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夫尔 “他没白天,没黑夜,没周末地工作,短短两个月瘦了3公斤。”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教育局党委书记艾力·阿勒马斯心疼地对记者说,“他把疏勒当成他的家了,因为援疆,我们成了一家人。” 他就是董长岭,来自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的援疆干部。2010年11月,董长岭从山东利津县教育局副局长的任上,被选派到万里之外位于昆仑山下的新疆疏勒县教育局担任局长。因为忘我工作,立志改变疏勒教育面貌,他被当地人称为昆仑山下的“拼命三郎”。 克服困难,让全县学校旧貌换新颜 走进疏勒县第一中学,正值下课时间,整洁美丽的校园里,少数民族学生们在校园嬉戏打闹,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崭新的校舍,一流的办学条件,令人耳目一新。 董长岭到疏勒县调研,第一站去的便是疏勒县第一中学。“房子是上世纪70年代的平房,连围墙都没有,没有食堂,寄宿制学生吃饭,就在校园外面的路边小摊上解决。看了学校的面貌,心里很不好受,一所近60年的学校,条件这么差,管理这么混乱。”董长岭谈起当时的感受,依然感慨万千。 疏勒县第一中学校长艾斯哈尔·阿不来提告诉记者:“董局长上任后,学校两年投入6500万元,超过过去58年的总和。现在,教师搬进了新的办公楼,老教师来看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农村孩子的家长来了,以为自己走错了校门。” 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不仅仅是疏勒县第一中学。董长岭在任的3年,共建设了165个项目,投入教育基本建设的资金达4.6亿元。 面对疏勒落后的教育面貌,董长岭曾下定决心,一定要克服困难,利用短短的3年时间改变这里的教育面貌。如今,3年过去了,董长岭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而且还远远超过了很多人对他的预期。 改革创新,开创校园食品安全保障新模式 走在疏勒县城乡,常常会看到一辆辆载着大米、面粉、牛奶、牛羊肉以及各种蔬菜、瓜果的厢式货车,开进一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这些车辆就是疏勒县农村幼儿园和寄宿制中小学食品物资集中配送专车。 2011年3月,上任疏勒县教育局局长不久的董长岭就对全县农村学生食堂的供餐情况进行了调研。他发现,不少学校把食堂承包给个人,存在着过度追求利润、服务质量低劣、饭菜质次价高、师生怨声较多等问题;而一些学校自办的食堂,则存在采购食品和原材料无固定场所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董长岭推动疏勒县出台规定,学校食堂一律自办,不得对外承包。同时,对全县农村幼儿园和寄宿制中小学实行食品物资统一配送制度。 根据疏勒县设计的制度方案,寄宿制学校和幼儿园食品物资集中采购配送必须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监督、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统一账户。寄宿制学校和幼儿园的伙食费实行统一账户,集中管理,统一结算,从而实现食品物资信息“一本账”。 据测算,集中配送机制运行后,学校伙食补贴资金节约了30%。董长岭开创的这种模式,后来被称为“疏勒模式”,在全疆得到推广。 主动加压,自己给自己找“烦恼” 有人说,作为一名援疆干部,把规定的援疆任务做好就算完成任务了,没必要自己费力找那么多“烦恼”。可董长岭不这么认为,他说:“援疆是责任,更是使命。虽然只有短短3年,我可以没有英雄壮举,但决不能碌碌无为。” 在到疏勒县的第一个月里,董长岭跑遍了全县15个乡镇的112所学校。通过深入调研,他认为,这里不仅办学条件差,而且管理队伍和教师们在观念和理念上也存在很多问题。董长岭说:“不从观念和理念上改变,即便把学校建设得再好,也无法提高办学质量。” 事实上,这工作董长岭可以不去做,但他却看不过去,自己给自己找来了很多“烦恼”。 很快,根据疏勒县教育的实际,董长岭确定了工作思路,一是整合县城资源,打造龙头学校;二是理顺乡镇学校管理体系;三是重点抓双语教育与职业教育。他还实行中小学书记、校长每月工作调度会制度,推行日工作“量”、周工作“清”、月工作“结”、年工作“评比”制度。一年下来,疏勒教育管理实现了基本规范。“这是基础,就像修建房屋的地基,地基都没有,从何盖高楼?”董长岭说。 从繁华的渤海之滨到偏远的西部边陲,董长岭舍弃了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女的关心。2011年5月,董长岭回山东联系职业教育合作办学事宜,10天的时间里几次从家门口路过,都没有回家和家人见上一面。 “3年一晃而过,很多想为疏勒教育办的事还没来得及办。”董长岭说,“虽然3年我也失去很多,但让我更高兴的是,为第二故乡的各族群众奉献了一片真情,为疏勒县的教育发展贡献了绵薄之力。”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05 , Processed in 0.06383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