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万帅 绘 相较于许多优秀的幼儿教师扎堆一二线城市,宁夏彭阳,山东利津,江苏苏州、无锡、镇江等地的好教师更愿意扎根农村。在地方政府实行城乡均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下,农村教师在硬件环境、编制待遇、外出进修、专业发展、职称评聘等方面享受与城市教师同样的待遇,原本离土离乡的幼师愿意回归农村、扎根农村,出现了均衡化政策引导下的人才回流。事实上,这种尝试也在积极地回答着农村教师资源极度匮乏的难题。 ——编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三大任务之一。经过五年的跨越式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总体性资源匮乏”和“总体性教育贫困”现象正逐步缓解。如果说农村学前教育的硬件资源可以在短期内得到缓解,软件资源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却是一项长期任务。令人惊喜的是,随着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扶持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的推动,农村学前教育不仅在硬件资源上有较大起色,譬如,独立园舍的建设、设施设备的添加、内外环境的改造等。而且,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也卓有成效,农村幼师已经从原来的待遇差、素质低、留不住,逐渐转变成待遇好、素质高、留得住。而这一切,取决于农村幼师经济状况、专业空间与扎根意识的变化。 扩编制、提待遇改善农村幼师的经济状况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职业声望主要取决于财富、权力和声望三个因素。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吸引力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经济状况的改变,即从不稳定的、临时的、低收入状态,发展到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高于本地工资的状态。而这一变化主要缘于区县政府在农村幼师的编制、待遇、职称等方面的一系列倾斜政策。 在宁夏彭阳,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乡镇政府和幼儿园的负担,县政府采取“县聘乡用”的编制政策,优先保障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的编制落实;在江苏镇江,区县政府不仅要保障每个村办点有一名编制教师,而且要对乡镇中心园和村办点的非编教师实行人事代理制度,由政府保障其待遇不低于私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在江苏南京,对村办园教师采取每班6000元的经费补助;在江苏无锡、苏州等地,由于当地高度的城乡均衡,在编教师与非编教师、农村幼师与城市幼师的差距已经非常小;在句容市下蜀镇亭子村办点,两个班的幼儿拥有4个在编的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 除了增加农村幼师编制、提升工资待遇外,全国不少地区还采取租、建等方式,改善农村幼师福利,满足乡村幼儿教师的周转宿舍需求,并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幼师优先纳入当地住房范围,统筹给予解决。 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时,不仅倡导区域均衡、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定位,更强调在编制、待遇上向农村幼儿教师倾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一些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滞后、农村幼师队伍的素质薄弱是政策缺失的结果,是偏城弱乡的长期政策导致的。当下农村幼师队伍的稳定、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城乡间的公平均衡,更需要政策向农村倾斜。刚刚出台的《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便具有这样的倾斜与补偿功能。 重培养、强视导提升农村幼师的专业素养 工资待遇与经济状况的改变只是农村幼师职业吸引力的一个基础条件,专业地位的提升与专业发展空间的扩大才是决定农村幼师职业声望的核心条件。从教育规划纲要5周年调研数据来看,截至2014年年底,由教育部门所聘用的幼儿园教师增幅高达90.37%。其中,镇区新增幼儿园专任教师占新增专任教师总数的42.51%,乡村占18.17%。这意味着,专任在编幼儿教师增量大多数在农村,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么多专业幼师愿意到农村幼儿园去任教,也许是因为这三方面政策的落实。 首先,实施农村幼师定向培养和特岗计划。在不少省份,为了解决农村幼师严重不足的问题,省级层面统筹开展了乡村幼儿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即各地依据编制和岗位的空缺情况确定乡村教师定向培养需求计划,委托一些专科或本科院校定向培养,并确保定向师范生毕业后在乡村幼儿园连续任教五年以上。除了定向培养计划外,我国在中西部地区还一直实行着农村幼儿教师“特岗计划”,即通过招收特岗生来缓解农村幼师紧缺问题,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在定向培养、特岗计划仍不足以解决师资缺口的地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中也倡议,各地可探索通过按岗位购买服务的办法招聘录用教师,实行合同管理,建立相应的工资保障制度,其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职工平均水平,并按时足额缴纳各种社会保险。 其次,强化在职幼师全员培训和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对于在职的农村幼师,各地还通过不同层次的结对子、手拉手、外出学习等来提升其专业素养。对于那些资历不合格、观念老化的农村幼师,也实行政策扶持下的换岗、清退政策,确保农村幼师学历合格、专业合格。 再其次,强化对农村幼儿园的视导工作。譬如,镇江市要求镇中心幼儿园至少要配备1名学前教育辅导员,用于支持区域内教研指导、质量监管和巡回支教等工作;上海市浦东新区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行业协会,组建视导队伍,不定期对乡镇幼儿园进行现场视导和飞行检查;北京海淀区制定了“幼儿园教育质量巡视员”制度,通过“大联合”和“小联合”的方式对区域范围内薄弱幼儿园进行跟踪视导;厦门市湖里区也设置了幼儿督导专员,对辖区范围内的薄弱园、农村园进行现场指导,提出改进方向。 这些严把教师入口关、强调在职教师培养培训、开展专门视导的政策既为农村幼儿园输入了大量的新生力量,也为在职幼师打开了眼界,拓展了职业接触面。一些有经验视导人员的日常跟踪与视导也为农村幼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提供了“在地化”的榜样与机会。 均衡化、一体化催生农村幼师的扎根意识 经济地位的提升、专业发展空间的拓展,只是为专业幼师面向农村进行职业选择提供了条件,真正促使专业幼师扎根农村、献身幼教的原动力还在于城乡均衡化、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使得农村与城市的差别日益缩小乃至消失,这一政策对于那些本土的专业幼师而言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因为,选择城市意味着生活成本的增加,选择家乡则意味着亲属关系的稳定和生态环境的顺畅。实践表明,专业幼师的由城返乡取决于城乡均衡化、一体化政策的执行到位。 譬如,江苏苏州、无锡地区的乡镇幼儿园不仅在硬件环境上媲美城市幼儿园,而且,在编制待遇、外出进修、专业发展、职称评聘上享受与城市同样的待遇。即便在经济发展不如苏州、无锡的宁夏彭阳、山东利津,由于地方政府实行区域内均衡发展战略,乡镇幼儿园对专业幼师的职业吸引力仍然较大。实际上,人们在职业选择与区域定位时更多考虑的不是经济收入,而是公平感受。公平、均衡、一体化是专业幼师由城返乡的价值原动力。更何况,比之于城市幼儿园,乡镇幼儿园还可以拥有相对悠闲的生活节奏、相对宽松的竞争压力、相对节约的日常支出。 再如,我国一些地区长期实行城乡幼师交流轮岗制度,即对区域范围内城区幼儿园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教师,在评聘高级技术职务、申报特级教师和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时,强调两年以上乡村幼儿园任教经历。而对农村幼师而言,城市幼师的“请进来”与本土幼师的“走出去”是价值对等的,他们也因为城市幼师的轮岗制度而获得了较多的走出去的机会。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在城与在乡已经只是地域上的差别,而没有情感上的别扭,更没有收入、尊严、声望上的悬殊。城乡之间在工作环境、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学习机会方面的一体化使得原本离土离乡的幼师愿意回归农村、扎根农村,形成均衡化政策引导下的人才回流。这意味着,农村学前教育的水平,尤其是师资队伍的质量提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并非绝对一致,城乡均衡一体化发展战略才是影响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核心制约。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3 , Processed in 0.05018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