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记者来到北京市西南郊的农业大区——房山区,实地探访山区孩子的学习生活。走进坐落在周口店镇的房山五中,从教学楼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环顾校园,标准的塑胶跑道操场、能容纳1000多人的报告厅、专供学生实践的蔬菜基地、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刚进这样一所现代化学校时,记者起初并没有想到,这是一所山区中学。 山里娃享受“三免两补” 15岁的初三学生赵雪娜是2011年9月份转来上学的,之前她在河北镇一所山区中学上学。“这里的条件比我们原来的中学好很多,那边的操场是土的,教室都是平房,冬天很冷。我们平时放学后就回家待着,没有兴趣小组,学校没有电脑和多媒体。我初一几乎没有上过实验课,也没参加过校外社会实践。”赵雪娜对记者说。 房山五中有1200多名学生, 95%来自山区,还有一部分来自附近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70多位来自对口支援地区西藏果洛自治州和玉树的孩子们。2006年,房山区实施了“教育移民”工程,让目前户籍还在山区的孩子们走出大山,到城镇上学。现在,山里娃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着城市优质教育。 当上午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响起时,初中三个年级的孩子按班级集合,有序前往餐厅。干净整洁的餐厅里,班干部带着全班同学排队打饭,按照既定的座位坐好,中午是三个菜,两荤一素。 “学校的饭菜好吃吗?”记者问。“好吃!我最喜欢吃食堂的宫保鸡丁了。每天的饭菜都不重样,早晨有牛奶有鸡蛋。晚上自习前还发水果呢!”来自西藏果洛自治州的藏族女孩桑吉卓玛眨着清澈的大眼睛回答道。 “你在学校吃饭花了多少钱?”“我们吃饭都不花钱,父母带给我的零花钱我都攒着,准备买书呢。” 让孩子到山外上学不能增加山区农民的负担,新增加的费用全部由政府解决。如今,这些孩子们都享受着“三免两补”,即免住宿费、免课本费、免学杂费,学生用餐有补贴,交通有补贴。学校每两周放假一次,周五下午放学后,由房山区公交客运公司的专业司机开着40辆每车容纳40人的空调车准时停在房山五中校园内,按照每个学生的家庭地址规划线路,把孩子们从学校送到村口,各乡镇再派专车送到每个学生家门口。随行的副校长毛玉革告诉记者,他主管两件事,一是安全,二是德育。学生的安全必须万无一失,每到孩子放假的周末,他一定要自己送孩子上车才放心。 在寄宿学校,教师白天当老师,晚上当“代理家长”、“爱心妈妈”。“教师会针对初中这一年龄段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毛玉革说。 区域教育的一盘棋 房山区位于北京西南郊,面积20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约占2/3。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等原因,这里的山区学校普遍规模小、资源分散、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 房山区教委主任郭志族介绍,为破解难题,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市、区两级财政投入资金3.3亿元,按照北京市新颁办学条件标准新建两所寄宿制初级中学,整体改造两所初中校。 “让孩子离开父母,都集中到平原乡镇读书,村民会不会不方便?”面对记者的问题,郭志族回答:“‘集中寄宿、定点布局’可能会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了,但可以让孩子们接受到优质教育。老百姓过去关心的‘有学上’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现在大家更关注‘上好学’问题。多年的城乡二元体制使房山教育形成了城镇、平原和山区三个梯度,山区学生很难享受到城市化优质教育资源。以前,我们的教育经费就像撒胡椒面一样分散到各个山区学校,现在规模办学则使山区教育从全区最低端跨越到全区最高端,极大提高了教育均衡水平。” 中学迁出山区,给山区小学、幼教、职成教育留下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年来,房山区教育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涵盖从“出生”至“终身”的广阔领域,形成覆盖幼小中职成的大教育格局。学前教育入园率从30%提高到94.75%;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和完成率达到99.9%;高考升学率从29%提高至91.34%;17所成人教育示范校数量和年度成人培训15万人次规模。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8 , Processed in 0.05223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