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爱是一门必修课

2013-11-4 16:2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7| 评论: 0

摘要: 【韩】李顺炯 绘 《妈妈课》 【韩】智光 著 中国城市出版社 《父母的觉醒》【美】沙法丽·萨巴瑞 著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塞满故事的幸福童年》 袁晓峰 著 海峡书局 编者按 冬天的脚步近了,这个季节,适合捧读一 ...

【韩】李顺炯 绘

《妈妈课》 【韩】智光 著 中国城市出版社

《父母的觉醒》【美】沙法丽·萨巴瑞 著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塞满故事的幸福童年》 袁晓峰 著 海峡书局

编者按 冬天的脚步近了,这个季节,适合捧读一部温暖的书,在字里行间,感受迥异于冬季的温度。本期,我们聚焦一个温暖的主题:书里的亲子之爱。

怎样爱孩子?给孩子什么样的爱?这并不是一道简单的题目。对教师而言,爱同样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深入研究的课题。有人说,遇见孩子就遇见了爱。但当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也常常使教育者怀疑孩子、怀疑自己,甚至怀疑对孩子的爱。走出焦虑,回归平静,让我们去书里寻找智慧,在书外体察感悟,学好爱孩子这门必修课。

学习做父母,学习做老师

■王艳芳

莫让孩子成为挂满父母愿望的树

为人父母,我们都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但如何做个优秀的老师,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身为独生子女的父母,我们要当孩子的终身教师,并且只有一次机会,若教育不得法,可不像农夫种庄稼,收成不好还有来年,孩子的成长不可逆转。诚如洛克所言:“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而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情结的父母们对孩子往往有一种超值期待,在不考虑孩子兴趣的情况下,让他们奔波于各种培训班,把很多不切实际的愿望一厢情愿地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了一棵挂满大人愿望的树。还是让我们听听《妈妈课》的作者智光大师的劝导——“不要给孩子画地为牢”吧。

在《妈妈课》中,智光大师一再告诫妈妈们,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成长。他用大量的事例告诉我们,对孩子耳提面命不如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来得更为有效,而且妈妈们一定要修心,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就像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说的那样,一定要保持上游水源地(父母)的清洁,下游的水质(孩子)才能清洁。假如我们安排孩子放学回家,写完作业,阅读一下课外书,但布置完就去看电视、打麻将、玩电脑,孩子的执行效果很可能不甚理想。有句话说:“想让孩子接受什么,您就去诱惑他;想让孩子排斥什么,您就去强迫他。”身教重于言教,我们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最好先把自己变成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以身作则,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驱走心中“乖孩子”的幻影

朋友的女儿源尘曾经创作了一幅漫画《兔子老师的爱好》,获得第六届“回澜杯”全国中小学漫画竞赛二等奖。画的主题是:老师是长耳朵的兔子,所以要把猴子、猪、老鼠,全部教育成兔子,全都揪出了长耳朵。这画出自一个孩子之手,令人震撼!在如此聪慧的孩子眼里,有些老师和家长就像这位兔子老师,“千辛万苦”把不同个性的孩子全都培育成了“乖乖兔”。

扪心自问,我有没有在培育“乖孩子”?作为母亲,作为教师,我心里确实有一个乖孩子的幻影,我希望自己的儿子是最优秀的。儿子很争气,他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都很强,艺术才能又很突出,中考时成绩优异,进了重点高中的实验班。各个城市的尖子生凑在一起,儿子的成绩尚可,但并不如我期待中那般理想,我开始心急、焦虑,要求他少打篮球,要专心学习,争取名列前茅。儿子阳光般的笑脸上有阴影掠过,我也跟着不开心了。

《妈妈课》中,“为孩子能独立自主鼓掌”和“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这些章节,使我认真反思了自己在亲子沟通中的做法,我发现自己不够智慧,没有对男孩和女孩的生理、心理差异给予足够关注,高中时的男生荷尔蒙分泌旺盛,需要通过打篮球、踢足球等高强度运动加耗,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有充足的精力来学习。

作为老师,我希望学生上课都能安静地听讲,不做小动作,不看课外书。可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小,坐不住,小嘴巴也闲不住,于是我给孩子更多的条条框框来压制他们,强制孩子朝着自己所谓好的方向前行,虽举步维艰,却不肯放松要求。孩子累,自己更累!

《妈妈课》是一本给父母的书,在我看来,也是给教师的书,因为,爱需要智慧,需要学习。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学生的刻板要求,反思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反思是否应该将“乖孩子”从自己的词典中删去……

蓦地想起瑞典的童话外婆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笔下那个著名的童话形象——长袜子皮皮——一个典型的“不乖的孩子”。她长大的理想是成为一个海盗,她古灵精怪、特立独行,不爱上学,敢和警察开玩笑,甚至还会为了拯救男生去打架,和蟒蛇搏斗。

林格伦的故事启示我们:尊重童心、呵护童真,才是对孩子的真爱。我们要放弃自己心目中“乖孩子”的幻影,发现每个孩子的“好”,帮助他们找到认知世界最有效的途径,然后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学习,使孩子从小到大都能拥有自信和勇气,不断地去选择、尝试、应对和改变,并且由此发展出属于他自己的智慧,最终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我们大人需要给孩子犯错、淘气和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在犯错、改错中收获心灵的成长。像智光大师说的那样“教育孩子学会在争吵中交朋友”,孩子间有了矛盾,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面对,去解决,教师和家长不要插手,千万不要培育“乖乖兔”!每完成一件事,都可以为孩子总结评价一下,这样,孩子既能从表扬中得到肯定,又能在批评中找到改进的方向。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刚坚持了几天,就想见成效,那是大人们太急躁了。我们应该记住,教育是慢的艺术。

给孩子的爱因时而异

中国城市的小学校门口这样的情景屡见不鲜:早晨替孩子背着书包的家长,晚上在校门口排队等候的大人们,看着自己的孩子就很满足,接过孩子的书包背在肩上,旁边的孩子乐得悠闲地甩着胳膊。要是老师批评了孩子,就说老师不对;天气稍有变化,医院儿科门诊便门庭若市;升旗仪式上,有的孩子因为站的时间长一点,就脸色苍白,站立不稳,被送回教室休息;体育课上刚跑两圈,有的孩子就喘个不停……

想想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是常常为孩子们“包干”呢?很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都想代劳。在不满地抱怨自己养育了一代“小皇帝”时,家长们有没有想过是谁缔造了这些“小皇帝”?孩子们娇生惯养的毛病是天生的吗?

《妈妈课》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但绝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他们需要我们放手,需要经风沐雨,在广阔的天地里磨炼自己。

如果大人是一座山,那么孩子永远是山脚下的一棵小草,如果大人一直张着有力温暖的翅膀,那么孩子永远是翅膀下飞不动也不想飞的小雏鸟。孩子需要成人的呵护与爱,但什么才是成长所需要的真正的爱呢?

智光大师告诉我们给予孩子的爱是因时而异的。幼儿期需要的是无私的爱,青春期需要守护的爱,成年后则需要冷静的爱。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在第一阶段都给予了孩子最无私的爱。但在第二、第三阶段就可能会溺爱、错爱,甚至以爱之名做出非爱的事。

我特别喜欢网友“纽约疯妈Jenny”的一篇文章——《父母的有效限期》,她说父母和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限”的。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可以完全依靠的,这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都应该在此之前完成,此时是验收的季节,当如智光大师所言给予守护的爱和冷静的爱。孩子大了,成年了,有思想了,父母的爱要有所节制,要学会默默守护,学会冷静,而不宜对孩子过多干涉,随着青春逆反期的到来,如果教育不得法,妈妈的家长权威就面临挑战。在妈妈强调相关问题时,孩子可能会表现得特别不耐烦,妈妈含辛茹苦,孩子却我行我素,妈妈只余无奈和痛苦。这让我想起了教育专家研究的一个结论:孩子在10岁以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10岁到20岁之间是对父母的轻视期,20岁以后才逐渐了解父母,直到50岁以后才真正理解父母。

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上帝召开一个会议,了解自从赐给了动物们翅膀后,他们是如何使用的。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因此生活无忧。”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未派过用场,它背负在我身上,已成了沉重的负担。”企鹅说:“我已经把翅膀变作了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够在海洋的深处自由来往。”

上帝忽然发现还坐着一个人,便好奇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儿干啥?”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是我的灵魂却可以飞翔,它带着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亲子之爱是一门课,修好这门课,便获得了在教育天空自由飞翔的翅膀。

(作者系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教师)

父母的觉醒:爱的觉醒

■蓝莓兔子

很少有一本书,能让我读得如此缓慢而艰难。之所以如此,并非不喜欢,而是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经历了一次漫长的思想洗礼与重塑,其间不断地怀疑、否定、思考、自省,并重新与孩子建立起成熟的亲子关系。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渐渐不再是我们怀里那个香甜柔软、笑起来像花朵一样美丽的小婴儿,也不再是那个整天缠在我们身边、充满各式疑问的可爱小屁孩儿。他慢慢拥有了自己的性格和气质,他开始独立地思考,渴望安排自己的生活。对于父母而言,这可能是一段相当可怕的时期,他们用与幼儿相处的经验告诉自己:孩子是自己的,孩子的思想、爱好和未来都需要由自己去考虑和安排。沉溺在甜蜜梦境中的他们,一心想要掌控孩子的人生。他们用忘我的牺牲与付出,期盼着孩子能继承自己所有的成功与辉煌;他们毅然忘记自己在成长中所经历的伤痛和失败,却坚信孩子可以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我知道包括我在内的无数父母,都曾经或者正处于这种状态中。而这种想要主宰并控制孩子生活的思想倾向带给我们的,往往并不是孩子的成功与荣耀。恰恰相反,它更可能导致我们与孩子间持续的痛苦对抗,或是孩子表面平顺接受、内心渐行渐远的可悲现实。身为父母,我们常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深深的无奈。即使你并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即使你对孩子的要求“只不过”、“如此而已”(请注意,这里的“只不过”和“如此而已”,其实也仅是站在父母的立场,而非孩子的心声),你仍会为自己不得不一再重申某件事情,而孩子却一次又一次不小心触犯而懊恼不已。你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对其他孩子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自己的孩子做起来却是那样艰难?改掉粗心、邋遢、没有礼貌的坏习惯,真的有那么难吗?做一个认真细致、干净整洁、懂得微笑问候的孩子,真的有那么难吗?每天准备好要带去学校的物品真的有那么难吗?

面对这一系列疑问,我们更应静心思考的问题或许是:为什么我们的期望总是高于孩子的实际?我们是否就如《渔夫和金鱼》中的老太婆,永远不懂得满足,总是将更高的期望不断地压到孩子身上?我们的内心是否有某种与生俱来的自负感和所谓的责任感,认为我们应该去主导孩子的生活?当我们以爱之名,为孩子安排应学的课程时,是否真正考虑了他们的爱好与能力?我们是否希望孩子不仅仅继承和遗传自己所长,同时还能弥补自己的所有缺憾?我们是否能够在快乐地欣赏孩子的优点时,坦然地接受他们的不足之处?我们是否尊重了孩子享有自己生活的权利,让他们能够无拘无束地发展独一无二的自己?

大多数家长面对上述问题时,都会在沉默的反思后,无奈地给出否定答案。这种内在的觉醒对我们来说如此痛苦,以至于我在阅读《父母的觉醒》的过程中,总是感受到书中提出的种种观点,如浪潮般拍打并撞击着自己僵化的育儿理念,带来冰冷而清醒的刺痛感。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否定自己的错误,努力找回迷失的自我,让自己忘记那些为孩子安排一切、而他也欣然接受的温馨回忆。我不得不告诉自己:孩子在成长,而我们,也必须重新塑造一种更加尊重孩子个性、克服自身焦虑的家庭关系。

是的,我的孩子可能并不完美,他也许运动能力差一些,动手能力差一些,但是他的想象力是多么令人惊叹啊!他脑海里总有各种奇思妙想:他会画出一个自动进行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新鲜空气的垃圾处理机器人;他会在我工作忙碌时,为我想象一个工作消失机,只要将待处理的工作放进去,它们就会消失不见;他可以小脑袋一转,就写出一篇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小作文,令人惊叹不已……

正如书中所说,孩子有权利做他自己,而不是通过取悦他人而获得认可。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因为虚荣心在作祟。是的,当我们在孩子捧回奖状为他们大声喝彩的时候,当我们在孩子成绩欠佳时将他与佼佼者进行对比的时候,当我们对孩子的爱好一笑而过却对他们的小小错误吹毛求疵的时候,其实是在用世俗的价值观去改变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相信,只有他们做到这些,才是大人心目中的乖孩子,才有资格得到关爱,却没有意识到:我们正在这个以成绩、荣誉和物质衡量一切的世界中渐渐迷失,忽略了平凡也是一种美,忘记了每个孩子的平凡之下,都掩藏着他独有的不凡之处。

非常喜欢书中提到的那些和孩子共同拥有的平凡时刻——

当我们双手紧握、肌肤相触时/当我们在宁静的早晨刚刚醒来时/当我们一道在温暖的水中沐浴时/当我们一起折叠充满馨香的干净衣物时/当我们全家一起坐下吃饭时/当夕阳西下时/当我们关灯享受安宁的月光时/当我们手把手地教孩子写字时/当我们充满兴奋地阅读一本新书时/当我们品尝心爱的食物时/当我们欣赏自然界的奇景时/当冬日的严寒袭来时……

读到这一段时,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从心底渐渐升起。为什么我们不能和孩子一起,去欣赏和分享这些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我们是否让孩子在名目繁多的课外班,错过了感受自然和表达情感的机会?而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沿途风景,那些稍纵即逝的快乐点滴,又会带着怎样的遗憾从我们的生活中迅速退去?

在我看来,书名中“觉醒”二字用得极好,既贴切又当之无愧。作为父母,我们都需要觉醒,觉醒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任其自由发展,而是通过对旧式教育的思索、自省与领悟,有所改变,给予孩子从容发展的空间,也使自己的育儿观更为成熟,比如,关于对孩子抱有的期望:

不要期望孩子对我们俯首帖耳,但愿他们尊重我们;

不要期望孩子盲目跟从我们,但愿他们征询我们的意见;

不要期望孩子跟随我们的愿景,但愿他们创造自己的蓝图;

不要期望孩子一定找到方向,但愿他们发现生活的意义;

不要期望孩子不经历任何苦痛,但愿他们找到完善自我的途径;

不要期望孩子不遭遇任何失败,但愿他们有勇气重头再来;

不要期望孩子永不伤害别人,但愿他们感悟慈悲、求得原谅。

把大人、小孩和书,用爱串联在一起

■柯倩华

我认识袁晓峰老师只不过是在几个月前,在一个工作场合,相聚了几天。我们真正深入地谈话,精确地说,只有两个小时。然而,她在两小时中散发的热情和巨大的能量,以及她所分享的丰富多元的阅读推广经验,令人赞叹不已。面对那么专注、认真、兴高采烈、滔滔不绝的“讲者”,我身为听众,觉得很享受。当时有一对外国老夫妻坐在我们旁边,他们一定觉得奇怪。究竟,我们,或者应该说,她,怎么有这么多话可说呢?

因为爱吧,我想。她是真的很爱读书,尤其是图画书。她也爱小孩,爱看到小孩快乐地读书。于是,她多年来想方设法把大人、小孩和书,用爱串联在一起。她大量地阅读,参加各式各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分享她的理念、知识、经验和做法,积极地播撒阅读的种子,也传递她的热情和快乐。她希望大家都能跟她一样爱图画书,爱孩子,爱上快乐阅读的人生。她不停地说,不断地做,乐此不疲。这份心意,在《塞满故事的幸福童年》这本书里随处可见。读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延续那段意犹未尽的谈话,只是我从听众变成读者,也从独乐乐变成众乐乐。

“快乐”在这本书里是不断被提醒的重要概念,此外,还有许多频频出现的关键词,例如“幸福”、“梦想”、“想象”、“创意”、“幽默”等,都反映出作者对于儿童与书籍的理念。她在书中说:“读童书能让我们更理解孩子,能让我们向孩子学习。”可见,所谓爱也包含着理解。爱小孩,故能谦虚地理解小孩的特点;爱书,要学习如何深入欣赏书的内涵与美感。书与人的关系,友善而美好。书中介绍了许多不同主题的童书,包括情绪、人际关系、生命教育、艺术等,有故事类也有非故事类(知识类),并说明了推荐的理由:是否符合儿童观点、具有幽默趣味、扩展视野、感动心灵等,为在茫茫书海中挑选童书的成人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意见。正确的选择,在建立小孩与书的关系中,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书里也分享了许多阅读方式,提醒读者不仅读,还要细读、精读,以及倾听、观察和思考,绝不轻视小孩与童书。

什么是幸福的童年?或许每个人的想法不尽相同,但我们几乎可以确定,不快乐的大人,无法教养出快乐的小孩。就像难以从读书中获得乐趣的大人,也很难使孩子相信读书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真正从心里喜爱童书并享受与小孩共读的乐趣,将有助于创造幸福的童年。 (作者系台湾儿童文学评论家、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顾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05 , Processed in 0.06351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