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大二学生小明恋恋不舍关掉游戏机,钻进被窝,闭上实在睁不开的双眼,直到第二天上午9时才起床。“又‘翘’了一节课。唉,再也不能这样了,不然学分就拿不到了。”上午九时左右,匆匆赶往教室的小明心里盘算着。像小明一样,“今天睡今天起”的大学生已不再是少数,由于“翘课”而拿不到学位证书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 近日公布的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表明,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在多年下降之后向好,而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现象却并没有得到改善,继续“向下”。在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向好的情况下,大学生身体素质却“红灯”频现,背后的原因何在? 晚睡晚起,打游戏多过运动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任性,不好管。”对于大学生混乱的作息时间和放任行为,在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王先刚老师很是无奈。 笔者近日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做了一个随机的采访。采访中,不少大学生坦言平时较少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之前的升学压力,如高三时已没有体育课,到了大学更缺少自主锻炼的意识;二是网络时代的“宅”文化,大多数学生更喜欢泡在电脑上甚至熬夜打游戏。 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专家组组长邢文华看来,大学生体质下降有以下原因:一是由于高考等原因高中生已成为身体素质最差的人群,在问题未能得到改变的情况下,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现象将会延续。二是大学生比中小学生更加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学生体质监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7.00%的大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足一小时,有70.52%的大学生不做课间操,明显高于中小学生;有近半数的大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三是目前大学体育课改革,虽然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却由于过分强调学生兴趣,而缺乏必要规定性和导向性的必选项目。 中国教科院体卫艺研究中心主任吴键认为,相对于中学,大学的管理较松,很容易让大学生“屏幕时间”增多,迷上电子产品而远离运动。加之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对相对枯燥的体育运动更不愿意接受,“少动多静”成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他同时指出,大学生体质下降并不能全部归罪于学校,还有更广泛的社会原因。交通工具的改进、家务劳动的减少等因素造成了体力劳动量的减小。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人们室外体育活动的机会。 很多高校对于体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日前,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发表微博就该校聘任著名乒乓球选手邓亚萍为兼职教授一事,称“不与邓亚萍教授共处中国政法大学”;另有该校学生致信校领导质疑邓亚萍的任职资格。而在此前中国女排夺冠后,中央财经大学某教授发微博讽刺说:“从几亿人里挑几十个人,花钱养起来,天天训练,跟人家业余自费临时凑起来的比赛,拿个冠军算个毛啊。” 有此质疑声的并非个案。我们姑且不论体育冠军在高校担任兼职教授的程序是否合规,但是质疑声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对于高校体育工作和健康理念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偏差。 “在高校真正重视体育的领导并不多,很多校长都把这项工作放在次要位置,不仅经费上不支持,在议事议程上也常常被忽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体育部主任对记者抱怨,“我们校领导不重视学生体质不说,在学生体质监测上报时,还让我们弄虚作假。看到数据不理想时就让我们改,并且理直气壮地说,大家不都这样吗?” 笔者由于工作原因,曾去过一些欧美国家和俄罗斯、韩国等国,在这些国家大学校长对体育都非常重视。如果有校长不重视体育,他在学生中的威望都有可能受损。而大学生们总是自觉、尽可能多地参加体育运动。在喀山大学留学的金梅在国内基本上不参加体育活动,但在留学后,这位南方姑娘不仅学会了啦啦操,还学会了滑雪,成为了“运动达人”。“体育是融入同学、融入社会最好的载体,通过体育活动我结识了很多新朋友。”金梅骄傲地说。 “与国外大学的校长相比,我们的大学校长对体育的认识还很不够。”国际大体联副主席、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专职副主席杨立国接受记者采访时很是感慨。今年去过的一所韩国大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校长办公室里的一面墙被改造成了陈列柜,摆放各项体育竞赛的奖杯。校长说,体育不好的学校,教育也搞不上去。 杨立国说,我们国家也有重视体育的学校,像清华大学等。“但毕竟太少,很多校长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巡视员廖文科指出:“大学体育做得好与不好,做得多与少,对每一个学生、每一所高校都没有什么影响。也就是说,在评价学生的体系、评价校长的体系和评价高校教育发展时,并没有把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作为评价标准。”他表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教育本质的回归。而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忽视学校体育工作,就谈不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谈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没有健康的体魄,即使品德再好,本事再大,也不能大有作为。身体好是工作好的基础,是学习好的本钱,是幸福生活的前提。”杨立国说。 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热情不高,是手段简单,还是机制缺乏 每到冬季,教育部等部门都会推出冬季长跑活动但收效甚微,大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然而,寒冷的天气无法阻挡北京大学师生奔跑的热情,近日近万名北大师生参加了2015-16中国大学生马拉松联赛的揭幕站。这项由康湃思体育首次推出的原创校园体育赛事,通过悦跑圈等移动平台展开线上马拉松和校际PK,使得参加人数激增,大学生们踊跃参加。 教育部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竞赛部部长程洁说,“这项赛事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需求,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制。大学生们在跑步时有自己的朋友圈,又可以在跑步中发展自己的朋友圈,既有运动,又充满时尚气息,深得大学生的喜爱。” 程洁介绍,近年来,教育部组织的赛事更加注重参与面和规模,运动会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像我们组织的3对3篮球赛,大学生就可以同宿舍、同班级、同年级组队参赛,每场赛事仅一所学校就能达到上百场,参与人数有数千人。而这些比赛又带动了对学生们平时的体育锻炼。”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认为,解决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下降的问题,必须从加强管理等方面着手。要依靠社团的集体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争取做到4年体育课不断线;在体育课中增加一定比例的身体训练要求,督促学生加强身体练习,必要时进行统一的身体素质测试;加大学校运动会的改革力度,改变运动会只有少数运动员参与的现状,将运动会变成全员参与的体育盛会。 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郝光安近年来致力于大学生体育标准的研究,他认为,目前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学生体质之间没必然的联系。譬如,引体向上做十个和做八个究竟谁更健康?谁都谁不清楚。“体育锻炼应该有标准,就像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达到了就可以拿证。这也可以直观反映学生体育锻炼的水平。” 郝光安指出,现在一些学校实行体育测试不及格,在评优和毕业时一票否决的做法缺少可操作性。他在调研时发现,很少有单位真正这样做。“谁会真给不及格或者不让毕业?出了这样的事谁来监督?”他呼吁,加强监管和监督,“应当尽快建立第三方的监督机制,只有这样大学的体育才能真正得到重视。”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10 , Processed in 0.05271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