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始思考信息技术和教育的结合,源于一次和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聊天。他非常坚定地告诉我:新时代的教育变革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大数据,让精细跟踪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成为了可能 今天,“云”和“大数据”已成为互联网技术的代名词。这几年我一直在研究如何把互联网的模式、技术和教育相结合,构建出新要素,包括新的基础设施,比如云、网、端,然后利用应用程序(APP)和传感器收集到更多数据,包括学生成长和学习行为的数据。 北京十一学校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走班制没有了班主任,谁来关心孩子,谁来对学生进行跟踪和评价? 我们为十一学校专门设计了一款应用程序,通过线上线下的每个环节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包括上课什么时间发言了,回答问题的品质怎么样,参加小组活动扮演什么角色等。授课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评价,形成学生的全过程数据。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老师还是学生,都能通过这样的数据记录和分析系统,得到相应的学情反馈。 选择合适的场景,记录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获取教育过程的哪些数据?如果数据中有很多垃圾数据,那么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垃圾”结论。换句话说,为了得到有效数据,我们就要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场景? 有的平台选择作业场景,我认为,作业的评价功能不强,很多时候作业的刷题和练习属性并不是有效的学习。虽然作业的数据量大,但产生的价值其实是很低的。 考试本身就是一种测评,而且是一种相对更严肃的测评,考试产生的数据可以准确地记录学生学习的关键节点。实际上考试不仅有评价功能,更重要的是反馈功能,通过对数据作多维度分析,发掘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当然,只有考试场景也是不够的,还要进入教育的方方面面,得到更多有价值的数据。 变革转型的“强心剂”,让我们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 这些数据有什么用?教育大数据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关系到教师的教学、学科的发展。过去因为技术的缺乏,考完试只能看到学生总分而没有其他数据,评价学生的常见手段就是排名。用分数说话、用分数排名,慢慢演变成应试教育。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有机会扭转应试教育的价值观。 大数据还有什么用?那就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知识图谱”、总结“认知规律”,为每一个人建模,然后把学生的成长模型和学习档案建立起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预测。 但目前的难题是,海量的数据很难由一家机构或者一所学校独立完成。如何把数据收集过程去中心化,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形式,也许在未来,众包的方式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可以构建一个全新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国学校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技术的不断成熟更像是一支强心剂,为学校提供了变革的基础,我们将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 (作者系云校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1 , Processed in 0.05300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