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偶然看到一本《发芽的心情:林清玄散文选中学生读本》,让我不禁回想起中学时代有先生美文陪伴的那些时光。 初次与林清玄先生的作品相逢是在2006年,那时的我还在上初二。一次走进学校旁边的小书店,一本薄薄的《林泉》抓住了我的视线,作者叫林清玄,似乎曾听语文老师提起过,白绿色相间的封面与书名倒是契合,翻开一看都是短小精悍的篇什,名字还颇为有趣:比如《蜉蝣抒情》《国王的菩提树》《移动的赤壁》等。想着假期无事,这样的小书读起来既轻松,携带又很方便,就没再把它放回书架上去。却没成想从这小小的一本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 读林清玄的散文,就如同他化用名姓创作的三部曲《林泉》《清欢》《玄想》一般,透着种文人的雅趣——干净明彻、云淡风轻、心中柔软、平和从容。无论是《温一壶月光下酒》的不羁洒脱,还是《家家有明月清风》的人情暖热,抑或是《夏花之绚烂》的死生契阔,总能让这尘来土往的世间中人仿佛恍然置身林间的潺潺溪泉,寻得一丝清凉与欢愉,不禁神思遐想、玄妙难状。如此,种种纷纷扰扰便显得微不足道,平日心中郁结难解的困惑涣然冰释,生活的真味、真美自然涌现,往日未曾留意细品的心绪、情思便如嫩芽般破土而出。何止于“文如其人”?当属“文人合一”的不二典范。 上大学之后,一位中文系的学姐曾告诉我,读文学名家的作品要成套成套地读,从代表作开始,到那些边边角角的“非典型”著作,如有精力便都不要放过,这样才能读懂他、吃透他、理解他。想想自己的阅读旅程:从小学时见一本买一本的刘墉散文,到初高中从未断过的林清玄,再到高二开始有意让自己“攻坚克难”而本本精读的余秋雨,我不是一直在按学姐说的那样去做的吗? 前不久回初中看望语文老师,老师听说我当年高考语文139分(满分150)时大为惊讶,逼我吐出语文学习的“真经秘诀”,我想也无非就是:多读好书,多思考。虽然今天的我已经开始啃读康德、萨特、海德格尔,在书店偶遇这本林清玄先生专为中学生编选的散文集《发芽的心情》时,除了一种温情的回忆以外,已很难再得到当年醍醐灌顶一般的启迪助益,但我非常明白:如果没有中学时与先生一篇篇美文的相遇、重逢,没有和一位位散文名家的深入接触,只怕今日的我与康德、萨特等人的作品也是无缘的。 合上手中的这本《发芽的心情》,纷繁的遐思回到眼前,想送其中一段林先生的话给各位朋友:文学就是在人生路上,从凡事凡情中,看见那“无尽藏”,体会万象中的生机,或者会有那忽然的一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