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校园欺凌“根在心灵,责在家校”

2016-2-25 13:02|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8| 评论: 0

摘要: 校园欺凌行为是青少年学生之间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往往是欺凌者有意造成受欺者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未受激惹性、重复发生性、力量不均衡性是这种行为的三个主要特征。此类行为的存在,不但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 ...

校园欺凌行为是青少年学生之间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往往是欺凌者有意造成受欺者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未受激惹性、重复发生性、力量不均衡性是这种行为的三个主要特征。此类行为的存在,不但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从长远意义上会给欺凌者和受欺者都造成诸多不良后果。

相关研究表明,校园欺凌行为中的欺凌者和受欺者各有一定的心理特征。就欺凌者而言,他们之所以会去欺凌他人,往往受这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影响:一是强烈的权力与支配欲望使某些青少年学生喜欢控制别人,他们同时伴有自控力弱、易冲动等人格特点;二是欺凌他人的青少年学生往往缺乏同情心,甚至体会不到欺凌行为给受欺者带来的痛苦或不良情绪;三是有些青少年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使他们对周围环境充满敌意,这种感受和冲动促使他们从伤害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畸形满足感;四是学校生活中过分存在的各种竞争,由此产生的学生相互间关系紧张、妒嫉和不满容易导致欺凌行为发生;五是欺凌行为的发生常常是多人参与、共同实施,如此容易降低每个人对事件的责任感,而责任的分散又会减弱每个人对事件产生的负罪感,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欺凌行为发生。

就受欺者而言,他们受欺后经常是不敢或不愿向别人倾诉自己的遭遇,伴随的心理特点是“畏惧报复”、“羞于表露”、“懦弱自卑”。受欺者这样的隐忍与退让,反而强化了欺凌者的欺凌行为,使欺凌者认为他们是一些软弱可欺的人,从而导致新的欺凌行为重复发生。

可见,校园欺凌行为的种子根植于孩子的心灵深处。那么,这样的种子为何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呢?我想,它一定与孩子成长的环境有关。比如家长日常的溺爱纵容或关爱缺失、学校教育中的“分数中心”和“德育低效”、媒体游戏中暴力信息的泛滥成灾、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负面影响等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助长一些青少年“唯我独尊”的心理扩张,进而导致出现包括校园欺凌在内的各种失范行为。

尽管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外在因素有多个方面,但其中家庭和学校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校园欺凌行为的减少或消除,主要有赖于家庭教养和学校教育上的革新与完善。

就家庭教养而言,有赖于父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从小关注孩子的个性特点与发展趋势,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教育时机,经常性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理、移情能力和责任意识,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会和掌握诚信、友善、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式。家庭条件优越的家庭更要注意养与育的并重,防止孩子形成任性、自私、自我中心的个性品质。

就学校教育而言,必须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偏重分数、轻视素养”、“管控有余、教育不足”等现状,认真审视“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两个基本问题,努力让教育触及儿童的心灵深处,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生命素养的时代新人。针对青少年学生中的校园欺凌行为,学校应当发挥学科育人和活动育人的双重功效,培育学生的同情心理与责任意识,消除欺凌行为出现的心理根基。其中,学科育人的关键是要优化语文学科的教学生态,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用经典文本蕴含的思想养料去滋润和充盈儿童的心灵;活动育人则重在革新班级建设的目标与路径,尤其是要摆脱班级工作中对管理手段的单一依赖,应当更多地通过搭建平台、开展主题活动、培育建设性人际关系等途径,努力使青少年学生中的校园欺凌行为越来越少。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管系主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06 , Processed in 0.05908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