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据媒体报道,中国泛海控股集团及卢志强校友日前向复旦大学整体捐赠7亿元,创下了复旦大学校友单笔及累计捐赠金额的纪录。此次捐赠款项中,5亿元将用于“复旦泛海中心”的基本建设项目。对于校友为母校捐款,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校友捐款尤其是巨额捐款又该如何规范使用? 比“豪捐”更值得关注的是母校归属感 面对校友捐赠,大学更应当珍惜捐赠行为背后校友对学校的认同感,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教学,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刘楚汉 单笔数亿元的捐款,刷新了复旦大学校友捐赠的纪录,也必然会在中国大学捐赠榜上留下浓重一笔。毕竟,国内大学接受校友捐赠的总体额度还不高。位居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首位的北京大学,25年来接受校友捐赠的总额不过20.17亿元,平均每年8000万元。所以,一些媒体把卢志强此举称为“豪捐”,甚至把此前向大学进行过大笔捐赠的校友们一一扒了出来。不过,在笔者看来,数亿捐赠虽然吸引眼球,但对校友捐赠的关注决不能仅仅着眼于金额之巨。 校友是大学的重要资源和财富。校友乐于向母校捐款,并且捐赠金额越来越高,表现出的是对母校的感恩,也是对母校的尊重和支持。近年来,成功人士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普遍提升,很多人在成功之后都会寻求不同途径回馈社会,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大学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受重视的程度逐渐提升,说明大学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学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性地位以及价值引领,正在得到普遍认同。更多的人开始关心教育、关注教育,这对于教育发展无疑是个利好趋势。 另一方面,国内大学多为公办体制,普遍习惯于依赖财政资金办学,对校友捐赠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西方高校尤其是许多名校,大学接受社会捐赠的经费常常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接受捐赠的金额高低,甚至被视为衡量其社会声誉以及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有资料显示,哈佛大学2011年的捐助基金超过300亿美元,耶鲁大学接近200亿美元。相比之下,国内大学的捐赠水平显然还很不足。在我国经济并不发达的现实国情下,国内大学更需要转变观念,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 校友捐赠可以提升大学的办学条件,获得校友捐赠是大学的荣誉。更应看到的是,捐赠也说明校友对母校拥有较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果学生们在校时对学校有诸多不满,毕业后与母校不再联系,成功后又怎会主动捐助母校呢?遗憾的是,这样的先例并非没有。此前媒体曾报道过有成功人士忽视国内而向国外名校捐赠的消息,无疑值得反思。今天的捐赠是对昨天的肯定。面对校友捐赠,大学更应当珍惜捐赠行为背后校友对学校的认同感,并精心呵护,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教学,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培养更多对母校有归属感的校友,为未来投资。 面对校友捐助,无论是大学还是舆论,都不能只盯着被刷新的捐赠纪录,而应多一些平常心,把捐赠看成常态,把捐赠当成动力,反思差距,做好当下的工作,用好每一分捐款,这才是关键。高额捐款虽然是好事,但捐赠行为本身比捐赠金额更值得珍惜。这也意味着,大学应该善待每位校友、每位捐赠人,而无关金额高低。毕竟,校友的认同和支持才是对大学最好的褒奖。(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捐款使用应专业化管理 在捐款的使用上,好钢要用到刀刃上,严格规范是关键。无论是捐赠本金还是利息收益,高校都应合理分配,把钱花在办学核心领域。 ■别敦荣 近日,复旦大学获得校友捐款7亿元人民币,创下复旦大学校友单笔及累计捐赠金额的纪录,成为媒体和公众热议话题。人们在为捐赠校友和复旦大学点赞的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忧虑,即受赠者将如何使用这些捐款。而要解除人们的疑惑,高校显然还需更多作为。 近年来,由于建设需求日益庞大,开支节节攀升,政府拨款增长缓慢,提高学费受到严格控制,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面向社会尤其是校友筹集建设与发展资金。应该说,这不失为一条重要的筹资渠道。在欧美国家,高校拥有接受社会捐赠的历史传统,所获社会捐款往往是学费和政府拨款之外的第三大办学经费来源。在社会捐赠中,校友是主要的捐款人群。捐赠手段也多样化。不仅如此,高校还建立了严格的捐款使用制度,保证捐款用得其所。募与捐形成了良性循环。 与国外类似,我国高校获得的社会捐款也在不断增加,复旦大学的案例就是明证。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校在捐款使用上还没有建立令人信服的规章制度,甚至有人认为,我国高校的捐款使用“既不专业也不公开”。比如,某大学捐赠资金管理办法规定:资金管理委员会设立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两名,秘书长一名,副秘书长两名,委员若干名。主任委员由校长担任,秘书长由发展规划处处长担任,委员由校内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员担任。这样的捐款管理机构确实不够专业,也难有公信力。 用好捐款,高校要自觉。在捐款的使用上,我国高校需要改变粗放式管理的习惯。除少数高校外,其他高校往往只是在大的周年庆典期间向社会公开募捐,募捐对象主要是校友。募来资金后,接待开销往往就要花去一大笔。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制度,剩下来的资金常常不知所终。碍于母校的情面,校友也不好追查捐款的使用去向。当然,也有做得比较规范的。有些高校每年校庆期间和毕业季都要表彰大批的学生和教师,校报往往会用几个版面详细列出每一位学生和教师获得了什么奖励,这个奖励是谁设立的。这些做法既是对捐赠者善行的尊敬和褒奖,也是主动回应社会的关切。 用好捐款,大有学问。欧美高校大多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或投资公司,采用专业化经营管理的方式,保证捐赠基金保值增值。如何管好用好捐款,我国高校还需要学习借鉴和谨慎探索。总体而言,我国社会捐赠还没有形成气候,但发展前景无疑是光明的。越是这样,我国高校越要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捐款管理和经营制度,走专业化管理之路,为学科专业建设、教学和科研发展广开财源,让社会放心,让校友放心,让全校师生放心,激发公众和校友的捐赠热情。 在捐款的使用上,好钢要用到刀刃上,严格规范是关键。无论是捐赠本金还是利息收益,高校都应明确用途,合理分配,尤其应根据捐赠人的意愿,把钱花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办学核心领域,促进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让善款善行取得良善的结果。(作者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4 , Processed in 0.05869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