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妇科主任医师 和秀魁 对于女性而言,盆腔就像是一个“聚宝盆”,它是女人美丽动人的性激素分泌器官,还是宝宝生长发育的暖窝,对女人而言相当重要,因此,无论哪个年龄段,女性都要小心呵护这个“聚宝盆”,避免盆腔炎等妇科疾病损害它。妇科专家称,不注意卫生、房事过度、人工流产等都会让女人染上盆腔炎。 感染盆腔炎, 腰酸背痛误以为是腰肌劳损 盆腔炎是最常见的妇科炎症之一,导致盆腔炎的罪魁祸首主要就是感染,比如性病中的衣原体和淋球菌,或者寄居于阴道的菌群。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妇科主任医师和秀魁说,这些病原体致使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等,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 当女性感染盆腔炎后,会出现下腹部疼痛,还会有腰酸背痛、尿频尿急、白带增多且臭等症状。由于有些女性盆腔炎的症状不典型,可能只是轻微的腰酸腰坠感,因而没把它当一回事。有一些女性会将这些腰酸背痛误以为是腰肌劳损等。 和秀魁指出,盆腔炎急性期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可能会拖成慢性盆腔炎,轻则会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严重时可能发生输卵管黏连、输卵管积脓,导致不孕、宫外孕等不良后果。 五大诱因,让女人的“聚宝盆”受伤 近年来,慢性盆腔炎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年轻女性的性生活频繁,且不注意卫生,导致盆腔炎发生。和主任指出,盆腔炎的诱因有很多,比如在月经期、人流等妇科手术、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因素均可削弱女性生殖系统原有的自然保护机制。当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发生变化或外源性致病菌侵入,即可导致炎症的发生。 诱因1:月经期不注意卫生 在月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后致使血窦扩张,为细菌的滋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果这个时候不注意个人的阴道卫生,使用不洁卫生巾、经期性生活等,就容易使得病原菌侵入阴道,上行蔓延而引起盆腔炎。 所以,在月经期一定要勤换卫生巾,保持外阴清洁。此外,平时也应做好外阴的清洁卫生,勤换洗内裤,保持私密处的清洁、干燥。有些妇女以为保持阴道干净就是多冲洗阴道,实际上这样会破坏阴道原本的菌群的平衡环境,更容易导致盆腔炎。 在临床上,不少输卵管积水等慢性盆腔炎患者都有冲洗阴道的不良习惯。所以,如果不是因为阴道炎等原因医生建议阴道冲洗,千万不要经常进行阴道冲洗。 诱因2:性生活频繁,不加节制 房事不节也是盆腔炎重要的致病原因。现在很多女性性观念开放,性伙伴也较多,如果性爱过于频繁,性器官长时间兴奋,会造成盆腔持续充血,长期如此可诱发慢性盆腔炎。 另外,在性生活之前忽视局部清洁,事前事后,也没有及时排尿或清洁,甚至在经期性爱,这些不良习惯会导致从外界带入阴道的细菌破坏阴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造成病菌快速生长和繁殖,甚至上行感染而引起盆腔炎。所以,女性在享受性爱的时候,要记住适可而止。 诱因3:反复流产,手术感染 反复人流也是导致很多年轻女性患上盆腔炎的原因。现在人流多为无痛人流,减轻了痛苦,但导致有些年轻女性误以为人流没啥大不了的,因而在性生活中不太注意做好避孕措施,这样很容易一再“中招”。 意外怀孕后,有些女性又不想要孩子,于是选择去做人流手术,但她们往往会嫌正规医院人多、检查麻烦,反而喜欢在一些小诊所接受不规范、不安全的人流手术,殊不知,这一次不安全的手术就有可能让她患上盆腔炎。专家提醒,在不想生育时一定要好好避孕,如果要做人流,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 诱因4:久坐不动 久坐不动也可能会导致盆腔炎。很多女性经常坐在办公室办公,有时候一坐就是大半天。正是因为久坐不动,女性的盆腔静脉回流受阻,淤血过多,会导致盆腔炎症的发生。和秀魁建议,经常坐办公室的女性,宜每小时起身走一圈,下班后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如散步、瑜伽等。 诱因5:常穿紧身裤 经常穿紧身内裤或紧身牛仔裤的女性,同样会成为盆腔炎青睐的对象。这是因为紧身内裤使阴部的分泌物聚积,在湿闷环境中无法散发,刺激外阴引起外阴炎,逆行感染又会诱发盆腔炎、尿道感染等。因此,应选择透气的棉质内裤,不宜过小过紧。 治疗要点,抗生素要用足疗程 一旦确诊为盆腔炎时,一定要及时、规范、彻底地治疗。急性盆腔炎发作1-2天就应立即治疗,但有的患者却因缺乏对盆腔炎的认识而拖上一个多星期,实在是疼痛难受才到医院就诊,此时,盆腔组织可能已经黏连了。 和主任指出,治疗盆腔炎一般需要服用广谱抗生素7-10天,可很多患者却喜欢自己随便在药店买一些药回来服用,或者是吃了医生开的药几天后,觉得症状改善了,便自行停药。其实,吃了几天药后虽然症状明显改善了,但并不能说明炎症已经痊愈,如果这个时候就暂停服药,可能会由于盆腔炎没有得到彻底治疗而导致炎症反复发作,最终发展为难以治愈的慢性盆腔炎。所以,盆腔炎的治疗一定要及时、规范、彻底。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林惠芳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