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诺贝尔五奖正在揭晓中,截至昨天,医学、物理、化学先后名花有主,国人遗憾地被告知,此前被指望获奖的4名华裔人士全部希望落空。至于国内科学家,舆论更不抱何指望。本年诺奖与中国的关系,似乎故事到此便告结束了。 对于这种情况,社会上众说纷纭,可谓莫衷一是。有痛贬国内科研体制而情绪悲观的,有预测中国一二十年内必获诺奖的,有反对急功近利以冲击诺奖为科研目标的。还有一种正统主张,要求中国科技教育界“对诺贝尔奖要有一颗平常心”,意思是来者不拒、不来不求。这种主张看似“科学”、公允,其实似是而非,且能迷惑人。 中国对待诺奖的正确态度应当是什么样的?正确的态度,就是要有在可见的将来拿到自然科学诺奖的雄心壮志,要先取得突破,再逐步实现与中国国家地位相称的获奖人次。拿奖不是目的,但拿奖是整体科研水平的重要表征。在这个问题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装作假清高,显出不太在乎的样子。 在冲击诺奖上中国有所追求,与所谓科研上的“急功近利”有本质区别,绝对不可混为一谈。毛泽东有一句名言:“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冲击诺奖,无非是要将中国的科研水平提高到一个高水平和前沿的层次,这并不等于必须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相反我们只能采取恰当而切实可行的措施。 我们不妨拿我国的自然科学与竞技体育比一比,因为两者存在很大可比性。中国的竞技体育战略,就是要多拿世界冠军、奥运金牌。自1984年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以来,经过20多年努力,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金牌大户。中国人体质并不占优,结果证明事在人为。既然体育上可以到世界舞台上一争高下,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科研上与发达国家一决雌雄呢? 有资料显示,中国研发经费长期处于快速增长通道,2013年达到10298.4亿元,稳居世界第3位。以竞技体育为参照,中国人拿几项诺奖本应在情理之中,长期拿不到诺奖,实在是对不住巨额投入。 长期以来,中国有一种片面的舆论,反对科研上的“急功近利”,现在到了理直气壮地纠正这种片面观点的时候了。创新不易,但科研并不神秘。现在我们就是应当给科技界明确一项任务:突破诺奖空白,多拿诺奖。现在中国经济总量居于世界第二,转型升级已成当务之急,过去我们靠模仿实施赶超,现在创新已成为发展的内在要求。科技界长期大把花钱却不出高水平成果,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要拿诺奖是一码事,诺奖只授予世界顶尖科技成果,诺奖难拿也是铁一样坚硬的现实。花大价钱,却始终与诺奖无缘,其中必有缘故。这就要求我们反思我们的科研体制和科技政策,改革科研体制与现实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改进我们的科研管理,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科技生产力。 我们的当务之急要做两件事,一是针对科研腐败,强力推进反科研腐败;二是重构合乎科研规律的科研环境,吸引世界顶级科学家,在中国安心做事。尽人事而听天命,做好了我们该做的事,我们才有“耐心等待”的资格。(杨于泽)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3 , Processed in 0.05373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