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百姓的网上家园-互动交流平台!(0.0)=^_^=(00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安全期避孕怎样更安全?-避孕流产

2014-2-15 10:22|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4| 评论: 0

摘要:   安全期避孕法是一种生理性避孕法。   几乎没有人怀疑,自然避孕法是最符合人体健康理念的避孕方法,然而它的缺点确实成功几率不一定。调查显示,安全期避孕的失败率高达15%,这是由于女性的排卵期容易出现差错 ...

  安全期避孕法是一种生理性避孕法。

  几乎没有人怀疑,自然避孕法是最符合人体健康理念的避孕方法,然而它的缺点确实成功几率不一定。调查显示,安全期避孕的失败率高达15%,这是由于女性的排卵期容易出现差错,所以采用这一方法的人都必须小心翼翼、不能越雷池一步。如果你是爱惜自己身体的有原则女性的话,请必须了解你的安全期。

  她不解地问:危险期我们没有在一起,为什么还会怀孕?她说的是安全期避孕。如何让安全期避孕更为安全呢?就让幸孕草带大家去了解了解吧。

  自然避孕法包括安全期避孕法和哺乳闭经避孕法。自然避孕法不干扰身体的生理功能,也无副作用,不宜采用其他避孕方法的妇女或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的妇女多乐意选用。由于对哺乳期妇女的恢复排卵很难测定,故哺乳闭经避孕法基本上已不使用,产后不管是否来月经,都应采取避孕措施。

  自从1827年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现了卵子,直至本世纪30年代,排卵的理论才与自然避孕联系起来。首先得到运用的是日历式节律避孕法;其后是基础体温法;再后来是症征状体温法,也就是利用体征及基础体温相结合来测定排卵期进行避孕。将日历法、基础体温法、宫颈粘液性等指征综合起来,用以指导控制性生活,这种综合性的自然控制生育法才是比较全面的安全期避孕法。

  虽然有人10-20年用安全期达到了有效避孕,然而实际上这一方法还远远未臻完善。因其方法的科学性很强,要求使用者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掌握应用有一定的难度。

  安全期的计算是使用妇女必须先搞清楚的问题。大多数妇女的排卵时期是在她们下次月经期前约两周,排卵可能发生在下次月经前12——16天,但多数约在月经前的第14天。但月经周期的变化是由激素变化引起的,其中某些激素受下丘脑的调节,下丘脑的分泌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患病、旅行、精神紧张、情绪兴奋或压抑等,都可能导致排卵的提前或推延,使月经周期缩短或延长,但排卵的提前或推延也有信号,这时宫颈粘液发生变化,如果这些信号的出现比预期要早,请你不要失察。

  安全期避孕是由下列三种具体方法综合而成:

  1、绘制基础体温表:基础体温是人体在较长时间的睡眠后醒来,尚未进行任何活动之前所测到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妇女在排卵前的基础体温较低,排卵后增高,这种前低后高的体温曲线称为双相型体温曲线,表示卵巢有排卵。基础体温表可用来找出排卵后的安全期。

  把每天测量到的基础体温记录在一张体温记录单上,并连成曲线,就可以看出月经前半期体温较低,月经后半期体温上升,这种前低后高的体温曲线称为双相型体温曲线,表示卵巢有排卵,而且排卵一般发生在体温上升前或由低向高上升的过程中。有人认为体温上升前的最低点是排卵日,但多数不存在,仅有20%左右女性有此表现。

  在基础体温升高3天内为易孕期,从第4天起直到下次月经来潮前即为“排卵后安全期”。基础体温测量法仅能提示排卵已经发生,而不能预告排卵在何时发生,因此它只能确定排卵后安全期,不能确定排卵前安全期。如果能配合日历法及宫颈粘液观察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多数情况下,基础体温测量法对判断排卵后安全期十分可靠,但有时也会遇到体温曲线不规则,因此不能确定排卵的准确时间,这种情况就不能利用安全期避孕了。

  温馨提示:怎样正确地测量基础体温

  一个人的体温受外界环境和机体内在活动的影响而有所波动,为了排除这些外来的和内在的各种影响,因此常常把早晨6-7点醒来尚未起床之前的体温作为基础体温。基础体温是人体一昼夜中的最低体温。测量基础体温的方法虽然简单,但要求严格,还需要长期坚持。

  测量前:要准备一支体温计和一张记录基础体温的记录单(如没有这种记录单,也可用一张小方格纸代替),从月经期开始,于每日凌晨起床前,在不说话和不作任何活动的情况下,把体温计放在口腔里5分钟,然后把测量到的体温度数记录在体温记录单上。

  为了提高测量基础体温的正确性,应在每晚临睡前把体温计上的水银柱甩到35℃以下,并把它放在床头柜上或枕头边,以便使用时随手可取,尽量减少活动。如果起床拿体温计,就会使基础体温升高,使这一天的体温数值失去意义。

  对于做中班或夜班的女性,把测量基础体温的时间放在每次睡觉4-6小时初醒的时候。基础体温一般需要连续测量3个以上月经周期才能说明问题。如果月经周期规则的话,测量了几个月经周期的基础体温后,基本上知道了自已的排卵日期。为了减少麻烦,可以选定从排卵日前的3-4天开始测试体温,待体温升高后再继续测试3-4天就行了,也就是说只要测量排卵期内的基础体温,以用于避孕的需要。

  tips:怎样正确地记录基础体温

  将测量到的基础体温正确地记录在体温记录单上,能反映出卵巢的功能情况。如记录不正确,就失去其意义。正常育龄女性在一个月经周期中的一张基础体温曲线图中纵轴坐标表示体温的度数,每一小格为0.1℃。横轴坐标表示日期和月经周期日,每一小格为1天。从月经来潮的第1天开始,将每天所测量到的体温度数用小点画在相应的体温记录单的格子中,一直到下次月经来潮的前1天为止,最后将各个小点用直线按顺序连接起来,就成为1个月经周期的基础体温曲线。

  2、根据日历式节律避孕公式计算排卵早期不能受孕的时间。这个公式是:月经周期天数—21=行经后至排卵前安全期的最后一天,如你记录中最短的月经周期是32天,就应在开始月经后第11天停止性生活,因为第12天起就可能受孕了。月经周期的天数是行经开始第一天起算,一直到下次经期开始前的一天。

  温馨提示:

  用这种方法推算排卵期,首先要知道月经周期的长短,才能推算出下次月经来潮的开始日期和排卵期,所以只能适用于月经周期一向正常的女性。对于月经周期不规则的女性因无法推算出下次月经来潮的日期。故也无法推算到排卵日和排卵期。

  采用日历法避孕容易失败。因为有些女性有时因健康情况、环境改变及情绪波动等可以使排卵推迟或提前,这样按月经周期推算出来的排卵期就不够正确。据国外统计,采用日历法避孕的失败率达14.4%-47%。因此,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月经周期正常、长期生活在一起、并能正确掌握推算安全期的人使用。对于月经周期不规律者、探亲期夫妇以及生活环境改变的女性等使用这种方法是不可靠的。

  3、利用宫颈粘液分泌、理化性质改变鉴别易受孕期和不易受孕期。一般在月经后有数天“干燥期”,即宫颈粘液在宫颈管内呈粘液塞,妇女阴道口无液体感觉,随着卵泡生长发育,雌激素水平增加,宫颈粘液量增多,妇女可以用两指取阴道口粘液,分开两指观察粘液的性质,拉粘液可达6——10厘米时,作为高峰日,此后粘液又变粘稠,阴道口粘液消失。有粘液期为易受孕期,不宜同房,“干燥期”和粘液高峰日后3天才能同房。宫颈粘液法与基础体温测定或日历式节律计算法相结合,能更准确地观察排卵期。

  温馨提示:

  1个月经周期中,先后出现不易受孕型 、易受孕型和极易受孕型3种宫颈粘液。

  不易受孕型宫颈粘液:为月经周期中的早期粘液,在月经干净后出现,持续3天左右。这时的宫颈粘液少而粘稠,外阴部呈干燥状而无湿润感,内裤上不会沾到粘液。

  易受孕型宫颈粘液:这种粘液出现在月经周期中的第9-10天以后,随着卵巢中卵泡发育,雌激素水平升高,宫颈粘液逐渐增多,稀薄,呈乳白色。这时外阴部有湿润感。

  极易受孕型宫颈粘液:排卵前几天,雌激素进一步增加,宫颈粘液含水量更多,也更加清亮如蛋清状,粘稠度最小,滑润而富有弹性,用拇指和食指可把粘液拉成很长的丝状(可达10厘米以上),这时外阴部感觉有明显的湿润感。一般认为分泌物清彻透明呈蛋清状,拉丝度最长的一天很可能是排卵日,在这一天及其前后各3天为排卵期。

  除了上述三种方法外,通过测定尿中黄体生成素(LH)或唾液结晶观察也可能提示排卵日期,需购买LH试纸(又称排卵试纸)或唾液结晶“自测镜”,适宜于经济条件较宽松的家庭。

  妇女体内的自然生理征兆能提示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在排卵前后几天,但要预知排卵日是较困难的,需要有5天的警戒,因为排卵后卵子可存活12——24小时,精子在进入妇女体内后能使卵子受精的时间约为3天,所以为了避孕,夫妇在排卵前3天和排卵后2天必须避免同房。

  由于安全期避孕法是一种生理性避孕法,仅适用于月经周期规律、长期同居、生活规律、双方能相互配合及谅解的夫妇,不适宜于月经周期不规则者、探亲期夫妇及生活环境变迁者,使用期间应特别注意下面几种情况:

  1、感冒发热会使你得到一个基础体温升高的读数,千万不要把它作为排卵的证据。

  2、疾病同样会使你这次和下一次排卵提前或推迟;

  3、围绝经期如有少量阴道出血,应在出血停止后第四天才可同房,因为这种出血可能是一次排卵引起;

  4、停用口服避孕药后的头几个月可能出现额外排卵或不规则行经,这几个月尽可能不能采用安全期避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0社区

GMT+8, 2023-1-31 10:18 , Processed in 0.0427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