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晨报》报道,12月3日,总部位于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了2009-2012年度国际学生评估结果。 在这项有65个国家(地区)参评的测试中,上海学生又一次拿了第一。而且,最低1/4的学生数学平均成绩达到了562分,高出平均水平110分,是所有国家地区中最高的。而那个常常被拿来跟中国对比的、据说小学三年级了还有人不会加减乘除的国家——美国的那群熊孩子,成绩仍徘徊在平均线上,而且十年来,他们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上几乎完全没有进步。 如果以高考的分数论,上海不是中国高考最难考的地方,也不足以代表中国,如果拉上山东四川湖南这些省份,这个评估得分还能再高一点。 这是一群多么可敬又“可怜”的孩子,6岁的时候就开始学算术,更早一点开始学画画,写字识字。当别的国家的孩子都在吃喝玩乐的时候,他们在挑灯夜读;当别的国家的孩子一天到晚胡思乱想,神游世界时,他们在“折腾”自己以让脑袋更发达。他们继承了祖先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甚至做得比祖先还要刻苦,这样一群孩子能不优秀吗?拿世界第一一点都不意外,拿不到才是意料之外的事。 可是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 用时间和金钱堆积起来的能力并不是为了能力本身,而是为了确保让孩子超过别的孩子,为了在上小学上初中的时候比别人多一堆筹码,为了做人上人。在中国要做第一,一个好使的脑袋是必要的,一场艰苦卓绝的“长征”也是必要的,能力第一,作业量也是第一。可是当所有人都这么做,大家都拿得出证书时,你只有用更难更刁钻的才能脱颖而出。于是那些肯花时间,更准确地说是家长肯花时间的跑在了前头,这里面,到底谁有天赋谁有真正兴趣,其实早已被模糊了界线。拼到最后,也许是真正的天才被拉下了,反倒那些被家长逼得最苦最累的却上了排行榜,差别只在于花了多少时间。那么这种第一到底是有益于未来,还是不利于未来呢? 如果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话,那么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将大把的精力透支掉了。一场高考让所有的人蜕了一层皮,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大学新生带着憧憬和梦想而来,但过不了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就蜕变成一个无所事事、对学习对人生失去目标的人。他们已经在成绩身上耗光了兴趣和热情,再也提不起兴致,他们要用更多的时间来不断恶补如何生活,如何谈恋爱,如何辨识社会的美丑善恶,从而影响了高校的教育质量。一直要等他们的心智成熟,静下心来,他们终于发现科学的乐趣了,才能鼓起勇气挑战科学的高峰。我们的很多科学家要人到中年的时候才出成果,而依据测评他们应该更早一点,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种“少年早熟”。 其实,很多时候,只需要一个梦想,然后给他一点时间就行,而我们恰恰缺的就是梦想和对梦想的宽容。(高路)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4 , Processed in 0.05589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