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谁剪掉了孩子独立成长的羽翼

2013-11-17 16:2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7| 评论: 0

摘要: 漫画中国网 供图 编者按:11月10日,本版刊发了一组对亲子真人秀节目的反思文章,引起了家长和幼教工作者的讨论,关注点也从节目的教育意义拓展到当今家庭育儿现状。许多读者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反思了育儿实 ...
漫画中国网 供图

编者按:11月10日,本版刊发了一组对亲子真人秀节目的反思文章,引起了家长和幼教工作者的讨论,关注点也从节目的教育意义拓展到当今家庭育儿现状。许多读者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反思了育儿实践中家长过分包办代替幼儿活动、过多限制幼儿自由、剥夺孩子劳动权的现象,并呼吁家长解放孩子的手和脑,让孩子独立成长。本期特编发一组稿件,就“幼儿独立性培养”这一话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过分限制

“蜡烛包”式养育危害多

■许圣义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但3岁亮亮的“远行”却是要打引号的。每天早上送亮亮进入幼儿园,亮亮妈妈都久久不肯离去。亮亮暂时没有适应新生活,见到老师会哭,亮亮妈妈心疼不已,每次都急忙上前哄亮亮。即使被丈夫拉出幼儿园大门,她还是不放心,贴着墙壁、竖着耳朵,听里面的动静,听着听着,居然又流眼泪了。

这位母亲的担忧可以理解,但如果家长不反思自己爱的限度和方式,“任性地爱”,很可能造成养育中“限制有余,放手不足”的现象,其中最典型的当数“蜡烛包”式的养育。

过去的新生儿不仅要用几层包被紧紧裹住,大人还必须把他的四肢放直,用布带在包外“五花大绑”,形成一个僵硬挺直的小“蜡烛包”,这使婴儿的身体没有任何自由活动与伸展的可能,给他的肉体和精神带来痛苦,影响其发育。这种“蜡烛包”仅是一个象征,它内蕴着一整套陈腐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反映出家长们试图塑造什么样的孩子以及如何塑造后代的意向。

父母们多喜欢孩子“乖”、“顺从”,不喜欢孩子“调皮”、“不听话”。家长们常从孩子婴儿起就想方设法限制他的活动,期冀孩子成年后有强烈的自控能力。在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当孩子主动地伸出手去试探什么时,马上会听到成人“别动”的阻止声;热衷于游戏和户外活动的儿童也被看作“贪玩的野孩子”;咨询中见到不少儿童多是在祖辈、父辈和保姆的怀抱中长大,甚至有些孩子快3岁了,仍很少有机会下地独立活动;有些独生子女很难与同龄小朋友接触,因为家长生怕放手让孩子走向群体中,孩子会“吃亏”、“受气”。

其实,好动、好奇、好问、好与小朋友交往本是幼儿的特点,但不少家长却把好动当成调皮,嫌好奇心强的孩子太淘气,讨厌孩子刨根问到底,更把孩子丰富的想象当成异想天开,认为“贪玩”是天大的毛病,说孩子只会“瞎胡闹”。

另外,传统观念中总是教育子女要“循规蹈矩”、“不轻举妄动”,又源于“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材”的旧观念,孩子若有大人认为的越轨行为,便要训之以戒尺。今天备受父母宠爱的独生子女,当他们拒绝父母的约束,家长又找不到对策时,要使孩子变得“驯服”,消除“野性”,有些家长就不得不动用武力了。

岂不知“蜡烛包”式的捆绑教育严重地扼杀了孩子刚刚萌发的好奇心,探究欲、丰富的想象力及独立精神,造成了拘谨、顺从、安分守己、缺乏信心和畏缩等性格特征。

事实证明,“蜡烛包”式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更严重地阻碍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固化了孩子的心灵,因为“蜡烛包”式的教育极容易抽去孩子人格挺立的基石,弊害极大。温室的花朵难见风霜雨雪,襁褓中的孩子恐难自立行走,孩子有孩子的世界,父母最好不要过多干预。

世易时移,家长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科学养育水平,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探索自由,使他从小具有进取心和独立自主精神,在行为上变静态取向为主动求变,乐于挑战创新。

幼儿从小就该有机会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与经验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将来才有可能成为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革新者。为此,无论在肉体还是精神上,父母都应根除对于子女“蜡烛包”式的捆绑,使孩子的发展获得充分解放。

关键词:包办代替

依赖是包办代替的副产品

■浦芸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或者看到很多中大班的幼儿不会自己穿衣服、扣纽扣;不会自己整理玩具、收拾书包;不会和同伴沟通交流;小班幼儿不会自己洗脸、吃饭,甚至睡觉都要大人抱着才肯睡……这种离不开大人帮助、不能处理好身边的人和事、缺乏独立性的“依赖型”幼儿,已成为令人担忧的幼儿群体。

在我园调查中发现,“依赖型”幼儿已成为一独特群体现象。从不同年龄段看,小班“依赖型”幼儿占幼儿总数的80.28%,中班占49.11%,大班占23.66%。这表明,虽然随着幼儿集体生活经验的日益丰富及教育干预的影响,幼儿的独立性在不断提高,但“依赖型”幼儿在各年龄段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造成幼儿在生活中处于“依赖型”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家庭的教养方式。

现在家庭过多地考虑幼儿在生活上的舒适、智力上的投资,把家庭教育片面理解成为对孩子进行读书、写字、画画、弹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吃饭、穿衣、睡觉等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则是因为怕孩子做错事、添麻烦,或者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不足,干脆不让孩子去做,从生活小事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一手包办,很少去询问孩子真正的想法,完全剥夺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

我园问卷调查表明,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能力时“大胆放手”的占5%,“偶尔尝试”的占23%,“时间紧、包办”的占28%,“孩子小代替”的占42%。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有些家长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只是把希望寄托于老师,希望老师在组织游戏时多关注这些“依赖型”孩子。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依赖型”幼儿不是天生的,只要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就能促进“依赖型”幼儿独立性的发展。那么,如何抓住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使幼儿今后更好地生活呢?对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强化意向,发展独立意识是基础。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儿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家长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岁前的孩子,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凡事都要亲眼看看、亲手做做。他们对成人做的事常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看见大人扫地,也到处找扫把;家里来了客人,马上抢着递拖鞋;明明还不会穿衣服,却偏偏要“自己来”……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发展的表现。但由于孩子的骨骼、肌肉等发育尚不完善,动作还不协调,因此常常会弄脏了衣服,损坏了东西,对此,老师和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理解、宽容孩子的“错误”,少包办多指导,支持孩子自己动手,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强化幼儿的服务和独立意向,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独立能力。

提供机会,培养独立能力是保障。培养“依赖型”幼儿的独立性,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使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有主见是件好事,说明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认识,有了初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应该经常为孩子提供充分表达、自主选择的机会,凡事可以先征求孩子的意见,然后再和孩子共同商讨决定,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从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独立能力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独立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和家长一同更新养育观念,把生活和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给“依赖型”幼儿充分的决定权和发展权,帮助他们逐渐摆脱依赖,学会独立思考,拥有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震泽实验幼儿园)

关键词:权利剥夺

把劳动权还给孩子

■余宪文

我们常说“心灵手巧”,幼儿的智慧来源于直接经验、动手操作,所以“手巧才能心灵”。孩子通过直接经验、亲身体会增长智慧,这原本是其成长发展的基本权利,但在许多家庭中,家长用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动手实践的权利,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剥夺孩子的“劳动权”。

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幼儿的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之一,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他们将来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家长应该把劳动的权利、动手的权利还给孩子。

父母要做好表率。幼儿最初的劳动,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他参加劳动的欲望大多被兴趣所激发,如看见妈妈洗衣服时有许多肥皂泡沫,很好玩,他也照着洗手帕。所以父母要根据幼儿好学、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因势利导,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如果你每次看完书报,都能物归原处整理好,那么,孩子也会照着你的样子做。不过,孩子小的时候可能并不能意识到这点,父母可以用游戏的口吻提醒他照着做:“明明,我们一起来整理图书,看谁得第一名。”此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要表现出勤于劳动和乐于为家庭、社会、他人服务的精神,父母的言传身教,会使幼儿耳濡目染,无形中为幼儿养成劳动习惯打下基础。

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劳动着手。2~3岁的孩子对未接触过的事情都很感兴趣,常可听到他们说“我自己来”、“我自己做”。但此时幼儿手指肌肉协调动作较差,不能按一定顺序进行,注意力也不集中,因而父母要从培养幼儿最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着手来训练幼儿,如穿衣服、洗脸、叠小被、解大小便等。最初教幼儿学穿袜子时,可以先帮他穿一半,让他自己把另一半拉上去;初学穿衣时,可以让他自己先穿好一只袖子,父母再帮助他穿上另一只袖子;学扣钮扣时,应告诉幼儿先将衣服两边对整齐,再从下往上一个个地扣。由于这些都是幼儿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孩子很容易学会,但要养成习惯,还要靠父母支持和鼓励。

让幼儿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幼儿从小做点家务劳动,不仅能使他感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的责任心和为他人服务的好品质,同时,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4~5岁的幼儿虽然干不了重活,但可以当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如爸爸扫地时,为爸爸取簸箕;准备就餐时,为大家擦桌子。等再长大些,可以帮助父母拣菜、分筷子、扫地、倒垃圾,还可以让他们在就近处取牛奶、拿报纸等。为了提高孩子参加劳动的积极性,亲子之间可以开展比赛活动,让幼儿在参加家务劳动过程中,产生初步的对家庭的责任感,懂得劳动的意义。在这种思想的潜移默化下,孩子长大后也能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服务,不计较个人得失。另外,父母还应该积极支持鼓励孩子为幼儿园集体做事情,为邻里做事情。

父母在培养孩子劳动习惯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首先要明确劳动目的,让孩子参加适当的劳动,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不是把孩子当作劳动力使用,切忌用严厉的态度和命令的口吻强迫孩子,严禁用劳动惩罚孩子。当孩子出色完成任务时,应真诚给予表扬,从精神上支持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对劳动的喜爱之情。同时,劳动任务要为幼儿力所能及,幼儿时期身体各器官还非常娇嫩,父母在安排孩子劳动内容时,必须考虑孩子的年龄、体力和能力的特点,考虑他的生理和心理的承受力,太艰难、过度的劳动不仅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而放弃努力,甚至会使他们厌恶劳动,并影响他们的正常发育。父母要做到持之以恒,劳动习惯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做有心人,经常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孩子劳动习惯的养成。

家长来信

不做孩子的“发言人”

送女儿去幼儿园,走到门口时正碰到老师在问一个小男孩,昨天让他们画的小动物完成了没。小男孩还未开口,旁边的妈妈连忙接过话,对老师说:“今天走得急,忘了把图拿来了。他画了我们家的小狗,画得可认真了。”

老师笑着点了点头,同时嘱咐小男孩的妈妈:“请妈妈下次不要做XXX小朋友的‘发言人’了,我们XXX小朋友常主动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回答得可好了。上幼儿园了,小朋友就要自己回答老师的问题。”

我在一旁为老师的这句话叫好。现在家长都太心疼孩子了,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当起孩子的‘代言人’来,以至于让孩子不能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女儿小的时候,我也常常当她的‘发言人’。别人要给她吃点什么东西,她还未开口,我已经在帮她决定要或不要了,甚至还“体贴”地帮她决定要哪样东西。因为我总觉得我比她有经验、能为她做最好的选择,却忘了考虑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渐渐地,她竟越说越简洁,越来越不肯张嘴了。后来,我才意识到,是我这个当妈妈的太爱替她说了。比如当她要拿什么时,只要手指点点,我就会先开口猜测:“宝宝要什么?要苹果吗?不对,那是要香蕉?”女儿常在点头或摇头中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久而久之,她也越来越不肯动嘴巴去跟我们解释了。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他自己成长的方式,许多的路也是需要他独自走出来。所以,我们应该适时而勇敢的放手,让孩子去表达他的所思所想,而不是抢着做他的“发言人”。

——浙江省湖州市双林镇家长盛国英

教育孩子不是“捏橡皮泥”

双休日,带女儿出去逛街,她要穿那件旧的红毛衣。我说不好看,想让她穿那套新买的黑色裙子出去,可无论我怎么软硬兼施她都不肯穿。一早上因为这件事,我们僵持了半个小时。

回到家,女儿拿出阿姨给她买的橡皮泥,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多小时后,桌子上就摆了许多五颜六色的小动物。仔细一看,我发现大象的鼻子很短,兔子的尾巴倒挺长,老虎只有一只耳朵,狗只有3条腿……

我边数落她常识太少,边捏了尾巴和耳朵准备给它们安上,女儿却护着它们,不肯让我帮忙。她说这老虎是《两只老虎》歌里的老虎,这只3条腿的狗为了保护它的孩子,打架受伤了……在女儿看来,每一个动物,都有一个故事。

跟朋友诉说这些琐事,她倒是一针见血:“孩子又不是你的橡皮泥,你想捏成啥样就啥样,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我看你不开心都是自己闹的,她想穿红毛衣就让她穿呗,她想捏啥样就捏啥样。”

朋友接着说:“好的家长是欣赏孩子的创造和想法,而你只是一意孤行地改变孩子。”

朋友的一番话让我的心一下子豁然开朗。是啊,女儿不是我的橡皮泥,我不能给她以思想,我的生活经验也仅仅只能作为一种建议,她有决定采纳与否的权利,我也不能按照我自己的思维模式,把女儿塑造成第二个“我”。

家长朋友们,别把孩子当成橡皮泥,教育孩子更不是“捏橡皮泥”。我们应该尊重孩子、欣赏孩子,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与性格,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表达真我、活出自我的风采!

——湖南省常德市家长刘亚华

给孩子一块“责任田”

我喜欢养花弄草,女儿也经常嚷嚷着要自己养花,于是,从女儿上幼儿园大班开始,我就请她管理自己的一块“责任田”。我挑选了几盆较好养活的花挪到了阳台另一边:“你要照顾好它们啊!”女儿郑重其事地说:“没问题,包给我吧。”

然而,新鲜劲儿一过,女儿的热情大减,好多天也不给花浇水。我不说她、也不代劳,只照常料理我的花草。一个多月后,阳台上出现了两种景观,我的地面上,绿意葱茏、花朵吐蕊;女儿的“责任田”里,叶子发黄、花骨朵儿凋落。女儿捡起一颗还没有绽放就枯萎的花苞,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轻轻地抱着她:“宝贝,行动起来吧,你行的。”

女儿出现在阳台的身影多了起来,去外婆家小住几天,也不忘再三叮嘱我照看好她的花草。她说:“妈妈,你知道吗,花草就像人一样,你对它好,它也会对你好的。它对我好,就是叶子绿绿的,花儿红红的,看到它们,我就很快乐。”   

小小一块“责任田”,培养了女儿的独立精神,使她懂得了付出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当家长们抱怨独生子女独立性差、没有责任心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正是自己的大包大揽出了问题?父母们,如果爱孩子,就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为承诺负责,给孩子成长留一块“责任田”吧。

——安徽省肥东县撮镇家长杨笑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03 , Processed in 0.06266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