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新闻 查看内容

铸就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2016-2-26 13:15|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29| 评论: 0

摘要: 近日,日本一年一度的书法比赛在东京举行,今年约3000人参加该活动。CFP供图 语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2月21日设立为“国际母语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
近日,日本一年一度的书法比赛在东京举行,今年约3000人参加该活动。CFP供图

语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2月21日设立为“国际母语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以强化各国人民的“母语文化意识。”在此,我们通过各国教育中母语课程的标准或教学大纲透视各国母语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公民素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命运,而优质的母语素养则奠定了公民个体的人文底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首次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而贯穿其中的一脉生命线首先是掌握基于语用规范、洋溢生命智性活力的母语。

贯穿教育的生命线

从学校初级阶段的认知和模仿,到高年级时的表现和创造,学会驾驭母语已成为未来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凭借对母语全方位的语用实践而立身成人,实现与世界的价值联系,开辟自己精神发展的独特路向。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课程和教学理论出现了多元演进的加速趋势。英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劳伦斯·斯滕豪斯在深刻批判传统课程理论的基础上,主张尊重教学交互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创造的“过程模式”。他强调,教育的“过程价值”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潜能的释放和更多的自由创造。而美国课程论专家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说,更是追求学习者在具体教学情景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独特表现,主张学习结果开放,弘扬创意灵性,诸如心灵与文体相拥中所迸发的非同质化的鲜活言语。而“批判教育理论”则提出反文本、反记忆的观念,催生了教学中对文本的“离心”倾向。

事实上,这些理论直接促进了外国母语教育对养成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和自由评论的高度关注。各国母语教育着眼于通过全方位、自足自享的语用实践而夯实语言“童子功”、铸就母语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传承并创新的教育实践

法国的《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法语课既要给学生带来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评观念”,而“掌握语言是阅读文本和培养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而且该大纲要求,“在法语公共必修课结束后,学生应该能够阅读、理解并自己评论一个文本,找出文本中的语言、历史、背景、论述和美学等问题”,能够“形成自己的评判结论,形成自己的评判语言”。

美国马萨诸塞州《共同学习核心》呈现了同样的母语学习的目标:“所有学生要能够批判性地阅读和听说,以便获得信息、理解和享受。他们要能够用标准英语进行清楚、真实、劝说性和创造性的写作和说话。”

不少国家的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纷纷将学习母语与优化思维两者有机联系起来,自觉地视学生学习母语为淬砺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很多国家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都强调一个关键词“评论”(Comment On)。它有时指批判、批评甚至非难,有时又指评价、判断或辩说;它既含有否定意向的质疑或肯定意向的褒扬,更泛指基于独立人格的个体言说,所以这是发挥每位学生主体精神、提高其自由辩说能力、炼就其母语创新智慧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学生在运用母语展开听、说、读、写、视、思、评的全面实践活动中以批判性思维为主,并使其价值目标指向创造性思维。

个体生命优秀的情意元素,包括健康的审美情感、纯正的道德品质、坚忍进取的意志力和不可或缺的责任意识等,都是经济全球化视野中现代公民应有的人格构成。俄罗斯《10—11年级语文教学大纲》超越了以往的俄语和文学教学大纲,倡导促进学生个性精神的成长,使其形成人道主义的世界观、美学修养等。日本文部科学省新修订的各级国语学习指导纲要,均提出对教学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涉及养育丰富的情感,勇敢面对生活的意志,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注和思考以至国际合作精神等。而法国《初中教学大纲》则明确指出对“美学敏感的启蒙”是与“学生评判能力的培养”并置的两个目标,“要做到两者平衡”,进而确立法语教学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成为有觉悟、自立和负责任的公民”。这样,课堂教学必然要关注个人的完整发展,重视通过母语学习而养成学生非凡的人生抱负、美好情感、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等。唯此,母语学习的过程才是构成每个学生“心灵完形”的过程。

然而最重要的是,母语教学坚定了学生传承并创新母语文化的信念。其实,母语教学就是传输民族精神遗产的生生不息的文化流程。因此,国外母语课标或教学大纲都是高度强调通过母语学习去亲近并融入其所承载的文化,强化其深植文化传统的自觉的“根意识”。法国《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法语是“打开通向法语文化和欧洲文化的道路”,学生借此可以“构建一种历史的视角,明确自己所处的文化空间”。日本教育审议会修订的各级学习指导纲要,高度强调弘扬国语教育文化,培养学生“尊重国语”的态度。韩国《语文课程标准》直言其性质:“国语课培养学生有韩国特色的国语使用能力和态度,在这丰富的信息社会里谋求正确、有效的国语生活,养成未来的民族意识和良好的国民情绪”,最终“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

通过这一行行铿锵有力的文字,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只有通过建立对独一无二的母语的尊崇感,才能促进学生早早养成对祖国和民族身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在全球教育市场中,这种自豪感和自信心无疑是发展母语文化最可宝贵的发展性精神资源。

从“知识本位”到“思想本位”

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母语教育普遍以重视弘扬学生主体的批判和创造精神、提升母语文化的综合品位、炼就积极语用能力为主要特征,正在持续发生从“知识本位”到“语用本位”和“思想本位”的历史性深度转型。而今,以自主表达、独立评论、观念争鸣为语用形式特征的“思想课堂”正在迅速刷新适应既往的“知识课堂”。“思想课堂”以面向明天、超越历史和创造未来为根本价值特征,与传统“知识课堂”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课堂范式的转型,给中国母语教育的改革带来诸多启示。

母语教育亟需致力于淬砺学生积极语用的能力,即变“语识”为“语用”,释放学生天生的表达欲望和表现动机;鼓励学生以文本为平台,充分发展基于输入性语用的表达力,尤其要形成学生对文本中问题的独立审美鉴赏力和评论力。这种充满批判精神和逻辑理性的语言创造力,将极其深刻地带动个体内在思辨力的走向。这种思辨力和表达力的炼就将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投资,最终汇合成国家文化建设的蓬勃创造力。

母语教育还需致力于丰富学生精神生命的内涵。即变单一“语知语能”为全面“知情意能”的多维度发展。这就是母语教育的“全人”使命。任何学科的教育,从来不是技术主义的工具教育,尤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之载体的母语教育,更是要致力于学生的灵魂完美和人格健全——唯有卓越的精神才能孕育高尚的思想力和优质的表达力。

母语教育要在学生心田种下文化创造的希望之种。一国之母语,是该国文化建设和创造最重要的载体;未来公民的语用能力直接决定了国家的文化兴衰乃至命运。因此,在文化软实力博弈的背景下,语文课如何在学生心田播种传承并创新母语文化的强烈的“根意识”,使之从热爱母语到享受母语,再到创新母语的伟大信念,从而让民族文化的薪火代代长盛、永续辉煌。这也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学学术带头人、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05 , Processed in 0.07452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