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粒子 绘 编者按:为什么后妈不管怎么努力都不如亲生母亲?为何祖辈的爱取代不了父母的爱?这些,都源于婴儿的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儿童早期依恋关系建立深刻地影响着心理健康的发展,关系到健康人格的形成,甚至影响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健康。如果错失了这样的宝贵经历,儿童在生命早期体验不到信任的心理状态,遭受缺乏信任感的折磨,严重的甚至无法与人相处,容易成长为具有反社会性和攻击性行为的个体。新手爸妈怎样抓住0-3岁这个宝贵时间,让宝宝拥有安全而稳定的依恋关系呢? 妈妈的爱是婴儿探索世界的勇气 张世义 学者安斯沃斯等人根据实验,将婴幼儿和照料者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和混乱型四种类型,后三类又被称为不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婴幼儿与母亲感情融洽,与母亲一起时能安心地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一定的忧伤,可能会哭泣;当母亲回来时,则会主动与母亲亲近,但会较快地平静下来,继续开始玩耍。 不安全型依恋的婴幼儿与母亲关系不太融洽,其中回避型婴儿与母亲关系淡漠,与母亲分离时不哭闹,没有特别紧张或焦虑的表现,母亲回来时往往也不理睬,或者仅是短暂地亲近一下就走开;反抗型婴儿每当与母亲分离时显得比较警惕,会反抗、哭闹,表现出较高程度的悲伤,当与母亲重聚时急于寻求安慰但又表现出生气、反抗等行为,如刚被抱起来又会挣扎着要下来;混乱型婴幼儿与母亲分离重聚时行为组织性差,同时表现出寻求亲近与回避的矛盾行为。 安全型依恋是婴幼儿情绪安全、积极适应社会和发展认知的重要基础。 安全型依恋有助于保障婴幼儿的情绪安全。安全型依恋能帮助婴幼儿形成信任感,可以使儿童自信、好奇、富有同情心、在活动中专注和坚持,为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也能够激发抚养者精心教养后代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依恋还具有“代际传递性”,也就是说儿童早期如果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那么在儿童成年后为人父母时,也更加容易和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依恋。学者丁艳华对上海160对健康母婴的调研证实,安全型的母亲与安全型的婴儿之间的一致率高达86.2%。 安全型依恋有利于提升婴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国内的实证研究发现,大多数安全型依恋的幼儿能在入园两周左右就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他们情绪反应适度,能适应幼儿园的一日作息安排,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而非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则在情绪安定、生活自理、人际交往、学习活动等方面出现适应障碍,他们会表现出哭闹不止、不正常进餐、不正常午睡、不说话、不参与活动等行为,入园适应期也从一个月到一学期不等。 安全型依恋是婴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保障。婴幼儿阶段是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安全型依恋的婴幼儿具有安全感、信任环境,这让婴幼儿的坚持、专注、探究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得以发展,这些要素正是良好学习品质的核心组成部分,能有效促进婴幼儿认知的发展。而不安全依恋的婴幼儿往往不能有效地探索环境,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这将会限制他们认知和探究活动的内容及范围。例如,有的孩子会一边玩玩具,一边时刻关注母亲是否在身边,有时即使母亲离自己的距离稍微远了一些,他都会立刻停止游戏或者扔掉玩具去追随母亲。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导致很多母亲甚至连上厕所时都要趁小孩不注意时才能“偷偷溜走”。 安全型依恋还具有教育代偿价值。一方面,安全型依恋能预测婴幼儿问题行为出现的概率,如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概率要显著低于非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也就是说安全型依恋有助于减少行为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孤儿、收养儿童的追踪调研发现,儿童被收养或亲子互动情感干预后,依恋安全性不断提高,同时认知和精神发育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可见,安全型依恋的教育代偿价值不容小觑。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建立安全型依恋有法可循 许铁梅 安全、接纳、尊重、充满爱的照看环境与方式有利于培养幼儿安全型依恋 儿童的照看者要相对稳定。依恋关系的建立有一个过程,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对照看者逐步认识并建立情感的过程,这就要求儿童的照料者是相对稳定的,频繁更换照料者,会让儿童难以与照料者之间建立情感连接,更不可能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如生活中常常见到,有的家庭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轮值带孩子,有的家庭频繁更换带孩子的阿姨等,这些都会影响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建立。 儿童生活环境也要相对稳定。相对稳定、熟悉的生活环境,会让儿童更有安全感,这种由稳定、熟悉的外在环境带来的安全感,有利于儿童与他人的交往,有助于安全型依恋的建立。建议在儿童安全型依恋未真正建立之前,尽量给儿童创设一个熟悉、稳定的生活环境,不要频繁搬家,或者几天住在孩子奶奶家,几天住外婆家,几天住自己家等,这种不稳定的生活方式对儿童早期安全型依恋的形成也是不利的。 儿童生活的氛围应该是接纳、尊重和爱的。营造接纳、尊重和爱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儿童依恋关系的建立,亲子之间要有更多的爱的交流,如深情的亲吻和拥抱、亲子阅读、亲子游戏等。爱的氛围有助于儿童与父母亲密关系的建立,更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信任感的发展,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与氛围中,有利于建立安全型依恋。研究表明,生活在不和谐、缺乏爱的家庭环境中的儿童,一方面容易建立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另一方面容易形成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养成不健康的人格特征。 关注儿童的需要,对儿童的需要保持一定的敏感度有利于建立安全型依恋 安斯沃斯从敏感性—不敏感性、接受—拒绝、合作—干扰、易接近—不理会四个方面评定母亲教养婴儿的行为特征,结果发现,安全型依恋婴儿的母亲都是敏感的、接受的、合作的、易接近的。在埃里克森的儿童发展阶段论中,0—1岁婴儿正处于基本的信任与不信任形成阶段,如果养育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有利于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同样,1—3岁的婴儿处于羞怯和疑虑阶段,这个阶段儿童会逐步形成各种技能(走、爬、推、拉和交谈),如果父母给儿童更多的关心与适宜的控制和支持,则儿童就充满信心,形成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失去安全感,不利于儿童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所以,作为照料者,当然,主要是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需求及时给予回应,用温暖的、孩子能接受的方式,适宜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是建立安全依恋模式的重要因素。 关注儿童本身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有利于建立依恋关系 儿童本身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也会影响依恋模式的建立。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根据婴儿气质的9个维度把婴儿的气质分为容易型、迟缓型、困难型,研究发现,容易型气质的婴儿更易于建立安全型依恋,迟缓型和困难型婴儿更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模式。另外,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情绪情感以及社会性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儿童本身的智力水平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依恋模式的建立。 (作者系南通大学教科院副院长) 观点摘要 湖北省黄冈市实验幼儿园许利: 爸爸可不是闲职 不要仅仅局限于母子的亲密关系,爸爸是向孩子呈现外在世界的关键性人物,他激起孩子对外界的兴趣,引导孩子对现实的观察,感受到世界是一个以有序的方式运行的充满爱的地方。父母角色不同,分工也不同,只有父母亲密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积极的安全型依恋,让宝宝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中心幼儿园郑在桂: 父母应该是第一“依恋人” 父母不应该把孩子交给保姆就算了事,受雇于人的保姆不可能成为孩子的依恋人,父母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如果有实际困难,应该由家长自己去克服,而不是让一个小小的孩子去承担。因为,“依恋人”是孩子在饥饿和困乏时最想见到的人。孩子只有建立起对抚养人的依恋,才能在心理上形成与依恋人的依赖关系,这种感情会使孩子自觉自愿地接受依恋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 在孩子12岁之前,这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孩子的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依恋感越重。如果依恋人在孩子10岁左右离开孩子或者去世,那么,这个孩子的心理依恋就会丧失。这时,即使新的抚养人出现,也难以建立同前面依恋相同的心理关系。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后妈总是不如亲妈亲近的原因。 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王霞: 陪伴是最长情的爱 对0-3岁婴幼儿来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父母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建立安全型依恋以下三点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轻柔地“肌肤之亲”:婴幼儿抚触、婴幼儿健身操、拥抱、亲吻,能增加和婴幼儿的情感交流,它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身体和智力上的发育,也满足了婴幼儿生理上渴望爱抚、心理上渴望安慰的需求。父母肌肤与幼儿接触时,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皮肤接触、声音传递给孩子,增加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稳定温和的情绪:父母稳定、温和、积极的情绪,对幼儿的情绪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制造麻烦、父母自己遭遇烦闷时,父母不要暴躁如雷,不要消极低落,以积极的情绪回应幼儿,与幼儿互动。尊重年龄特点:婴幼儿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是一个完整的人。父母应以完整的人的视角,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尊重年龄特点,顺应年龄发展需要,给予适宜的干预。比如:尊重他在婴儿期的吮手,尊重他在玩耍中的探索,不给予破坏性的干预,培养其专注能力。 父母的陪伴才是最长情的爱。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3 , Processed in 0.04786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