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中国家庭教育2015年度关键词

2015-12-25 12:46|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0| 评论: 0

摘要: 黄鉴波 摄 编者按: 在2015年即将结束之际,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发起成立“中国家庭教育传媒联盟”,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现代教育报、中国教育报刊社新媒体中心等媒体联合发布“中国家庭 ...

黄鉴波 摄

编者按:

在2015年即将结束之际,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发起成立“中国家庭教育传媒联盟”,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现代教育报、中国教育报刊社新媒体中心等媒体联合发布“中国家庭教育2015年度关键词”,注重家风、儿童权利、回归本真、起跑线、亲情空洞、家务劳动、政府主导、放开二孩、教育始于家庭、精神成长等十个关键词入选,标志着中国家庭教育在2015年的足迹和进展。

【注重家风】

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儿童权利】

3月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提交了《关于保障儿童亲子团聚权,根治留守儿童问题》的提案,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协调,增加亲子团聚权的相关条文,制定补充性规定或司法解释。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父母并不了解《儿童权利公约》有关儿童“享有与家人团聚的权利”的规定,并未意识到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回归本真】

4月,中国教育报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起“家庭教育核心价值观”大讨论,针对当下学校教育过度、家庭教育失责的现状,专家呼吁全社会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独特属性和本质特征。家庭教育不是家庭学习,不该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要走出充当老师“助教”和孩子“拐杖”的误区,回归家庭建设的本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发挥潜移默化的功效,给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起跑线】

5月,热播剧《虎妈猫爸》再现了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较量,大人的焦虑和孩子的困惑再一次引发人们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反思。中国教育报独家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还原“起跑线”的真实涵义,并从脑科学、社会学、生涯规划、读者调查等不同角度,梳理了十多年来家长们的认识误区,再次强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爱和陪伴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父母自身。

【亲情空洞】

6月9日,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服用农药自杀。这四个孩子并非因为贫困走上绝路,家里有粮有肉有钱,唯独没有父母的身影,他们是被骨肉分离、缺情少爱的亲情空洞吞噬的。全国6100多万名留守儿童中,有多少这样经济供给功能尚在、父母亲职的教养育能力几无、亲属情感抚慰能力高度稀薄的家庭?家庭功能的丧失,社会支持的无力,源于人们对家庭价值的无知和漠视,这将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家务劳动】

8月3日,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联合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国内外专家的大量调查和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丰富实践证明,家务劳动是孩子的精神需求和成长权利,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

【政府主导】

10月20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工作格局,以求真务实的负责态度,回答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何密切合作、如何整合社会力量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这两个核心问题,被誉为提升中国家庭教育水平、给几亿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福音的文件。其中“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的表述,是家庭教育基本建设的历史性突破。

【放开二孩】

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布公报,确定中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立刻引发巨大反响和热烈讨论,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学家认为“中国最宝贵的资源是孩子的潜能”,而如何应对老大的激烈反应和二孩带来的教育难题,成为新一代父母的课题。父母和第一个孩子是否做好了准备?政府在教育、医疗、城市建设等方面是否做好了准备?

【教育始于家庭】

10月3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新教育研究院协办,全通教育公益支持的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奥地利、中国等多个国家的教育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教育始于家庭”的主题,研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学术观点和实践经验在传统与创新、教育与科技、中国与世界、家庭与社会等不同维度融合、碰撞,达成了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的共识。

【精神成长】

11月12日,“教育的未来——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2015年教育论坛在深圳召开,《知心姐姐》杂志社和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共同发布“中国孩子精神成长需求调查”结果。北京、上海、武汉、哈尔滨、深圳等9个城市的近万名中小学生表达了他们对精神成长的四大渴望:渴望父母足够的倾听和认同、渴望获得友谊和学会做人、渴望有参与体验和实践的机会、渴望成为生活和未来的主人。

尊重儿童权利 弥补亲情空洞

■本报记者 杨咏梅

“如果我父母也外出打工,我很可能初中就辍学了。父母一直没离开家,他们宁愿少挣些钱,也要给我温暖的陪伴。44个小学同学中,只有我一个人考入统招大学。”在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上,深圳市宝安区官田学校教师曾巧燕的发言令与会者无不动容。

曾巧燕认为自己与小学同学的人生轨迹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主要原因是父母从小到大一直陪在她身边。尽管当时村里有一些风言风语,现在父母却赢得村里很多同龄人的佩服。

但有多少孩子像曾巧燕这么幸运呢?

据全国妇联的报告显示,我国6100多名万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都外出的占46.7%,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人数高达205.7万,他们“普遍存在健康隐患和情感缺失,意外伤害比例高,价值观易发生偏离”。

大多数父母不知道亲子团聚权

“保障儿童亲子团聚权,根治留守儿童问题”,是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今年两会的提案。亲子团聚权是儿童权利的重要内容,遗憾的是,据中国儿童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75%的家长从来没有听说过儿童权利。可见我国加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二十多年来,保护儿童权利的宣传教育几乎是一个盲点,绝大多数父母并没有把孩子当成是有权利的独立个体,普法宣传中也没有面向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特定要求。

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自杀时家里有粮有肉有钱,他们并非死于意外伤害或者贫困,吞噬这四个花季生命的,是骨肉分离、缺情少爱的亲情空洞。有多少父母这样对孩子生而不养?谁来监督未成年人监护人履行职责?这些对孩子监护缺失、教育不良的父母,本身也是社会问题的受害者,针对他们的社会支持和制约机制何时出现?

父母对儿童权利无知和漠视的表现,一是父母失职、行为失当,比如外出务工不管孩子,忙于工作忽略孩子,推脱或放弃抚养监护责任,过于看重学习粗暴管教,侵害孩子的生存权和受保护权;二是以成人为本位,比如把孩子当大人、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不允许失败等,忽视孩子的发展权;三是亲子一体化,比如主观臆断,不屑于倾听孩子的声音、自作主张,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过多唠叨,剥夺孩子的参与权。

更有甚者,许多父母以“为了孩子好”的名义实施家暴,逾越法律底线。近年来媒体公开报道的近700件家庭暴力案件中,有359个孩子是被父母打死的。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已明确家庭暴力不再是家庭内部私事,而是侵害他人权利的公事,要受到司法机关及时有效的干预和处置,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这是给广大父母敲响警钟——绝不能对孩子为所欲为。

亲情淡漠将成为孩子今后的发展隐患

表面上看,毕节四兄妹的悲剧,有留守儿童加父母离异的双重原因。细细考量,他们其实是家庭功能丧失、社会支持缺乏的受害者。这样被亲情空洞吞没的孩子并不是个案,正如《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年)》显示,15.1%的留守儿童一年没有见过父母,4.3%的孩子甚至和父母已有一年没有联系,“留守儿童的烦乱指数和迷茫指数都比非留守儿童高。长久缺失亲子交流,他们孤独、敏感、自卑,对前途不明确甚至感到悲观”。“没有亲子教育和情感支持,整个家就像个空壳,亲子关系早已是有名无实、岌岌可危,孩子和父母都很危险”。

这样的危险,来自社会对家庭功能的无知和对家庭价值的轻视。比如媒体仍然习惯于称赞英模人物为了工作、事业和帮助别人而把自己的家庭责任、家庭需求放在一边,比如社会对父母教育能力几近全无、亲属情感抚慰能力高度稀薄的家庭无能为力。毕节四兄妹感受不到父母之爱,亲人基本不在场的生活犹如一片站不住脚的流沙之地,日复一日的绝望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哀莫大于心死,莫大于骨肉分离。

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儿童的权利。如何从制度层面解决留守儿童的监护缺失问题、保障留守儿童的亲子团聚权?比如建立家庭功能丧失预警机制,把父母不在身边,特别是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纳入预警范围;比如实施情感低保措施,为纳入预警范围的孩子提供心灵关爱;比如制定台湾地区那样的《儿童福利法》,责令未履行职责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接受亲职教育辅导并收取必要费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而留守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薄弱与缺失,已经影响到教育均衡与社会公平,提升这些弱势家庭的教育水平,何时成为脱贫的应有之义?

家庭教育一定要守住儿童权利的底线

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父母的责任,更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家庭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的视角找到症结所在。父母以长者的权威漠视和剥夺儿童权利,是对孩子社会化过程的粗暴干预,扼杀了儿童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使孩子逐渐失去独立成长的内在动力和勇气,弱化了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长大后甚至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立于社会的人——这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

守住儿童权利的底线,意味着父母要充分认知儿童权利,从生了孩子要养开始,从禁止家庭暴力开始,从保障留守儿童的亲子团聚权开始,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法。

守住儿童权利的底线,意味着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和真正需求,着眼于孩子的健康生存和全面发展,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与孩子平等交流、沟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来尊重。

守住儿童权利的底线,意味着政府要将义务教育领域促进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逐步、适度地向家庭教育延伸,比如制定并实施扶持农村和贫困地区家庭教育的专项计划,重点关注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通过购买服务和社会关爱相结合的方式,动员全社会参与提升父母的教育素养。

未来值得期待,童年不能等待。

政府主导提供保障和支撑

■本报记者 黄文

今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两部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文件,一部是8月3日由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用三至五年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一部是10月20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近年来,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受到较大程度的削弱,现状不容乐观。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有的学校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从家庭来讲,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往往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孩子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只要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就应当自觉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是应尽的义务,而不是家里的事“帮着做”。如果是“帮”,就把孩子排除在外,很容易造成家务劳动是父母的事而不是自己的本分的错觉;如果是“帮”,孩子就会认为做家务是额外的事;如果是“帮”,孩子就难免对家务劳动产生排斥,做点儿家务事就跟父母讨价还价将成为理所应当,也成了孩子不承担家务劳动的托词。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家长以身作则地潜移默化。在劳动教育中,家长不仅是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更应当是示范者和引导者,是家务劳动氛围的创造者。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通过利用真实的生活场景,使孩子加深对劳动的感悟,促进他们在劳动中产生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的情感,建立做好事情的自信,引导孩子在切身体验中成长。

常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事不用你管”,还有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孩子兴趣盲目报班等现象,都反映了一些家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说明家长需要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不做‘虎妈’‘狼爸’”就被写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研究发现,遭遇成长危机的孩子,往往与错误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而不少家庭教育失败的父母是具有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学习与指导。决定父母教育好孩子的是较高的教育素质,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

长期以来,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一直比较薄弱。《指导意见》在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措施中强调“加强科学研究”,其中最大亮点是提出“重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这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我国有关家庭教育工作文件中,就家庭教育领域的基本建设最有力的表述,也是站在更高层面上认识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对家庭教育作用的一个历史性突破。

有学者认为,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比较多地集中在学校,而忽视了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了分离现象,彼此之间存在误解甚至对立和矛盾。多年来最令人纠结的学业压力问题,背后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与合作的困境。因此,《指导意见》的颁布将从家庭教育改革以及整个体制机制的改革两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教育的深化改革发展。

现代教育体系应当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其中家庭教育开始得最早、持续的时间最长。墨子讲:“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事”,更是“国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家庭教育工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需要社会资源的支持。相信政府主导、学校指导、社会支持的格局,会使家庭教育得到更好的实施。

放开二孩带来课题与挑战

■本报记者 黄文

2015年即将结束,一些媒体评选今年社会十大热点时,“全面放开二孩”当仁不让位列其中。

今年5月,新华社的一篇报道《扛不起的遗憾,等不起的时间——“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到底行不行?》被各大媒体纷纷转发,人们普遍认为二孩政策全面放开是大势所趋。10月29日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表示二孩全面放开后,不仅需考虑如何生、如何养得起,更要考虑如何养得好,让每个孩子都有健康幸福的人生。

“你的出生,毁了我的人生”,江苏省响水县响水中心小学12岁的小露有个25岁的哥哥,小露出生时哥哥刚上初中,正处在青春逆反期。父母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放到小露身上,忽视了对哥哥的管教和关爱。倍感冷落的哥哥结识了不良少年,最后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如今生活潦倒不堪。

武汉44岁的肖女士如愿怀上二胎,但13岁的女儿百般不愿意,相继以“逃学”“离家出走”“跳楼”相威胁,态度强硬,还尝试用刀片割手腕。怀孕13周零5天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

这个极端事件中,妈妈堕胎的结果只能暂时平息女儿的过激举动,长远看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孩子自我中心的意识,也意味着认同她的极端行为。孩子有了这样的经历,很有可能产生价值观的扭曲和更为偏激的行为,为父母以后的教育带来更大的困难,她也会对自己的过激行为产生自责和愧疚。

央视曾做了个随机采访,被问及“爸爸妈妈再给你生个小弟弟或小妹妹好不好”时,许多孩子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最大的顾虑是:有了弟弟妹妹以后爸爸妈妈就不爱我了。大孩子为了吸引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为了保住自己被弟妹已经夺走或即将夺走的爱,会出现各种似乎莫名其妙的问题行为。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出现退行行为,如已经会穿衣、吃饭的总是闹着要大人帮忙,有的还故意尿裤子尿床。上了学的孩子会有旷课、沉迷游戏、不参加升学考试等故意犯错行为。孩子对未出生的弟弟妹妹的排斥,是以往多子女家庭从未遇到过的难题。“单独二胎”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这个问题会更加普遍。

在“北京妈妈”网上,一位已经有个两岁女儿的妈妈说自己很犹豫是否要二胎,“害怕要了二胎自己不能平等对待两个孩子,他们以后长大了都怨恨我”。她认为两个孩子性格肯定会不同,教育两个孩子多少会有偏差,大的会觉得我偏爱小的,小的会仗着自己年幼来欺负姐姐。

生育二孩,在经济上做好准备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父母能否给两个孩子适合的教育。许多父母在对大孩子的教育还存在不少困惑,就想要生二孩,他们将如何承担教育的重任?

在多数家庭孩子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今天,父母能否在精神层面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照?2015年11月2日,“教育的未来——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教育论坛在深圳召开,《知心姐姐》杂志社和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共同发布“中国孩子精神成长需求调查”,北京、上海、武汉等9个城市的近万名中小学生表达了他们对精神成长的四大渴望:渴望父母足够的倾听和认同,渴望获得友谊和学会做人,渴望有参与体验和实践的机会,渴望成为生活和未来的主人。

面对家庭,孩子们希望家人“不和别人做比较,关注我的进步,给我更多鼓励”;“当我不想做某件事时,父母不会强迫我去做”;“当我们想法不一致时,父母可以多听我说”。孩子们甚至直白地表示,希望家人“多学一些教育方法,不要总是简单粗暴地对待我”。只有2.1%的孩子“希望多给一些零花钱,多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见,了解孩子的想法,接纳孩子的情绪,掌握影响孩子的技巧,是今天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在10月底于广东召开的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上,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未来学家、《大趋势》一书作者约翰·奈斯比,及其夫人、著名政治趋势研判专家多丽丝·奈斯比,在点评我国的“全面二孩”政策时指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是孩子的潜能,能否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尤为重要,也考验着父母的智慧。

摆脱附庸身份 回归家庭建设的本真

■本报记者 杨咏梅

2015年是中国家庭教育里程碑式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从治国理政的高度阐释家庭的重要性,重申家庭建设在整个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地位,促使人们思考,在建设和谐社会、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家庭教育的价值何在?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缺位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纠结的孩子”,这是网上流行的一句形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话。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的剧情就生动地体现了这种焦虑。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虎妈这样的父母,混淆职业角色和父母角色,以“管”的心态面对孩子;为了买学区房不惜一切,给了孩子巨大的压力;想当然地替孩子做选择,不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也意识不到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

虎妈们之所以如此焦虑,原因之一是误解了“起跑线”的真实涵义。世纪之初,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院士提出“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作为生物电子学专家,韦钰认为:“神经教育学、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研究发现,0-3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但儿童发展不等于儿童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更不等于提前教小学的课程,而是由父母用爱和陪伴来完成的。”

遗憾的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本意是提醒父母要用爱和陪伴来进行家庭教育,却渐渐演变成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甚至提前学小学课程的口号。于是很多父母为了赚钱放弃了陪伴孩子,却不知错过孩子脑发育的关键期则一生难以弥补,不知道情感忽视也是一种虐待;很多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知道缺乏睡眠、精神紧张会降低学习效率,社会情绪能力才是人生是否富有成就的决定性因素;很多父母以为给孩子买高档玩具、送孩子上贵族学校就是爱孩子,却不知道儿童在互动中才能有效学习,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关键是父母的爱和陪伴。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的合格公民。而环顾我们的周围,成千上万的家长终日围绕学校的考试升学指挥棒疲于奔命,为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而绞尽脑汁,盲目追逐能够提高应试能力的培训班,对孩子的分数变化提心吊胆。成千上万的儿童由于学校和家庭的双倍期待和压力而不堪重负,发展畸形化,厌倦学习。整个教育生态陷入了“言教育必学校,言学习必课本,言成长必分数”的极端病态中。

家庭教育不该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

病态的原因之一,是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赢得人生,却忽视了自己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

在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上,韩国前教育部长文龙鳞提出“赢得竞争要靠道德智能”,学做人是成才的第一课,道德智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道德智能就是理解和关怀他人痛苦、调节自我情绪、包容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抓住童年这个人生最关键的阶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期有谁携手带路,周围的世界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

教育孩子比开车复杂千倍,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但当今的中国,家庭教育之路上到处充满无证驾驶、自行其道的“司机”。因为学校教育被当作教育的唯一标准和模板,家庭教育主动加入、模仿、迎合、讨好、移植学校教育模式,失去了自身的独立地位和价值,实际上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庸,呈现出学校教育过度、家庭教育失责的状况。

于是,家庭教育套用学校教育模式,家长没有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却作为“助理老师”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有时过于热心的介入,反而打乱了学校教育应有的步调,也增加了老师们的压力,其实是在某种程度上给学校教育添乱。

其实,父母是孩子天然的教育者,家庭是天然的生活课堂和训练场,家庭教育有独特的浸润优势……真正重视孩子发展的父母,不必去当老师课堂教学的“助教”和孩子学习的“拐杖”,应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营造自己的家庭小环境,回归家庭教育的本真。

家庭建设才是家庭教育的本真

在我国,家庭的教育价值远远没有被认识,就像家庭建设在治国理政中的特殊作用远远没有得到重视一样。如何使被扭曲的家庭教育回归家庭建设的本真,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

回归家庭教育本真的路径就是夫妻关系、家庭文化和家庭生活,就是抓住教孩子做人这“一个中心”,以及尊重、保护儿童权利和提高父母教育素质这“两个基本点”。

家庭教育很复杂。以血缘亲情为纽带,比任何教育持续时间都长,是影响力最持久、信度、效度最高的教育,产生的教育激励效应大于其他教育形式。家庭教育的敏捷性、深刻性、全面性、有效性是其他教育不能比拟的。

家庭教育又很简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从生活入手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和健康情趣,把握好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成长的开关,父母就能把人际交往、生活常识、行为习惯、饮食文化等学校教育的奢侈品变成家庭教育的家常便饭,促使孩子营养均衡地发展。

家庭教育是本真,是父母意识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尽可能亲自教养孩子,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不把孩子交给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或交给电视、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来陪伴。对孩子而言,电视、手机等电子保姆的伤害,和吸二手烟的影响类似。

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本真,父母才能对孩子的教育少一点焦虑,多一份理性,注重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孩子;才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父母自身、读懂孩子是父母教养子女的必修课;才知道父母的成长是家庭教育的内在动力,父母自身成长了,才能助推孩子健康成长。

本版绘图 梁雨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4 , Processed in 0.07176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