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九苓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不错的收视率,这件事情本身很有意思。在中国,会写汉字本来应该是很平常的,而现在居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汉字登大雅之堂向来靠的是文章和书法,前人大概从来没有想到过,把字歪歪扭扭地写正确居然也成了骄人的能力。但事实就是,随着计算机文字输入与处理的普及,会用笔写字确实成了一种特别的技能。 40岁以上的人应该都有关于“大书特书”的清晰记忆。课堂记笔记,记到手发酸;写文章,经常要重新抄写一遍而苦不堪言。上衣口袋插上一只钢笔也是“文化人”的标准形象。那时候,“写信”差不多是每个人经历与生活的重要内容。“信”有鲜明的个性,从字迹到信纸、信封,贴邮票的方式,都让你感受到对方的性格甚至写信时的情绪,而现在,这一切都差不多被死板、僵硬的印刷体抹平了。过去,用笔书写是工作与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是一种社会文化,其中有很多有意义的回忆与故事。从这个角度讲,“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确实是中国某种传统文化层面的损失。 问题是,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是意味着汉语的退化?是否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危机?这倒不见得。文化是基于生活的,工作方式与生活习惯改变了,文化自然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往往带来的是新的生命力与发展。汉字的形态、书写方式其实一直在变。篆书应该比宋体字更具艺术性,但古人并没有哀叹文化的衰退;在竹简上刻字也应该是一种很高的技能和特殊的文化传统,改为纸上写字和活字印刷后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繁荣与文明的进步;硬笔书写代替毛笔字成为主要的书面表达方式,也是新文化运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现在,“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伴随的是计算机文字处理带来的快捷与便利,收获的是网络交流与网络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虽然一些人对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学泥沙俱下的现象颇有微词,但任何文化现象都会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历史和文化本身会做出自己的选择。中国的语言文化依托信息技术,真正进入了平民化和大众化时代,不再是相对少数文化人的专利,这种几乎是全民参与的文化建设,肯定会带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高潮,并形成新的模式与规范。 此外,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人为的文化保护是不可能成功的。看看我们对一些“古城”的保护:修缮一新后成为纯粹的旅游景点和各种商品的交易场所,哪里还有半点古代文化、古代生活的影子?保护起来也只是一具泡在防腐剂里的苍白的失真标本,而不是活的文化。靠一个只有极少数人参与的书写比赛显然是不可能让多数人重新重视并加强书写能力的,原因就是书写在现实生活中基本已失去了必要性。有些人还在书写只是因为不熟悉电脑技术,而手写的文章往往还要找人再录入电脑。 二是不用担心汉字书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会消失。毛笔字一直有众多的爱好者,各种题词、牌匾,笔记、签名等也都是书写的某种现实需要。信息时代,也还会有不少人因为对那种古朴、悠然意境的追求而坚持传统的阅读与书写方式。文化这种东西,如果不是发生焚书坑儒之类的暴政,只需要给人以认识、选择的自由,总会自我生长、自我发展的,当然也会自我淘汰。 我们的文化有悠久的传统和灿烂的历史,并且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也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我们对亲情、友情、家庭、国家、人生、自然等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们的文化也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而不会衰退。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文化,会如中国经济、政治一样,走出一条自己的新路。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06 , Processed in 0.06673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