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热议:自主招生成为争抢生源的准高考?-高等教育|所高校|中学校长|人才培养|基础教育| ...

2015-12-21 08:42|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7| 评论: 0

摘要: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被称为高三考生的黑色周末。两天内,北约、华约、同盟三大联盟,以及华东师大(微博) 、上海财大、上外(微博)等高校的自主招生笔试集中举行,考生连轴赶场,试图为自己的高考保驾护航。   ...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被称为高三考生的“黑色周末”。两天内,“北约”、“华约”、“同盟”三大联盟,以及华东师大(微博) 、上海财大、上外(微博)等高校的自主招生笔试集中举行,考生连轴赶场,试图为自己的高考保驾护航。

  这样的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自2003年推出,已轰轰烈烈开展了十年。当年,面对高考“一考定终身”,改革者希望用自主招生帮助大学选拔适合的人才,也减轻学生的负担,但到今天,这美好的“双赢”目标,却不得不面对“双输”的困局——大学在争抢生源中不断丧失办学特色,而高中生的压力则远远辐射到了初中生甚至小学生。

  回到“一考定终身”的老路,显然是逆改革潮流之举。但如何让自主招生更加完善,真正让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却是每一所自主招生高校必须加紧承担的责任。

  高校不重培养而重囤积优秀生源

  十年前,作为高考制度的补充,自主招生应运而生,为那些具有创新潜力、学科特长的考生开辟一条新路。“它客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和选择,特别是一些高校引入面试,考查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在以前完全不能想象。”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如此评价。

  但本该区别于高考的个性化选拔,如今却日益趋同。前天,在上海电视大学国顺路考点,“北约”、“华约”考试结束后,不少学生连连摇头:“题量大,不能说很难,形式和考题越来越像高考。”

  “现在的自主招生,是用准高考的方式折磨考生。”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孙铮教授指出,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自主选拔录取似乎不是在搞试点,而是给予某些高校某种待遇;高校争取自主招生资格也并不在乎选才,好像是在争取某种权利,借自主招生圈定优秀生源。

  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授也认为,自主招生是一种低层次的囤积生源行为——囤积越多,分数炒得越高,似乎证明学校水平越高,这种囤积生源的现象是高校不自信的表现。他进而指出,自主招生的高校没有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人才培养的改革上,“如果能够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何愁没有好的生源?”

  有教育界人士指出,高等教育质量近年来备受诟病,人们对教育的不满,已经逐渐从基础教育转向高等教育。“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眼睛发亮,四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两眼无光”,“眼睛一闭一睁,一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四年过去了”……这是当下流传在大学生中的段子。面对知名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仍是奢望的现实,人们对自主招生自然有了更多的质疑——每年想尽花样抢高分生源,抢来了又不能开展特色培养,如此恶性循环,高等教育何时才能提高质量?

  孙铮认为,针对自主招生进来的学生,提出适合的培养方案,真正把教学质量提上去,同时帮助中学拓展素质教育空间,这才是高校应该花心思做的。

  家长“一考定终身”下的思维模式在继续

  刚刚过去的周末,共有30多所高校举行自主招生考试选拔。“北约”考5科,考试时间6小时;“华约”考4科,6小时;“卓越联盟”考3科,5.5小时……但客观上的考试时间撞车,让沪上考生至多只能参加其中的两场考试。

  “如果时间允许,这些考试我们肯定都要去。让孩子多一个选择机会有什么不好。”在卢湾区电大考点,一位候考的母亲向记者表示,孩子今年的复旦千分考成绩为699分,比划定的面试线高出了114分,但孩子参加“华约”考试后,还要继续奋战“同盟”。“首先要一脚跨进好大学的大门,然后再仔细选选专业。”

  高分就是“王道”,在很多家长身上,这种“一考定终身”时代的单向度思维模式还在继续——如何把孩子的分数一分不浪费地兑换为“最好大学的最好专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约”“华约”和“同盟”笔试中,甚至有不少“直推生”现身。直推生,意味着考生已经承诺并签约,把这一所高校作为首选,不用再赶场投考他校了。但事实上,仍有家长不惜鼓励孩子“违约”,只为搏击更多好学校的机会。

  但家长可能没有好好想过,“多一个机会”是否值得。以财大为例,去年该校的自主招生有2293人参加,最后录取130人,仅占笔试人数的6%,大多数考生都是陪考。

  在某种意义上,考生和家长的盲目,表明了他们对大学的误读和认识偏差。在叶志明看来,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选择在同一天,恰恰考验学生和家长的选择能力。“如果对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有清晰的定位,为什么会样样都要或者无从下手?”

  上海财大在2011级1958名新生中做过一个调查,76.9%的受访学生表示对自己所学专业不了解。在回答“高考填报志愿时最大困惑”时,选择“没有明确的专业思想”的学生达到41%。很明显,很多学生中学时以追求升学为目的,对今后没有长远规划,也抑制了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发展。

  大学招改箭在弦上,唯有完善

  行进至第10年的大学自主招生改革,承载着一项对大学而言至关重要的“实验”:通过大学招考模式的改革,引领基础教育的教改,探索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但眼下,它给更多人留下的印象是名校间的生源掐尖大战。以复旦和上海交大为例,两校最近几年留给沪上考生的“裸考”名额只占学校招录人数的两成左右,且录取分数极高。这就意味着,普通学校的学生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要通过裸考进名校,难度越来越高;也有相关调查表明,大多数被确定为自招对象的考生依其高考成绩,也能达到两校的录取分数线——看上去,自主招生有点多此一举。

  有业内人士直言,自主招生无形中强化了考生和家长的“名校情结”。为了搏击自主招生,初三竟然变成了最黑暗的阶段。“考不上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就相当于和自主招生搭不上边,进而无缘名牌大学。”这样的招考压力,可以一直下移到小学甚至幼儿园。

  一些教育界人士开始发出感叹:与其任凭各校自主招生考试“横行”,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还不如回到“一考定终身”时代,或者效仿美国SAT考试,让考生凭一个公认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自行申请学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

  “自主招生未来的走向,目前谁都不好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学招考制度改革箭在弦上,不可能走回头路。”沪上一位名校的招办负责人说。

  分管招生多年的叶志明认为,“我们是一个生源大国,一个学生拿到多个录取通知书,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最现成的佐证,可以参看春季高考:很多考生拿到一所或几所高校的录取通知却不去报到,这给学校的课程设置、住宿安排都带来了现实难题。“人数有限的春考,学校都无法应对,更何况自主招生这么大的盘子,学校需要有多少的人力和财力去应对,都无从考量。”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许晓鸣教授曾经到耶鲁大学招生委员会访问。他告诉记者,耶鲁招生委员会有3-5人,他们有很强的甄别、选拔人才的经验,阅读厚厚的申请材料,哪些需要电话面试,哪些需要视频面试,哪些需要当面面试,他们都非常清楚。两相对照,中国高校面试考生的能力亟待提高。

  “中学校长认真推荐学生,学生学会自我推荐,大学负责任地去选拔,而不是以现在这样准高考的方式折磨学生,这才是真正的自主招生。”孙铮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7 , Processed in 0.05629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