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让青年能站在舞台中央——这是每一个“我”这样的青年最爱的“2015暖闻”,也是最大的“2016希望”。 你可以叫我网络原住民,也可以称我年轻忠实的老读者;可以报道我作为一名电商的故事,也可以白描我“活在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的执拗里,活在靠着就能做梦的地铁里”;可以鼓励教育我当个未来的干部,也可以“Duang”地助力我做一名“互联网 ”创客;可以很萌地唤我平凡粉丝小幸运,也可以自嘲大家一样“城会玩”;可以“脑洞大开”再发挥想象力……世界这么大,无论“我”是谁,主要看气质:拥有梦想,满怀希望!无论“我”是谁,都在2015年体味到或多或少的“获得感”,每一个瞬间和现场,宛如眼前! 我刚刚和一群小伙伴,第一次激动地走进了“海选百人参与青少年发展‘十三五’规划”现场,当场大屏幕计票,投票不通过的项目就Pass。青年就业创业工作项目是否会写进正在制定的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哪些工作还会继续开展,哪些工作需要加强,哪些做法成效不佳等问题,都将由现场青年听众投票表决。我通过“参与感”,从共青团那里有了“获得感”。 我刚刚参加了学校机器人小组学习,拿下了创客奖项。本来只想通过社会大课堂参加课外活动,没想到它让我的梦想启航。在北京市教委举行的改革“更多获得感”基层行系列活动中,我和身边的中学生分享了自己一年来的“获得感”。 我刚刚在微信群里收到来自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一封热情洋溢的新年致信。“希望共青团成为青年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够想起,在拼搏征程中愿意依靠,在不开心时可以倾诉的组织”,“用独有的坚持守望麦田,用自己的方式春暖花开”……我在一句句怦然心动的难忘祝福中有了“获得感”。 我刚刚认真地听完全国青年的大朋友在新年致辞中对2015年的总结,“获得感”更多是共鸣和对未来的向往:“有付出,就会有收获。2015年,中国人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我国经济增长继续居于世界前列,改革全面发力,司法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了政治生态改善,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经过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当然,我还有很多新年的希望和期待连接着梦想。谁叫我身上总是有未来的味道呢!谁叫我的呐喊总是有永不放弃的渴望呢!谁叫我的叛逆总是自己有时也看不懂呢! 我希望新年一觉醒来,没有雾霾,第一缕阳光洒在自由呼吸的上班路上;我希望新年第一堂课上,又多了几张贫困学子灿烂自信的笑脸;我希望新年第一趟返乡列车上,和我一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怀揣着建设美丽乡村新家园的初心——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希望新年转发的第一条微信,是满满正能量、暖人心的,没有忧伤、谣言和灾难;我希望新年青年聚集在哪里,自己的组织就出现在哪里;我希望新年每一个青年的梦想,都留下一串串坚实奋斗的足印;我希望指尖上的灵魂依然是厚重的情怀。 我希望更伟大的变革,不能缺少细致入微的温暖;我希望有更多成才的机会,不能缺少尊重和尊严;我希望更多的民间高手涌现,不能没有对失败的包容;我希望尽快有二孩,不用担心未来缺少优质的教育;我希望司法更加公平,不再看到“32年结不了一案”的新闻;我希望更方便地停车、看病、上学,不再遇到乱罚款、不用绞尽脑汁送红包。 有一种幸福叫做“获得感”,这是活出了精气神的“获得感”,人生什么都可以拿走,唯有精气神拿不走。活着可以累,但不能没有爱;活着可以简单,但不能没有思想;活着可以获得,但更要有“获得感”——我希望的这样一种“获得感”,有来自物质的,也有来自精神的。是普通百姓的存在感、安全感,也是人民公仆的责任感、信任感。是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也是阳光、空气和水。是一个人的偷偷乐,更是一起开心分享、一道奋斗收获的喜悦。 我知道这些连着梦想的“希望”,有些已经实现,不少还只是“希望”。我试试用这样一句话描述2016年: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形有波动,势仍向好;除了付出,更有收获。 付出意味着参与。付出意味着创造。付出意味着坚持。付出意味着奉献。 “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的大事,从今做起;知行合一的具体事,从我做起。那位2015年为世界送上礼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奶奶,告诉了我什么叫做“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什么叫做“永远不老的青春英雄”。世上只有一类真英雄,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世上只有一种大坚韧,就是拨开迷雾后依然认真生活、努力前行。 我庆幸生于这样一个好时代,因为这个时代就是最好的孵化器,任何抱怨、等待和懈怠,都是对这个时代的辜负;我庆幸身为中华民族的后代,至今还能热血沸腾地汲取先人和前辈的滋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珍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的新机遇新红利,能够掂量出“大道至简,实干兴邦”、“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的改革含金量和任重道远。 “我”的朋友——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你能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吗?你能把“青年向上向善好活法”与核心价值观结合得更深入我心吗?你能用“客观”、“深度”和“人文”气质的创新内容打动我吗?你能把“关注青年所关注,服务青年所需要”真正与全媒体转型融合在一起吗? 你若看不见、看不懂、看不惯我,那只是你的问题,你一遍遍来看、来找、来玩,一定会看出好、找出人才、玩出新天地! 我还是给了你一份信任——2015年的第一天,你写了“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2016年新年第一天,你让我当了一回“本报评论员”,还要全媒体融合传播,我希望,我相信,你和“我”在一起! 尽管你把“我”的心声编辑得有些蹩脚有些文绉绉,我还是选择原谅你,谁叫你是“大编辑”,我是“小青年”呢,不过,我还是要再次提醒你:大编辑,大记者,你若端着,我便无感哦!(本报评论员) 分享到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1 , Processed in 0.04974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