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哈佛校训疯传,正是社会逻辑之“权威论证”和“投机主义”、“成功主义”这些与科学精神相违背的逻辑方式以及价值观造成的必然结果。破除假哈佛校训之类的谣言,还需要加强科学论证方式的训练,培养求真证伪的科学精神。 假的哈佛校训曾经作为励志名言四处流传,甚至不少人在写文章时也会拿来引用。而在几年前经某报纸连续发文认定其造假之后,乃至哈佛图书馆官方回答“哈佛73间图书馆并没有任何一间的墙上有中国网上流传的所谓‘哈佛校训’或者‘哈佛图书馆箴言’之后,依然热度不减,近日在微博上引发热议,背后实则有着一定的社会逻辑。 假的哈佛校训本质上和谣言是一样的,都是经过包装之后,迎合了人们的某种心理,然后四处传播。谣言哪里都会有,但似乎中国更甚,其主要原因是我们似乎更不善于辨别真假。其实,认真看一下这20条校训,懂点英文就会发现“哈佛校训”的问题真的很多,特别是校训中充斥了各种语法错误。如校训第6条“Studies this matter,lacks the time,but is lacks diligently”,被译为“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明明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却仍然感动了很多中国人。显而易见,这些杜撰出来的“哈佛校训”,一旦披上了正能量的外衣,就能够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和转载,得到不少人的响应。 从现实来看,国人似乎不是很习惯证真证伪,更习惯于听从权威部门的结论,无所谓真假,只在乎出处是否权威。这种“权威论证”的逻辑方式造成假的哈佛校训疯狂流传——当权威期刊和出版社出书撰文哈佛图书馆墙上有哪些训言时,没有多少人会对其内容加以甄别,而是不假思索地引用流传,这似乎是一种非常正常的行为,哪怕传播的内容非常荒诞。 延伸到教育,学术评价体系也是如此。国人往往不看学术内容如何,只看出处是不是权威期刊。只要出自权威期刊,内容再荒诞也可以接受。故此,当谣言披上了权威的外衣后,传播者在心理上毫无造谣作假之法律或道德上的压力。于是,假的校训也好,假的观点也好,大行其道,拥趸众多。 假的盛行,不仅说明了造假者的高明,更说明了我们对于造假这一行为的毫无抵抗。至少我们没有看到过出版和转载哈佛校训相关书籍的编辑或出版社有正式的致歉或者丝毫的悔意。而深谙造假者获得成功之后,对我们建立一个科学型的社会体系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造成了我们的价值观、是非观日益模糊,加剧了只讲成功不讲真假的“成功主义”流传。 假的哈佛校训疯狂流传,正是社会逻辑之“权威论证”和“投机主义”、“成功主义”这些与科学精神相违背的逻辑方式以及价值观造成的必然结果。破除假哈佛校训之类的谣言,除了道德、法律上的约束之外,还需要加强科学论证方式的训练,培养求真证伪的科学精神,如此才能“谣言止于智者”。(蒋永红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1日第2版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3 , Processed in 0.05042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