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教育精彩今犹在 百花齐开揭幕时

2013-10-22 16:2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3| 评论: 0

摘要: 新建成的齐心学校 教研沙龙助教师专业成长 中小学校园艺术节 五里界中学一主多辅课堂 农村寄宿学生乘坐专车上下学 有这样一个地方,地处武汉市南大门城郊,但辖区内每一所学校都拥有一流的办学条件,保证了每一个学 ...

新建成的齐心学校

教研沙龙助教师专业成长

中小学校园艺术节

五里界中学一主多辅课堂

农村寄宿学生乘坐专车上下学

有这样一个地方,地处武汉市南大门城郊,但辖区内每一所学校都拥有一流的办学条件,保证了每一个学生就近就能上好学;

有这样一个地方,区内生源绝大部分是农村学生,但在各年级质量监测和中考中连连刷新纪录,让很多城区学生也心存向往;

有这样一个地方,打破了城市学校优势连坐的魔咒,通过创新评价体系让每一所农村校也能绽放精彩。

这个地方,就是武汉市江夏区。近五年来,江夏区坚持“均衡优先”的原则,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走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前沿,大力扶持农村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城乡义务教育呈现一体化优质均衡局面。

政府作为 办学条件全面升级

9月开学以来,家住江夏藏龙岛长咀社区的9岁女孩王佳雪,早上只用10分钟就能到江夏藏龙小学上学。没让妈妈送自己上学,王佳雪显得格外开心:“新学校不但近,而且太漂亮了!”

王佳雪以前上的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离家很远,每天上下学都需要妈妈骑电动车往返接送。如今,这一切都改变了。江夏区斥资1.2亿元新建成了藏龙学校,并于2012年投入使用,充分满足了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的愿望,像王佳雪一样在这所新学校享受优质便捷的学生已经有1500人。

学生的福利来源于江夏区的主动作为。江夏区政府部门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政府责任,在推进教育发展的进程中,该区将教育均衡发展视作发展社会经济、推进社会和谐的指导思想,在资源配置、政策制定以及宏观调控等行政决策中,充分体现均衡发展的理念。

“政府作为控制社会运行的中枢与公共资源分配的主体,要为社会和教育发展建立一个公平规则,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条件。我们对全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重新进行了合理配置,以确保受教育群体和个体的权利平等。”江夏区领导说。

近年来,该区坚持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合理划定学区,调整、撤并了一些位置偏、规模小、质量差的农村学校。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原先的273所调整到70所(其中特殊教育学校1所、民办学校1所、其他部门办学校1所),实现了“数量调少、资源调优、质量调高”的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目标,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提供了优质均等就学的机会。

在具体规划中,江夏区将中小学建设与城镇建设对接,确立了“T”型发展战略,以辖区内纸坊、五里界、郑店“一主两副”和庙山、藏龙岛、大桥、金口等区域为重点,按照“T”型发展战略构想,形成“一城十镇百社区”城镇发展体系,构建起学校规划建设蓝图。

2010年以来,该区划拨土地455亩,投入资金5.63亿元,新建了东湖路学校、大花岭小学、藏龙岛学校、齐心学校等11所义务教育学校。目前,区里正在大桥新区动工新建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预计需投入资金2.28亿元以上。

本着“让每个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的共同目标,江夏区在学校建设上长耕不辍,得益于“T”型发展战略的福祉,一大批新建学校建成。随着这些学校的投入使用,江夏区已基本实现办学规模不超过2000人、小学班额控制在45人以下、初中班额控制在50人以下的目标。

区教育督导室还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库,对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均衡状况实施监测,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对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进行自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限期督办整改。

经历过洗牌整合的江夏教育界一片生机盎然,全区办学条件全面跃上新台阶,走到哪所学校,都会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展现眼前,一流的办学条件让常人很难相信这是一处农村地区。

来到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内,20多幢建筑鳞次栉比,可与很多大学办学规模一较高下的藏龙学校便位于此地。这是一所新建的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的公立学校。设计规模48个班,可容纳学生2200人。校园内建筑风格整齐划一,桂花树、银杏树等布局讲究,不经意间形成的园林学校风格足以让每一个来访者流连忘返。

学生宿舍配备顶层供热系统,方便寄宿学生用热水洗澡;校内设有专门的垃圾处理站,保持校园清洁环保。教学楼、综合楼、报告厅、食堂、公寓等接连相通,“走在校园里,雨天都不用打伞呢!”一下课,到处都是孩子们玩乐的身影。

学校文化建设也处处透着智慧:星光广场上布满各种天文星座的图标;学思园中一株腊梅傲然挺立;为体现藏龙之寓意,校内有龙的九子的文化园地……“校园的建设旨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星座寓意着引导学生探索天文奥秘,腊梅则喻指求学之路的艰辛。”藏龙中学校长蔡昌进说。

“这样的校园在江夏区不止一所,而我们的立足点是成为都市新郊小学的标杆。”藏龙小学校长张丽洁说。

藏龙学校只是江夏区标准校之一。如今的江夏校园里,教育“脏乱差”不复存在,67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规模、班额、校园校舍、图书装备等办学基本条件15项指标全部达标,均衡状况8项指标均已达到或高于省定标准。每校都建有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寄宿制学校都建有学生宿舍和标准化食堂。所有学校都配有图书室、阅览室、理化生(科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部分学校还建有舞蹈室、美术室、音乐室、语音室等。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建有塑胶运动场或60米、100米塑胶直跑道,这在全国也不多见。江夏区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一样,有了较硬的办学条件。

多措并举 师资配置均衡优化

较之于条件均衡,师资均衡更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江夏区近几年“软硬兼施”,多方面努力,逐步解决了教师结构性编缺、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有效突破了农村学校教学师资队伍难以优化的瓶颈。

在江夏最南端紧邻咸宁市的湖泗小学校园里,一到大课间时间,便有4名年青教师带着全校学生在操场上练习团体操和健身舞。这4名教师都是2013年定向招聘的,体、音、美、英语各一名,一次性解决了困扰这所偏远农村学校多年的结构性缺编难题。

过去,江夏教育不但教学条件不容乐观,农村初中、小学更是多年没有新进教师,年轻教师只往城里去,1所学校一次性能招4人根本不敢想。“农村学校想要引进年轻教师很不容易,小学一次性引进4名教师,中学也引进了3名教师,而且都是紧缺学科教师,这可是学校发展中的大喜事。”湖泗街教育干事李耀难掩激动之情。

近5年来,该区各学段共招聘引进教师202人,其中168人安排在农村学校任教,占招聘引进教师总数的83%。保持每年引进教师40人左右,主要用于解决义务教育学校结构性缺编问题,并采取定向引进的措施确保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师资需求。

在确保城乡办学条件均衡配置的同时,该区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一方面,根据农村教师任教远近各异,每月每人预算安排150元至300元的倾斜性补贴;另一方面,投入资金5500万元,建设了1273套教师周转房,使1200余名农村教师、新分配教师、农村支教教师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确保广大乡村教师安居乐教。

今年秋季开始,江夏区安排专项资金近100万元,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创造性地成立了“春犁”退休教师志愿者同盟,组织身体健康的退休骨干教师继续担任学科教学任务,以满足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退休高峰来临的补充需求。

针对农村教师年龄和学科结构失衡的问题,江夏区积极推进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把江夏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建成“武汉市示范性区级教师培训基地”、“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特色基地”。2012年,又投入资金4700万元,按照国家示范基地的标准,异地新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师资力量的强盛不仅在于量的补充和优化,更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创新与突破。而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信息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弊端,要想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就必须从软处着手对教师进行不断的充电补给。

江夏区教育部门集中各种智慧和力量,创新模式和方法,培训重视实效,先后推出“订单培训”、“自助培训”、“高端培训”、“语言文字工作创新”等特色项目,学年度教师培训面达到了全部,并通过周期培训考核、学年课标考试等手段严格检测培训效果,确保了培训的质量和投入效益。

除在城区建立培训基地外,为方便最偏远的山坡、舒安、湖泗三个乡街教师就近参加培训,该区教育部门特别设立南三乡教师培训点,让三个乡街的教师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培训大餐”。

为充分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助推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快速成长,江夏自2011年起实施“名师工作室”建设工程,全区建成了6个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采用“工作室基地建在学校,活动内容、过程评价网上共享,活动开展深入基层”的原则,指定师徒结对,推行教研员全员指导、蹲科挂校、定班带课等举措,使骨干教师示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有力地促进了师资力量,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均衡。

目前,6个名师工作室共有师徒38人,全部坚守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名师工作室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孵化器”。

教育是共融的,更是共享、共通的。江夏区专门建立城乡学校教研学习共同体,定期组织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互动式的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活动,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讨和校本教研。针对性地开展跨区域支教援教工作,严格学年度教师交流目标管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人员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10%。

师资力量得到保证后,江夏教育呈现出共荣之势。全区没有重点校,学校没有重点班,择校现象和办奥赛班现象消失,很多学生还从武汉市外和江夏区外回流到家乡就近上学。

江夏区教育部门领导肖水林介绍,江夏教育正是牢牢抓住“软硬”两处要穴,才得以刹住教育资源天平的倾斜之势,遏制住教育乱象的蔓延之风。

一校一品 农村学校精彩纷呈

“三月艳阳天,牧牛到村边……”在江夏区谭鑫培大戏楼内,明熙小学京剧社的学生正在表演京剧《小放牛》。小演员们精彩的演出,赢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

该校校长曾明星介绍,江夏是京剧艺术大师谭鑫培的故乡,为传承京剧国粹,2007年明熙小学就利用区内丰富的京剧艺术资源,邀请票友定期到校无偿为孩子们传授京剧艺术,京剧社学员也由当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人。

6年来,京剧社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还屡次在全区百花奖艺术大赛上获奖,学校现已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剧文化,今年有1名学生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3名学生考入武汉艺校。以此为引领,学生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像京剧这样的免费特色班学校共有9个,包括舞蹈、围棋、形体、书法、美术、跆拳道、经典诵读、田径等,500多名孩子每天在兴趣班接受免费特长培训。

有了良好的教学硬件和搭配合理的师资队伍,江夏区各校开始在校园文化特色上寻求办学突破口。区教育部门倡导从小学到中学“一校一品”,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一些农村学校和刚建成的学校以往没有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现在也结合实际摸索出了自身的文化之路。

义贞小学是江夏区西南部的一所农村小学,该校以烈士唐义贞为文化核心,建有唐义贞纪念馆、唐义贞雕塑和广场,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块绿地都能“说话”,形成了“继承革命传统,以温馨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学校现已成为武汉市校园文化特色示范校。

“要谈校园文化,那就是我们有品牌、有特色,还把文化做成学生看得见、学得到的东西,或让孩子学得一技之长,或奠基学生的综合素养。”校长李伟胜说,通过了解唐义贞,孩子们还间接知道了不少革命传统知识,也培养了好习惯。

如今,江夏校园文化发展朝气蓬勃,逐渐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不仅老牌优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蒸蒸日上,东湖路学校打造了“三声满校园”的文化品牌,让歌声、欢笑声、读书声陪伴着学生快乐成长;落成5年的农村校庙山小学后起直追,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七彩教育”文化;从城里到乡村,每一所校园都飘荡着歌声、琴声和琅琅读书声。

在“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江夏区教育界更涌现出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办学风格突出的特色学校,如区实验小学的文雅教育特色、五里界小学的小主人教育特色等,形成“全区义务教育学校一校一特色”的良好格局,培育了一批“科技人文”、“书香校园”、“主体教育”、“文雅教育”等特色鲜明的学校。

多元评价 办学活力充分激发

“Whose dictionary is this ?”“It must belong to ……”五里界中学初三(一)班的课堂上,学生们4人一组,英语老师万玲用标准的口语提问,让教室里相距甚远的两名同学互猜桌上物品的所有者。与此同时,互动学生所在的小组旁,随堂辅导的王伟峰和胡玲芳两位老师则根据各自小组学生的表现,认真做着记录。

这是该校在多年教学实践研究中开展的“一主多辅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实行同备课组教师协同教学,合作施教、参与辅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当堂训练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该校任课老师赵茹从事教学工作10年有余,在调任五里界中学之前,曾在乡村小学教过书。两校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她感受颇深。她认为,与传统课堂相比,“一主多辅”的课堂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合作交流气氛浓,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老师的辅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中下等基础学生的能力提高上,中上等学生更多是带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赵茹说。

“一主多辅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突出的特点是同科教师进入教室、协同教学、参与辅导,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多辅”的功效,并促进多形式的“互动”功能。

如今,“一主多辅互动式”课堂教学已在五里界中学开花结果,并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帮助下,一大批中等生的潜力被发掘出来,各学科平均分屡攀新高,学校中考成绩连年刷新,已然可以与武汉市城区学校一争高低。

良好的办学声誉下,学校不仅没有一名学生因厌学而失学,还吸引了30多名辖区以外的学生舍近求远来校上学。目前,学校正考虑在课表中对辅导教师进行安排,采取捆绑式的达标绩效考核,以让辅导教师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大。

五里界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只是江夏教学改革的一个范例。近年来,江夏区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聚集有效教学,构建活力课堂”工程,区教研室、教师培训中心全面谋划,通过“理论系统浸化、实践亲历内化、日常体验消化”的“三化式”学习方式,引导全区教师更新课堂教学价值观、过程观。

经过近3年的实践研究,江夏区“活力课堂”模式被武汉市教育部门评为2012年度全市“优秀教学模式”。2013年高考、中考,均创造了历年来的好成绩。

“活力课堂”依靠怎样的制度才能长久维持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以往江夏区对学校的考核只将人均分、合格率、优秀率作为参考依据,强校不断上演着优势循环。要想打破优势连坐,就必须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如何才能激发农村学校的办学活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呢?  

江夏区教育部门改革学校评价体系,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学生考试考查学科成绩、师生个性发展成果四个板块,对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考评监测,并注重特色办学、文化引领的系统评价,真正实现了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另外,在区域评价上,实行城乡结对帮扶学校年终目标捆绑式考核,形成了“区域合作、共同提高”的办学格局,促进了区域内、街道间、村域间学校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初步形成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评价模式。

截至目前,江夏区通过武汉市市级素质教育特色校评估的学校共有11所,其中农村学校6所;通过区级评估的学校22所,其中农村学校16所。

城乡一体化后,一些地区的农村校更稳稳走在区内教育前沿。2009年还是教育贫困区的山坡街,区教育部门将区教研室副主任陈阳林下派到山坡街任教育干事,经过几年努力,如今已有1所初中、4所小学名列区内前茅,山坡街教育总支更年年被评为全区教育质量先进单位。  

亲情关爱 教育“普惠”润泽万家

在江夏区法泗镇桥头小学的“留守儿童之家”里,五年级(2)班的龙娇正在和好朋友一起玩五子棋。“一般有空就过来玩,除了五子棋、军棋,还可以唱歌、弹琴、跳舞呢!”

2008年由初中改建为小学以来,桥头小学的留守儿童人数逐年递增,今年在校学生共计359人,其中留守儿童就占了174人。

据该校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站长张开生介绍,这些留守儿童中,有部分孩子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境地,大部分孩子的学习辅导和心理诉求得不到及时满足。

2009年3月,在政府部门和区团委的支持下,桥头小学正式组建了武汉市第一个“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内外生活、学习、娱乐的场所。以“家”为载体,该校建立起多个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的平台,形成了留守儿童监护人、学校“亲情家长”、父母之间的亲情纽带。学校一月一次的留守儿童生日聚餐、认养亲情树等8项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桥头小学的“留守儿童之家”是江夏区让教育普惠每一个家庭的有力写照。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江夏区对教育的投入逐年上升,保证每一个孩子能上学成为区里高层的共识。区内特别注重留守儿童和特殊孩子的教育问题,安排专员负责落实相关儿童全部接受相应的教育,做好必要的心理咨询工作。

目前,江夏区共设立3000名“代理家长”、开通300部亲情电话、建起10个留守儿童之家、2个留守儿童服务站、50个暑期日间社区托管中心,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成为江夏教育品牌之一。相关部门还邀请湖北省青年职业学院沈莉老师到每个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并在学校配备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担任专职心理教师,针对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进行咨询。

在各种力量的努力下,一批悬崖边上的孩子被拽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法泗中学的小杰(化名)是一个从小就被惯坏的叛逆少年,很多人对他谈之色变。后来在班主任易开军和其他人的帮助下慢慢走上了正道,初中毕业后继续在高中求学。

“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要求提供让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力求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均等地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优质教育。我们这些年做的很重要的一些努力都是在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江夏区领导胡亚波说。

为方便特殊儿童入学,江夏区聋哑学校先后四迁校址,三更校名。2012年,区里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再次异地新建了高规格、现代化的江夏特殊教育学校,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并实现招生对象由单纯的聋哑儿童向聋哑、智障儿童全纳的扩充,特教学生由50人增加到62人,实现江夏各类适龄残疾儿童全免费特殊教育的全覆盖,“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全部。

潘双琴以前是江夏区聋哑学校的一名普通学生,通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大学毕业后她回到母校,成为一名聋人教师。这位先后荣获“武汉市第三届特校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武汉市优秀辅导员”、“江夏区十佳青年创业标兵”荣誉的人民教师,和聋哑孩子有着切身的遭遇。潘双琴用手语表达心声:“聋哑孩子很需要社会的接纳和认可,心理上渴望同普通人一样被平等对待,不论是教育还是就业。”这几年,她也见证了学校的变化,很欣慰政府为特殊孩子们做的一切。

校长张会说,针对特殊教育的不同需求,以及学校从单一的聋哑学校转为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接纳更多的智障儿童方面,区里和教育部门在师资配备、硬件建设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他对江夏的特殊教育充满信心。

在农村寄宿制家庭化服务管理方面,江夏区把关爱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在寝室里有生活指导教师呵护,在食堂里有值日教师照看,休息娱乐时有值周教师陪护,让学生时时刻刻有教师相随、有亲情陪伴,有事情可及时反映,有问题能及时解决,确保学生在校平安快乐。

为确保农村学生上学路途安全,江夏区早在2009年2月就开全国之先河配备专用车辆,每周一早上和周五下午定时、定点接送寄宿制学生,让5000余名学生上学告别爬山涉水。2013年,进一步完善运营模式,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属地负责、部门监管”的方式进行操作,近3100名学生乘坐108台专车上下学,年投入专项经费600万元。

农村家庭,真正的实惠无疑是经济上的支持。江夏区自2010年以来,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杂费,受惠学生达149521人次;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教科书费,受惠102112人次;减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住宿费,惠及学生39429人;安排资金补助4255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贫困寄宿生生活费。

从2010年开始,区里每年安排1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贫困中小学生资助,每年资助贫困学生1000余名,至今,已有4462名学生受益。每年多方筹措资金100万元,开展“圆梦大学”资助行动,4年共资助近2000名大学贫困新生顺利迈入大学校园。江夏已建立从幼儿园到大学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多年来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真正实现了教育“普惠”。 (撰稿:荣洲标 杨保华 夏建明 马祥 摄影:王运良 马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07 , Processed in 0.05223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