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文化领域出现一些庸俗化趋向。虽然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总体来看,积极、健康、正面、经典与主流是文化的基本内涵。阿诺德指出,文化是对尽善尽美的研究,文化的视野超越工具手段,它憎恶怨恨,有强烈的爱好,那就是热切追求美好与光明。作为类属文化的教育文化,其价值与功能也理当如此。 然而,教育文化并不会全部表现为积极与正面,教育庸俗文化就是一种负面、消极、不健康、非主流文化。教育庸俗文化就是指那些在教育中发生,不以正确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为指导,丢掉了文化中真、善、美的精髓,远离培养现代品格的新人目标,干扰了人类文明的主旋律,不能给学生提供新鲜的精神食粮的平庸低俗文化。 教育庸俗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价值功利化。功利性的庸俗文化观很容易使学生形成灰色的人生观,降低了学生体验生活本身的能力,永无休止地追求着“替代性快乐”。学生以庸俗填补内心的空虚,内心会越空虚,就会去消费更多的庸俗,“自以为是”“自私自利”“旷课逃学”“考试作弊”“蔑视权威”等。 内容低俗化。庸俗文化强调文化的功能在于能否获得身体感官的快感与愉悦。手机和网络游戏占据了学生们的生活与学习空间,电视“肥皂剧”“神剧”与动漫节目传递着时尚的伦理,各种“选秀节目”引发了他们“一夜成名”的明星梦,打造了世俗化甚至是庸俗化的偶像。社会文化中一些文艺作品格调不高,如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英雄等,这类作品往往消解学生的道德准则,使学生丧失了人生理想和信仰。受网络社会的影响,以“屌丝”为代表的各种不雅网络语言进入校园,学生使用许多不合汉语语法与拼写规则的语词,越来越多的“黄段子”在学生间流传,腐蚀着他们的心灵。 过程形式化。庸俗文化麻醉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乐此不疲,顺着大溜做着庸俗的事,说着庸俗的话。他们不需要一种探索的、启蒙的、沉思的文化,他们不对作品作非功利的高雅的审美反应,因为他们主要靠庸俗来“养精蓄锐”、娱乐消遣。庸俗文化强调趣味而非雅趣或志趣,它主要以各种趣味甚至畸趣来进行形式化表达。 结果媚俗化。有些学生只知道当红明星,追捧某些缺乏道德感与羞耻感的“网络红人”,不知道对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的社会精英;只关注网络名人的最新动向,不知道国家与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他们在网络与电子世界中变得越来越冷漠无语,缺少了一分互相关爱与交流的温馨与热情。 庸俗文化形成了一条破坏战线,为抵制这种威胁,我们要在学校里引入一种抵制庸俗文化的教育,在学校里建立各种形式的“文化前沿阵地”,维护文化传统,向野蛮的庸俗文化发起进攻。从而维持和产生一个受教育、有教养的群体,让最好的思想和言论得以传承,以实现人类社会真、善、美的永恒。 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高雅文化。高雅文化代表文化中的最高成就,它所隐含的特定标准、态度和教养形成了社会主流的文化。对人的发展负责、塑造人的灵魂是教育最令人敬重的职责,教育必然是主流价值观与经典文化的坚守之地。 强化学生的德行与教养。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过,教师把学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办法。教师的重大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使学生具有教养,形成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人生原则。教师逐渐将人世的善言善行显示给学生,使学生喜爱,并且去模仿优良的与被人赞誉的行为。 加大审美教育的力度。蔡元培曾说过,“吾国之患,其根本在于大多数之人皆汲汲近功近利,而毫无高尚之思想,唯提供美育足以药之。”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品位与境界,帮他们形成清新高雅、自成高格的人生境界。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教育文化同样如此。对于一个有理想、有境界、有品位的教育者来说,要始终保持高雅、经典与主流的文化自觉,以此统领、设计、谋划教育文化发展,这才是教育文化建设的大气魄、大智慧和大追求。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1 , Processed in 0.05474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