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情况总体评估报告(摘要)》发布,其中提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多样化发展稳步推进”。那么,多样化的特色如何打造,还有哪些困境,如何突破,从而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新任务奠定基础?本刊将持续关注不同典型地区或学校,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进行系列追踪。——编者 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学生的个性潜质也是多样化的。高中阶段作为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期,也可以说是早期创新人才发现与培养的关键期。为此,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整合社会资源开发多元课程方案,继而推行“五制”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丰富教育的生态涵养,构建个别化的教育体系,帮助每个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不围绕高考“画圆” 2009年9月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在与教师座谈时抛出了“钱学森之问”,提出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两个深层次问题——杰出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成效,并指出“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学校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化的发展,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兼顾教育的人文性与社会性?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在思考中寻找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 高中教育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对创新型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当前高中教育存在着一味围绕高考“画圆”的倾向,把人的成长窄化到了片面追逐分数之中,把学校的发展局限在了大学预科教育之列,是补短教育而非扬长教育,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人才成长,当然也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其目的就在于改变普通高中“千校一面”、高度同质化的局面,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对于一所高中而言,关键在于建设多元的课程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适合其成长的教育模式。 基于上述思考,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确定了学校发展之路,即“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回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整合各界资源创设兼具多元性、选择性、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通过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地发展,以己之长服务社会。 突破传统课堂边界 高中阶段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时期。那么,如何让高中学生走近科学、喜欢科学、研究科学呢?学校要提供丰富的科技资源,创设科学研究的舞台。 高中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是缺乏丰富优质的师资和资源。我校的应对策略是“借船出海”——与拥有强大科技资源优势的中科院京区科协联手,签署“科技创新英才培养合作战略协议”,自2010年9月起,每年招收两个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班。教育界与科技界联手,基于学生发展需求设计科技特色课程,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引领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拓展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锻炼创新能力。 特色课程是特殊人才培养的基础。秉承科技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统一、宽厚基础与个性发展并重、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的原则,我校为科技班设计了五大课程。其中,中科院课程是我校与中科院联手为科技班定制的。 在基础课程单元,每周学校安排半天时间,请科学家为高一学生讲解科技前沿和热点,帮助学生开拓科学视野、启发科学兴趣、推开科学之门。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单元,学生走进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实践,寒暑假参与国内外科学考察活动,学习科研方法、体验科研过程、增强实践能力。 在课题研究单元,由中科院实验室提供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方向,在中科院导师和学校博士创新工作室的老师“双导师”指导下完成一项课题研究。学校会举行课题研究中期汇报会和结题答辩会,并邀请专家团队点评指导。 由此,科技班的教与学正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教师队伍发生变化,一线科学家担任导师指引学生走上科学路;学习空间发生变化,学生走进大自然、实验室、工厂车间,在实践中完成知识构建;教学方式发生变化,问题为中心的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学生成长方面。通过做课题,学生不仅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提升了科学素质、锻炼了科学能力,表现出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这些都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我校还与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机构合作,建设了空间信息技术实验室、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信息化生命科学实验室等9个高端科学探究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配备博士教师担任首席研究员,与相关专家研发配套课程。这样,学生进行科研更为方便和快速。目前,实验室课程已向科技班和国际部的学生开放,80多个课题正在进行中,学生每周至少有4节课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 构建个别化教育体系 近年来,我校逐步设计开发了分类分层的国家基础课程、丰富多元的综合类课程以及个性定制的专修类课程。在科技班之外,我校有针对性地为具有其他潜能和兴趣的学生定制培养方案:开展“六年一贯制”课改项目,尝试打通初高中六年课程,打破学段与学科边界,加以整合优化,力求减负增效,提供全面教育;与美国高中合作建设“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进行中美课程融合与学分互认;成立艺术学部,为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创设有针对性的教育环境等。 基于多元方向的培养目标,我校实行“学部制”改革。2014年9月,学校成立科技学部、“六年一贯制”学部、艺术学部、志成学部,实施分类教育。学校还配套推行走班制、学分制、学长制和导师制。这“五制”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目的就在于构建个别化教育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和最个性的支持。 学分制和走班制的管理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程度自主选择课程,组合成专属课表,实现不同学习进度,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了加强指导的针对性,每位任课教师都担任几个学生的导师,负责解答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些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经选拔可承担低年级学生的指导工作,以自身经验帮助学弟学妹适应高中生活,起到引领作用。 鲁迅曾说,在未有天才之前,须有培养天才的土壤。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成为天才的潜能。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坚持以学生为本,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选择需要,构建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育体系,做天才成长的土壤,让他们自主、个性地发展,走出了一条别样的学校多样化发展之路。(作者系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1 , Processed in 0.065236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