四大冷战研究机构之一。 2011年8月,冷战史中心和威尔逊中心创设“华东师范大学—威尔逊中心冷战研究工作室”,将双方的合作交流推进到常规化、机制化的新高度。一是搭建起国内外冷战国际史研究学术交流互动的网络与平台,目前已有来自华东师大、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多位中青年学者在“华东师范大学—威尔逊中心冷战研究工作室”完成访学研究。二是建立起联合举办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的机制,双方联合举办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冷战史专业国际会议和小型工作坊,合作开展各国冷战史档案文献特别是新解密的有关中国外交的中外文档案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翻译工作。三是孕育出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大象进了房子:苏联和印度的核武器项目,1967年至1989年》、《近年来中国冷战史研究综述》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在英文世界受到广泛关注。 “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国际学术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冷战史中心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将优秀学术成果推向国际学术界,国际冷战史学界响起了“中国话语”,出现了有关“中国视角”的学术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为西方学者广泛讨论和引用,进一步增强了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5年来,中心学者先后在英语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政治和历史学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在出版英文著作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1年,研究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英文专著《一边倒之后:冷战时期的中国与其盟友们》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和威尔逊中心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2012年,《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20世纪50年代共产党世界的三边关系》由英国有影响的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出版发行,取得了广泛影响。同时,冷战史中心不断加大“请进来”的力度,以多种渠道向海外“引智”。聘请一批海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研究人员来中心作为长期或短期访问专家,在“大夏讲坛”发表演讲,与研究生举行座谈会,促进中外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科学谋划,打造冷战国际史研究高端智库 冷战史中心将与威尔逊中心在现有框架下进一步加强合作,围绕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边疆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改革及相互关系,“第三世界”国家与大国关系等重大课题和长远发展战略问题展开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目前,双方已经拟定了今后5年的扩大合作协议,主要内容有:设立著名学者领衔的讲座学者计划;在美国工作室开设冷战史研究年度系列讲座,由双方共同推荐和遴选讲座选题及演讲人;举办中美博士生暑期档案文献解读培训班;在多国档案文献的收集和翻译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等。通过上述努力,将为进一步提升冷战史中心的国际学术地位、扩大中国学者在冷战国际史研究领域的学术话语权提供重要的对话窗口和交流平台,促进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冷战史研究状况的了解,使中国学者在冷战国际史研究领域占据前沿,从而把中国的冷战国际史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同时为国家的重大安全和发展战略、处理边疆问题、领土争端以及与周边国家关系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 通化师范学院:发挥地缘特色学科优势 全力建设高句丽问题智库 通化师范学院发挥地缘特色学科与研究平台优势,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高句丽问题智库建设,为正确处理高句丽历史问题,维护东北边疆及东北亚地区稳定提供智力支持。 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努力打造高句丽问题研究平台 学校打破常规用人机制,联合中国社科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以及东北三省文物考古部门,以吉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为依托,组建跨单位、跨部门、跨学科研究团队,深入开展高句丽问题研究的协同创新。学校充分发挥基地平台的学术交流渠道,坚持每年主办和承办“高句丽学术研讨会”,已连续成功举办12次,主要以高句丽历史、考古以及高句丽问题与东北亚诸国关系为主题,先后为我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东北工程”的开展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前瞻性的咨询服务。出版的《中国高句丽史》一书,成为“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参考书。 占据学术研究前沿,提高高句丽问题研究影响力和话语权 2012年7月在吉林省集安市出土了“集安高句丽碑”,这是最新高句丽研究史料。耿铁华教授牵头完成了对该碑的调查测绘、报告编写、碑文释读、书体研究、历史研究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2013年1月出版了《集安高句丽碑》一书,受到东北亚各国的关注。针对有韩国学者对“集安高句丽碑”真实性的怀疑,耿铁华教授于2013年4月在韩国首尔召开的“新发现高句丽碑韩·中·日专家讨论会”上发表了《中国集安出土高句丽碑的真实性》一文,从集安高句丽碑出土情况、形制、内容,中国学者关于集安高句丽碑的调查、鉴定与研究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与阐述,有力驳斥了外界对“集安高句丽碑”真实性的猜忌与怀疑。 不断完善高句丽研究数据库建设,提高高句丽问题智库的资料积累和信息储备 在编制“高句丽史籍汇要”、“中国学者高句丽研究文献叙录”、“高句丽研究文献目录”的基础上,学校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不断加强高句丽研究数据库建设,建立了以高句丽历史与考古文献、国际高句丽研究成果、专家学者、研究动态四大专题数据库,为我国高句丽问题研究提供了丰厚的资料积累和信息储备。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07 , Processed in 0.06129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