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目前国内的部分高中国际班管理者、教师对西方教育并不理解,一方面认为学生跳出国内高考之后,不用努力,仅靠所谓的“快乐学习”就能一路顺风顺水,另一方面又紧盯欧美最顶尖高校,觉得学生上不了名校就是失败。同时,受功利思维影响,许多高中国际班的课程像“大杂烩”,不成体系,状况堪忧。 近年来,高中国际班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目前已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进军。举办高中国际班或中外合作项目,有一个重要价值,即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突破应试桎梏,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那么,为什么一些高中国际班名难副实呢? 近日,笔者应温哥华公立教育联盟(VPEA)邀请,考察了加拿大的高中教育。在考察一些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时,笔者发现,部分中方办学者的管理方式仍然跳脱不出应试的旧套路。 比如,在课程选择上,中方办学者非常“敏感”,要求学生一定要选某些课,以便今后申请更好的大学。而真正的选课咨询或学业规划咨询,应该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结合未来的学业发展与职业发展选择、组合课程,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同时,学校往往不遗余力地敦促所有项目的参与学生都申请世界顶尖名校,因为这无疑是最好的办学“政绩”,也是招生的不二法宝。可细想之下,这样的做法和国内高考非北大清华不可的“名校情结”又有何两样? 加拿大的教育官员对中方办学者纠结学生毕业之后是去“大学”还是“学院”非常不解——因为先读“学院”,再申请进入“大学”的学生大有人在。学生先读“学院”再读“大学”,毕业后与直接申请进“大学”的学生,没有任何差别。即使只读“学院”,也没有什么不好。温哥华某学区负责人在向我们评价中国留学生时,提醒以出国留学为目标的学生及相关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我们更在乎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但来自中国的学生似乎对此还不太适应。” 当然,中外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受国情等客观因素制约,但既然追求的目标一致——希望通过更人性化、更灵活的教育方式影响受教育者的人生,那么,始终拨拉功利的小算盘,过度追求分数的高低或目光过于狭窄,不但导致出国留学的价值大打折扣,更将使学生错失更广阔的课程乃至人生选择。 我国的诸多教育者,可以说都对应试教育、功利教育深恶痛绝。高中国际班刚具备突围的可能,却又掉进功利的陷阱,其中有现实的压力,但更与教育者自身的迷失不无关系。要彻底转变这一局面,办学者、教育者应当秉持开放、自由、多元、尊重学生的价值和理念,身体力行地去影响并改变家长与功利的社会现实。(熊丙奇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教育报》2014年2月12日第2版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4 , Processed in 0.05649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