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谁有慧眼识得诺奖“潜力股”

2015-12-28 07:57|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6| 评论: 0

摘要:   以特殊支持诺奖“潜力股”为标杆,不遗余力地支持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   近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又称“万人计划”)引发了科教界的激烈争论。诱因是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 ...

  以特殊支持诺奖“潜力股”为标杆,不遗余力地支持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

  近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又称“万人计划”)引发了科教界的激烈争论。诱因是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该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

  从海量科研人员中挑选出100名诺奖“潜力股”,从国家层面进行“特殊支持”,仅从计划实施看,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选材。我们可以对照奥运纪录依“更高、更快、更强”精神选拔奥运选手,但面对探索未知的科学研究,谁有慧眼识别出诺奖“潜力股”?

  在笔者看来,识别出诺奖“潜力股”恐怕不比获得诺奖更容易。

  统计表明,诺奖其实属于年青人,因为诺奖成果大多是在诺奖得主青年时期完成的。从历年人们对诺奖的预测看,即使是早已享誉世界的科学大家,也很难被哪怕是专业机构或权威人士猜中其能否获奖。可想而知,要从埋没在科学大家阴影下的年青人中挑选出屈指可数的诺奖“潜力股”,其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

  另外,识别诺奖“潜力股”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即使在美、英等诺奖大国,尽管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也还不曾有。特别是,诺奖的本质是对人类好奇心的最高奖赏,所有诺奖得主也几乎无一例外说,他们做研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好奇心驱动的科学研究无关功利,也往往与实际应用毫无关系,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诺奖“潜力股”的高度不确定性。难怪诺奖得主丁肇中说:“如果为了拿奖而研究,肯定会失望。”

  当然,很难识别诺奖“潜力股”,并不意味着不该给予入选“万人计划”的杰出人才“特殊支持”。相反,为彰显重视基础研究、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国家意志,对这样的杰出人才更应该不计回报地支持,而不要在他们身上过度贴上“冲击诺奖”的标签。据报道,绝大多数美国诺奖得主曾持续得到过美国科学基金会不遗余力的资助,日本更是在本世纪初提出了要在今后50年内获得30个诺奖的目标,但两个国家好像都没有从能否得诺奖角度来选择性支持科学家。

  同时,很难识别诺奖“潜力股”,并不意味着国家对获取诺奖无计可施。相反,它提示我国的人才计划要遵循科学研究和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免到头来竹篮打水或水中捞月。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每年的诺奖开奖季,尽管谁得诺奖很难说,但诺奖可能花落哪个国家或地区,往往掐指可算。从这点看,培养诺奖得主,与其有心栽花,不如无心插柳。以特殊支持诺奖“潜力股”为标杆,在更多层面、更广范围不遗余力地支持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或许可以期待诺奖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

  最后,不得不说,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诞生诺奖级成果,或许诺奖得主最有发言权。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亚米德·齐威尔告诉我们:“它需要给予有创新想法的研究者及其合作者一种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相互合作的环境。但是,这种鼓励创新的环境不太可能经由结构调整或管理上的调整来形成。因为,官僚化的管理体制和创新的想法是很难相容的。”(文双春 作者系湖南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6日第2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4 , Processed in 0.05700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