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杨巨源诗作《城东早春》,对赏花有一番独到的见解:“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若把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放在教书育人的情境中,也别有一番意蕴。为人师表的真谛,不在于学生“功成名就”“金榜题名”之后。只有在我们的学生尚未“成就不凡”的时候,去发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那些宝贵的东西,我们才能体会到“诗家”早春时节独得的“赏花”乐趣。同样,我们也只有成为“早春时节赏花人”,才能在那些细枝末节的萌芽之中,读到“春来的消息”,体味到“发现成长”的乐趣。 读李华老师的新作《亲历愉悦的课堂》(福建教育出版社),突然想到了“早春时节赏花人”这个称呼。熟悉李华老师的人,应该对她“赏花”的痴迷程度不陌生。在这本书里,李老师扮演的依旧是“赏花人”的角色,只是她把对自然中各种花儿风姿绰约的欣赏,转变成了课堂上教与学的奇思妙想。 在李老师的书里,有对同事和同行的欣赏。都说同行是冤家,但李老师对于同行的赞赏与品鉴,却成为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她以“亲历”的方式,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敏锐的观察力,去感受同事和同行的课堂。用她自己的话说,“没有人命令、没有人监督,却仿佛赴盛宴般的神圣和迫不及待”。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自觉,在“课堂观察篇”里,随处可见李老师在听与思、评与批之间的“自由切换”。虚心与洞见,跃于字里行间,让我们恍如身临其境,和李老师一起经历、品鉴那些精彩课堂的点点滴滴。 在李老师的书里,有对学生的欣赏。教师职业最具诱惑力的“福利”,就是我们面对的是那些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用无私的仁爱之心,呵护学生健康成长,是每一位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在“道德讲坛篇”里,李老师将自己的教育叙事,转换为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们在深受感染的同时,不自觉地想起她柔软但坚定的神态,感受到一种超越功利的师者情怀。有了这样的情怀,教师的工作就不再是难以负担的苦役,而是充满了为人师表的自豪感。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李老师在北师大的“教师橱窗”里看到自己学生风采展示的时候,那种由衷的自豪感和喜悦。我想,教师在从教几年之后,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自己曾经的学生,这也是别的职业所无法感受到的乐趣吧。 在李老师的书里,还有对学科的欣赏。术业有专攻,在“教学实践篇”里,李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的生动课堂;在“专业素养篇”里,她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品读这些文字,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中学德育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付出与奉献,也能感受到这门课程“精无上限”的高要求。李老师提供的案例,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样例。每一次看似平静的叙述背后,都有让我们可以感受启发的东西,这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每一个老师都能和李老师一样,集腋成裘,做到“不再忐忑”“教学勇气永不枯竭”,那我们的教育,该是何等辉煌。 在李老师的书里,最多的还是对自我成长的欣赏。个人至上固然不可取,但若迷失自我,我们就很难让自己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举止拘谨的教坛新秀,到举重若轻的省级名师,李老师一直坚持的,就是对自我的认识与超越。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能从中感受到她对于自己的不断否定与肯定。这样的成长道路,很多时候都是我们似曾相识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自己也曾走在那样的路上。“花儿不是为了别人的欣赏才开放的,开花的理由只有一个:因为是花。”这样的坚定与自信,不就是成长的最好写照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读这本书,我们不仅欣赏到了难得的风景,也看到了一位德育名师的成长。这样的感受,还是很奇妙的。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03 , Processed in 0.06244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