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独立互联的课程体系 场景式建构型教材

2015-12-29 21:03|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4| 评论: 0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众多专家的悉心指导。他们参与策划,把握方向,进行顶层设计;精心审读书稿和样书,提出很多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了教材的质量。 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正本清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众多专家的悉心指导。他们参与策划,把握方向,进行顶层设计;精心审读书稿和样书,提出很多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了教材的质量。

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正本清源。把蒙学读物看成是国学,把儒学当作国学,把国学与传统文化等同,把古代的典籍通通列为传统文化,都是不准确的。要研究什么是传统文化?哪些是有用的?要思考传统文化怎样适应现代,怎样进入基础教育。

这套书的体例很新,新在将传统文化的精神要素与知识体系都列入,但主要不是用文言文的元典作教育载体,而是用典籍原文作引子,更多用现代议论与理念——也就是现代人的白话文章做主要内容。对这个体例,我曾有过顾虑:第一,语文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功能之一是正确解读文言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现在的做法,古代元典的分量是不是少了一些?第二,向现代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他们多读元典的原因,主要是让他们直接和古人对话,从第一手材料中去分辨和吸收那些精神上的营养,自己去获得对今天有用的东西。从现代人论述的第二手材料中去学习,其实是拐了一个弯儿。书中所选的一些文章,大都是很有水平的,有些也很深刻,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一些讨论,很多是一些学者个人的见解,虽在个人专业的领域有一定的深度,但也会带有个人的学术倾向和某些针对性,见仁见智,是不是适合青少年的基础教育?加之离开元典,会不会养成青少年坐而论道、空谈观念的习惯?我们可以讨论,先试一试,也许效果很好,引导孩子们多想一点问题,也避免把现在社会上的复古倾向带到教育里。

巢宗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编写一套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是好事也是难事。《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不能作为传统文化教材,《孝经》《二十四孝图》更是不合适。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继承,也需要反思与批判,重建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遵照国家教育部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设计编写,书中编选的“文化”的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层次性。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内容的安排思路很恰当,阅读材料后的活动、对话、问题等也都对学生颇有助益。

该教材选编的阅读材料,在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思考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将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行为规范与当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爱国”含义等设计,有利于学生修养身心;初中和高中的教材有利于拓展文化的视野,提高思考文化问题的深度。

教材中还有一些可以研究的问题,在试用过程中再听听一线老师的意见。

方智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读本,我以为不是一般的文化知识介绍或各家涉及文化的文章组合,应该以阅读真正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经典文本为主体,这对学生的发展终生受用。

编这样的读物确实不容易,已经做了很大努力。现在这样总体很好,低年级以讲故事方式展现,核心是做人处事的习惯养成,加强做人规矩方面的教育。从众多材料中提取有关内容,给以形式活泼的呈现,图文并茂,我觉得是可以的。小学初中新增加的古诗文部分,大致可以,一是选现行课程标准推荐篇目之外的作品,二是与单元主题要基本契合,三是阅读难度又不能太大。

高中两册,内容和三个单元编排的组合方式我觉得都很好,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从古到今,结合自然。对高中生,我主张以选社会关怀和个人立身处世方面的内容为主,可以复杂一点,不要太简单。高中阶段不仅是读经典文本,应该进入到探究性学习的阶段,围绕若干基本问题,特别是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大问题,边读边研讨,进行理性思考。

教材在几次修改过程中,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增加了一些经典文本的阅读,小学、初中主要是增加古诗词,高中文化经典更多一些,在体例、注释等方面经过打磨,水平较原来有所提高。

柳士镇(南京大学教授):

我觉得这套教材的特点,应该是三个“切合”。一是切合时代的要求。我们这个时代确实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是提高全民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尤其是从中小学学生抓起,非常好。二是切合学生的实际。教材分多个专题,这些专题都与学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说明编写团队确实花费很多心思,而且还有专家团队在后面支持,认真提出各方面的意见,使得教材和学生的切合度大大加强。三是切合认知规律。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一讲起传统文化,往往认为就是阅读传统的典籍。其实,它的载体不单是古代诗文,而且也有我们现代人的传承。这个传承应该是现代的、当代的一些大家们所做的阐释。能把这些同传统古诗文中的内容结合起来,是切合认知规律的。当然还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相信一定能精益求精,不断完善。

雷实(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中小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多年了,总结一下,大体可以分为“肇始—提倡—完善”三个阶段。刚开始提出的一段时间里,还是有点盲目,甚至有人在“糊弄学生”。

2011年10月18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这之后,许多学者的论述,有利我们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国家教育部门于2014年3月26日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应该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进入了“尽力完善”阶段。这套读物可以说是努力完善阶段的成果。

传统文化教育的选材,首先要分清“精华和糟粕”。有些人把糟粕当成精华来宣传,这是非常可怕的。第二要分清“经典和平庸”。传统的东西太多了,要传承的是经典,要避免的是平庸,像《弟子规》,在启蒙教育故纸堆里,它只能列入平庸。第三,要避免简单,力求丰富。有些推荐,好像传统文化就是行行古礼,穿穿古服,或者重复语文、历史教材的内容。这套书挖掘的传统文化比较丰富,有哲学的,有人文的,有科学的,还有中华多民族的。第四,传统文化是要发展的。这套书中的“文化的反思”“文化的复兴”“中外文化的对话”等主题设计得好。第五是避免随意,力求有序。传统文化教育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什么东西都要“拿给学生背,背了就好”。

为处理好这几个关系,这套书在完善上做文章,名家名篇多。许多文章说理深入,较完整地介绍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梯度明显,与现行学科内容基本不重复;编者在大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关注中华文化的发展,引导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探索。

赵士英(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部主任):

在构建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需要批判性思考。第一,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就是古代文化教育和国学读经;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就是汉民族文化教育;第四,如何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关系;第五,对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如何解释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发展、创新民族文化;第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方式和文化教育的呈现方式如何认识、选择;第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质、目标的追问,对学生来说,是否应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如何处理感知文化现象、把握文化本质特征、获得学习文化的方法策略。这些问题极其重要,是我们准确理解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这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准确、全面和充分地体现了国家教育部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对上述七个方面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研究,回答了一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当前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范例和借鉴。特别是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的系统建构、内容载体和呈现方式、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与学形态和学习活动方式等多方面做了创新,设计文化意象和学生探究性活动非常有新意,努力适应儿童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喜闻乐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满活力和魅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3 , Processed in 0.05799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