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义务助学社社员,7年“接力”,坚持免费辅导困难家庭孩子学习,时间累计长达11.5万个小时。昨日,记者在该校听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2004年12月的一天傍晚,义务助学社的创始人和首任社长李新锐,因学校停电到校外青菱乡邬家墩的小卖部买应急灯。一进小卖部,看见一名小女孩拿着书本问奶奶:“这道题怎么做啊?”“奶奶又没上过学,怎么会晓得咧?”听完,小女孩失望地低下头。小卖部是一对老夫妻开的,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地打工。那天晚上,李新锐没睡好。第二天,他到附近的邬家墩、八坦路了解,发现很多菜贩、拾荒人员、灌煤气工的孩子,学习没人管,有些孩子因成绩不好而不愿意上课。李新锐于是冒出“召集一些同学,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免费辅导功课”的想法,义务助学社应运而生。 “贫困家庭请家教不容易,所以我们‘嫌富爱贫’,选择贫困家庭孩子进行帮助,不收任何费用。”现任社长小冯介绍。“其实,助学社的成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大学生,但加入义务助学社,就要免费辅导困难家庭孩子。至于自身家庭困难,作为一个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张家湾街长利小区王建明的女儿,是助学社2009年9月发展的助学对象。王建明的头部受过重伤,妻子是聋哑人。上小学5年级的女儿很懂事,每次哥哥姐姐给她辅导功课,都听得很认真。 “以前丫头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只能空着,看到同学有家教很羡慕。现在,她在同学面前不再自卑了,成绩也提高不少,我们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啊。”提起助学社,王建明满心的感激之情。 助学社第六届社员袁佩,她的助学对象原属于八坦路区,但是由于拆迁,搬家至乔木湾村。考虑到对这个孩子已经助学很长时间,袁佩决定牺牲自己的时间坚持上门做家教,每次来回,路上都要花4个多小时,由于白沙洲大道正在改造,“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据了解,7年来,义务助学社共义务助学贫困学生近400人次,达11.5万多个小时;参与助学的大学生人数从不到30人发展到200多人,总共累计900多人。他们风雨兼程、爱心接力7年,不收受学生和家长一分钱费用和馈赠,社会影响日益扩大,连续三年获得武汉地区公益行动优秀团体称号。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6 , Processed in 0.05534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