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昨天上午召开联组会议,专题询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受国务院委托,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谈及近期广受关注的校车安全问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校车问题是关系民生的大事,解决这一问题既不能靠政府“包办”,也不能脱离国情照搬别国做法,而应以政府主导,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校车制度。各部委负责人还回答了委员们关于教育经费、农村中小学布局、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等问题的询问。 校车安全 校车制度不能照搬别国做法 校车安全是最近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索丽生表示,近期连续发生多起接送学生上学放学的车辆交通安全事故,令人痛心。“请问有关部门打算采取哪些措施切实保障学生上学放学的交通安全?”索丽生委员问道。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对此表示,校车问题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在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抓紧制定《校车安全条例》,条例草案已于本月11日向社会征求意见;二是研究建立包括完善校车标准等在内的校车管理制度。 朱之鑫表示,建立校车制度的问题非常复杂,涉及方方面面,例如学校的规划布局、城乡公共交通发展水平、道路条件、校车和驾驶员准入条件、校车购置和运行维护资金筹措等,涉及的部门和行业也非常多。所以统筹协调非常必要,要明确政府的主导责任。 索丽生委员表示,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对校车进行了严格界定,但有人担心由于经费投入、校车达标等因素,这一规定反而会导致一段时期内普通家庭的学生,特别是贫困、边远、山区等地的学生无车可坐,难以就学。 朱之鑫对此表示,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在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疏堵结合,既要严厉打击黑校车,规范校车的运营管理,各地也要从实际出发,尽快拿出几条能够保证学生正常出行安全的过渡性办法。正在征求意见的《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就设置了一个为期3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里,用于接送学生的校车不能满足要求的,可以根据省级人民政府的规定,使用其他取得校车标牌的载客汽车。 朱之鑫表示,解决校车问题应以政府主导,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校车制度,但不能靠政府“包办”所有事项,同时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不能脱离国情照搬别国做法。目前国务院多个部门正在抓紧研究,下一步将抓紧起草建立校车制度的意见,并做好与《校车安全条例》的衔接。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则表示,教育系统一定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好协调配合工作。要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协调家长选择、设计学生上下学的交通路线和交通方式,有校车的学校要建立校车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学生交通安全。 农村并校 全国小学数量十年减少一半 因与校车安全问题相关联,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也是近期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姚建年委员表示,因农村学校数量大幅减少,许多学生上学路途远,不安全因素增加。部分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一些地区出现了辍学率反弹的现象。且低龄学生住校,过早离开家庭和农村生活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也有不利影响。他表示,并校不能搞一刀切,就近入学可明显降低安全隐患。 袁贵仁对此表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起因可概括为“一少”“一多”“一高”:即农村学生数量减少,学龄人口减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增多;对高质量教育需求提高。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全国小学数量因上述原因减少一半,从55万所减至26万所。初中减少六分之一,从6.4万所减至5.5万所。 袁贵仁表示,布局调整整合了农村教育资源,提升了教师配备水平,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总体上是应当肯定的。但一些学校的撤并中,也存在工作简单化、程序不规范,以及撤并后办学条件没有跟上的问题。 “学校撤并后,要么住宿,要么不住宿。对住宿的学生来说,学校撤并后一些学生到离家较远的学校住宿,学校不仅要解决教和学的问题,还要解决吃、住、玩、卫生、安全的问题,以及家庭经济负担。”袁贵仁还表示,而不住宿的学生上学,要么步行或骑自行车,占到了64%,要么乘坐交通工具,包括校车、公交车、租用车、私家车等,这也带来交通风险。 在谈到解决布局调整后存在的问题时,袁贵仁称,“要慎重对待学校的撤并”,不具备条件的不予撤并,对需要保留的教学点要坚持办下去,而且要办好。同时,要明确学校撤并的工作程序,要建立学校布局调整的听证和公示制度,充分听取学生家长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意见,对经过科学论证和严格程序予以撤并的学校,也要先建后撤,解决好不住宿学生的交通问题,解决好住宿学生的生活保障问题。 教育经费 国家将设教育经费监管中心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4%,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如何保障教育经费可持续增长,是许多委员关心的问题。 在回答询问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说,4%的问题社会高度关注。2010年,这个比例达到了3.66%。今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并召开会议作出部署。目前,总体落实情况比较好,政策效果已逐步显现。1-11月份,全国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支出达到12332亿,同比增长25.8%,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幅1.5个百分点,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同比提高0.16个百分点。教育费附加征收1231亿元,同比增长46.5%;地方教育附加征收621亿元,增长1.89倍。同时,预算内基建的教育支出比重也提高到7%。2012年实现4%以后,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并构建可持续增长的机制,这方面已作出部署。 对于委员们提出的如何调动全社会投入教育积极性的询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回答说,从教育总经费来说,社会投入远低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解决这个问题将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尽快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解决民办教育的法人地位、分类管理和财会制度等问题;二是在支持鼓励政策上拿出管用的实招,包括财税、金融、用地、价格和人才等方面的鼓励政策;三是尽快建立鼓励社会捐赠的激励政策,包括建立规范透明、有公信力的捐赠管理架构,形成专业化、规范化和透明度高的运行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研究制定企业捐资教育支出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政策。 如何保障教育经费更合理、更科学使用,是委员们深入思考后的追问。对此,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回答说,我们要把钱用在刀刃上,使用好、管理好。使用上,要在保运转、保工资、保安全的基础上重点对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倾斜。管理上,要切实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金风险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决定经费投向、确定资金规模的时候,做到规则先行、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建议;二是完善学校财会制度,推进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三是教育经费从分配、使用到结算,重大项目从开工、建设到验收,都有纪检审计部门参与;四是进一步完善经费统计公告制度,制定学校财务收支公告制度,建立重大项目使用公告制度,使经费分配使用始终处于社会监督之下。 袁贵仁透露,国家将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监管中心,使对经费的使用、管理、监督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该计划已获中央编办批准。 高等教育 不再新设211、985工程学校 “教育部对各个学校管得过细、过死,对学校的干预很多。”在昨天的专题询问会上,贺铿委员就高校自主办学接连发问,他对持续已有十多年的高校教学评估验收提出质疑。他同时表示,“211”和“985”工程的初衷是很好的,但在评审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应出台后续的管理细则加以规范。 袁贵仁对此表示,对高校实行本科教育评估是高教法规定的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通过评估要巩固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要促进办学条件的改善,以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建设。在以往的评估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评估标准、评估手段比较单一,工作存在着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今后应进一步完善评估方案,改进评估方式,提高评估质量,达到评估的目标。 袁贵仁表示,当前,“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今后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 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在高校领域有两项重要的标志性工程,即“211”工程和“985”工程,教育部与财政部、发改委一起对这些学校开展了中期检查、验收和评估工作,总的来看两项工程的决策正确,富有前瞻性,成效显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开始进入全面收获的时期。 同时,他表示,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和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当前,两项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现在211工程是112所,985所是39所,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开始进入长期规划、动态管理、分段实施的阶段。 声音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特征非常明显,地区之间不仅经济发展水平有差距,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学校布局,包括财力方面的差距也非常大。建立校车制度,总的来看还不能脱离国情照搬别国的做法。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谈校车安全 关于校车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先后发生了几起校车安全事故,造成了孩子的伤亡,教育部门和我们为人父母者都感到十分痛心,非常难过。它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务必把校车这个新问题提到重要的议程上来。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谈校车安全 教学评估验收,教育部大概搞了十几年了,90年代初我在学校的时候就开始搞,搞得学校里怨声载道,对学校提出进行评估时提前两三年就通知了,这两三年学校校长干什么?一是抓钱把硬件条件改善一下;二是凭关系,将来评的时候可以说说话;三是弄虚作假,教案是怎么写的,考试卷子是怎么搞的,花大量的力量去弄虚作假……这么多意见,教育部到底知道不知道?它的实际效果有什么作用?这是我的一个重点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贺铿谈高校自主办学 据我所知,有一些学校进口了相当多的高端设备、实验室仪器设备,三五年没有开箱的不是个别。如果说我们的“211”、“985”没有后续的办法管理细则,我认为达不到初衷,我对这个问题也有一定看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贺铿谈高校建设 本版综合本报记者孙乾新华社报道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5 , Processed in 0.06762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